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锡山秦氏寄畅园文献资料长编》孙志亮序、顾文壁序

已有 6325 次阅读 2016-4-14 05:44 |个人分类:书目提要评论(07-11)|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顾文壁序

《锡山秦氏寄畅园文献资料长编》孙志亮序、顾文壁序

 

黄安年推荐   黄安年的博客/2016414发布

 

 

这里发布的是秦志豪主编的《锡山秦氏寄畅园文献资料长编》的孙志亮序和顾文壁序,原载中国辞书出版社该书,2009年版。感谢责任编辑秦振庭编审惠寄。

 

************************************

孙志亮

 

明清以来,以书史传家、才俊辈出而扬名宇内的江南望族——锡山秦氏,与我国古典名园寄畅园五个世纪的渊源,是一种怎样的密切关系?历史上的秦氏先贤们是如何为寄畅园的孕育、构筑、发展和保存竭尽全力?寄畅园在漫长社会兴革变迁过程中,又是如何在秦氏家族中经营流传,并唇齿相依共同经历和度过劫难,由此创造出中国民间一姓(秦姓)维持一座名园达五百年之久的奇迹?寄畅园与秦氏家族乃至国家社会的兴衰又有怎样的因果关系?《锡山秦氏寄畅园文献资料长编》用众多翔实细致的内容,为上述问题提供了客观而详实的解答。《锡山秦氏寄畅园文献资料长编》的编撰问世实属不易,是运用无锡民间文化力量所取得的成果。以秦志豪、秦寅源等先生为代表的一批锡山秦氏后裔子孙,对寄畅园有着一种特有的情愫;他们虽年事已高,有的已是耄耋之年,但仍利用退休以后安享晚年的宝贵人生时光,夜以继日地挖掘历史文化遗存,广泛收集整理锡山秦氏前辈、精英及秦氏社会关系中著名人物与寄畅园相关的文献史料,他们对这份工作的痴迷和执着,继承了锡山秦氏传统的精神品格。如果说锡山秦氏在半个多世纪前的一九五二年,将秦氏寄畅园献赠给了人民,是在文化硬件方面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贡献,那么,《锡山秦氏寄畅园文献资料长编》的面世,则是锡山秦氏族人在寄畅园文化软件方面的完美总结,是对人文历史尤其是对无锡地方文献及中国古典园林造园史所作出的又一重要贡献。

 

寄畅园是属于明清时期的文人山水园林,是无锡山水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是古代文人实践儒家学说修养的理想信念和人生哲学,即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而打造的山麓别墅园林,以作隐退林泉的栖息之所。明代著名戏曲家、文学家屠隆在《秦大中丞寄畅园记》中说:“兹园之胜,得之天者什七,成之人者什三,余以为甲吴会矣。”屠隆所谓得之天者,系指依偎在惠山古老丛林怀抱中的寄畅园,它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是江南自然山水与园林艺术的结晶,无论从造园选址、地形改造、整体布局,以及叠石引泉、造景借景等,都被古今造园界誉称为经典范例。同时,寄畅园又独具艺术个性和特色,那就是被园林家所称道的八音涧流泉所创造的山水清音的听觉景趣,以及巧借锡山、惠山优美风景的视觉情趣,寄畅园在造园艺术上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它不仅是无锡的骄傲,也是中国乃至全人类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五十多年前,苏州著名文人学者周瘦鹃先生曾语重心长的对当时的无锡市副市长钱钟汉说:“寄畅园是无锡唯一的古园,整修时必须特别郑重,非保持它固有的风格不可。”把寄畅园建设好保护好,做到子子孙孙永宝,代代传承,是当代无锡人,特别是城市建设者和园林、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寄畅园五百多年来的保护和发展史,凸显锡山秦氏家族和无锡市民对古园的关爱。为了保全园林,秦氏家族在清乾隆时于园内设双孝祠,将别业园林变为祠堂园林,作为宗族祠产立下规则,实行氏产公有管理;在道光年间,又将园内树木丈量造册,严格保护,禁止砍伐。凡此种种,无一不体现秦氏族人在保护古园方面所表现的良苦用心。一个小小的园林能整理编辑出如此丰富的文献长编,它浓缩了家族的兴衰、社会的变革、高超的造园艺术、四五百年文化的传承,这是中国园林史上所罕见的,起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而今,无锡已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无锡城市所依托的太湖、马山,蠡湖、惠山所组成的园林山水和人文景观,已经成为无锡山水城市建设的重要资源。《锡山秦氏寄畅园文献资料长编》所忠实记录的寄畅园丰富的历史信息,将为我市园林风景的建设保护和传承发展,提供重要的经验和借鉴。

                (作者为无锡市政协副主席、工商联合会会长、市总商会会长、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会长)

                     2009623

 

****************************88

寄畅园研究的里程碑(序)

顾文璧

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秦氏分会编辑的《锡山秦氏寄畅园文献资料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即将付印出版了。这是我国古典园林研究和文物保护工作中的一件盛事。编辑部要我在卷首向读者说几句评价推荐的话,不好推辞。因为我长期任职无锡文博部门,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承担寄畅园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工作之始,即从秦寅源先生处,陆续借阅过本书的大部分资料,至今已经三十年,是老朋友了。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资料汇编,从明代第一任园主秦金的《筑凤谷行窝成》诗开始,到民国二十三年(1934)三月寄畅园董事会主席(“园董”)秦仁存书、秦瑞玠撰《重建寄畅园含贞斋记》为止,汇集了寄畅园四百多年间的文献资料。其间,朝代换了多次,寄畅园始终保持在锡山秦氏家族手中。所谓“易主而不易姓”,故又称“秦园”。直到解放后1952年,秦仁存(汝钦)代表锡山秦氏族人把寄畅园捐献给国家。这就决定了这本园史资料的连贯性、丰富性和多样性。这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是国内任何一所私家园林所无可比拟的。

奠定《长编》资料基础,构成本书资料骨架的,是民国初年秦国璋先生的《寄畅园志》、《寄畅园诗文录》,民国年间秦毓钧先生的《寄畅园考》、《双孝祖祠考略》等专著以及《长编》主编秦志豪先生和本书顾问秦寅源先生克绍箕裘的传承收辑之功和多篇力作之劳。可以说,本书是近现代锡山秦氏三代人研究搜集寄畅园园史资料的心血结晶。毫不夸张地说,它构成了寄畅园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它也必将极大地推动寄畅园研究的进一步的开展。

下面,谨就本书资料内容所及,作一些必要的补充,为开展寄畅园的学术研究助阵助威!

 

寄畅园园名之由来    我在197811月草拟寄畅园申报国保单位报告时,遇到的首要难题就是园名的由来问题。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四月,秦燿改建寄畅园竣工之时,请大名士王穉登写了一篇《寄畅园记》,写明“寄畅者,用王内史诗,园所由名云。”王内史即东晋书圣王羲之。史载,王羲之原有诗文集十卷,但到明代,张溥编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118卷),所收《王右军集》只有两卷。其中王羲之的诗作,仅收《兰亭集诗》四言、五言各一首。到民国初年,无锡学者丁福保编辑《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54卷)。其中,《全晋诗》所收王羲之诗作,仍只是张溥所收的两首。都没有“寄畅”两字。我只好求之于王羲之撰《兰亭集序》,因其中有似相仿佛的“畅叙幽情”和“因寄所托”两句。因此,我在申请报告中写成:“取王羲之《兰亭集序》句意,易名‘寄畅园’。”先行上报,再作研究。其后,我从秦寅源先生处借到的寄畅园资料中发现其父秦毓钧先生所著《寄畅园考》和《锡山秦氏宗谱·双孝祖祠考略》等等著作中,多处写明“寄畅者,取王内史‘寄畅山水阴’诗句意也。”无疑,这是无锡秦氏族人中世代相传的口碑资料。查找的目标比前更加明确了,而难度也就更大了。我只能向本市、国内我所认识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专家请教。限于当时的研究条件,真可谓是到处碰壁。幸运的是,198010月,我在苏州读中学时的国文老师、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的嫡传弟子朱季海先生将他找到该诗后的亲手抄件,托人寄给了我。该诗诗名为《答许掾》,全诗为:

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

清泠涧下濑,历落松竹林。

载于明冯惟讷汇编《古诗纪》(156卷)之《别集》第十二卷。原书的该条记载之末,注明抄自《何氏语林》。朱季海先生再写明,“华亭何良俊元朗撰并注《何氏语林》卷之七《文学》第四上”。经向收藏有《古诗纪》明代原本的苏州大学图书馆核对,该书约出版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而《何氏语林》(30卷)的文征明序,写于明嘉靖三十年(1552)。两者都是秦燿万历二十年获释回到无锡后能看到的著作。由此,寄畅园园名出处由来的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现在,乘本书出版之机,附笔深切感谢朱季海先生的解题之功,并祝朱老先生健康长寿!

 

寄畅园何时被誉为“假山如真山”   在《长编》资料中,我长期关注秦国璋先生《寄畅园志·轶闻》卷摘引的包汝楫《南中纪闻》的一条珍贵资料:

真山如假山者,秀!据余所见,辰溪临江诸山颇有之。假山如真山者,奇!庶几锡山秦园乎?!秦园临水石滩,灌木高荫,莓藓鳞缀,真是天铲,岂落人工!

这条重要资料,原编排在清代轶闻条目之内、麟庆《鸿雪因缘图记》嘉庆己巳年九月条目之后,极易被忽略。其实,包汝楫为明代人,举人出身。天启五年(1625)选任湖南绥宁县(今邵阳市属县)县令,达五年。《南中纪闻》即记其在绥宁任职期间的所见所闻,成书于崇祯六年(1633)。这则记载是他看到湘西山水所引发的对当代造园艺术的评论。所谓“辰溪临江诸山”,是指湖南辰溪县(今怀化市属县)境内辰水入沅江一带的山岭,宛如人工堆叠的假山一般清秀。而假山如真山者,可谓“奇特”少见。他所见到的,只有无锡秦园“锦汇漪”大池以西的假山。其山水结合部布置的“临水石滩”,“灌木高荫,莓藓鳞缀,真是天铲,岂落人工!”这是一段关于寄畅园高超的叠山和借景艺术的经典性评述。即寄畅园的西部假山,其位置和走向如同截取了惠山山脉的一角,又像是把园外的惠山揽入园内,故而秦园的假山如同真山一般。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包汝楫写在崇祯六年的对秦园“鹤步滩”及其以西假山的评价。这说明,清康熙初年,张鉽改筑寄畅园时,没有改动这处“临水石滩”。以致今日的“鹤步滩”,依然是全园景观的精华所在。这是研究寄畅园园史和造园艺术问题时必须加以注意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历史信息。需要指出的是,秦国璋先生对这段引文有所删节,其原文应为:“庶几锡山秦园、华亭顾氏东园乎!?”华亭是明代松江府的附郭县。据光绪《华亭县志》,明万历中,光禄寺丞顾正心在松江府府城之东三里筑“熙园”,故也被称为“东园”,占地广达百亩。已毁于明清易代之际。《南中纪闻》署作者之全称为“禾水包汝楫公剡著”。“禾水”为作者籍贯之别名,当今各种地名检索工具书均失载。但文中作者每自称“我浙”或“吾浙武林净(慈)寺”,其为浙江人氏无疑。查明崇祯十年(1637)刻本《嘉兴县志》卷十三《人物志·乡达》,有《包汝楫传》。称其“字公剡”,“举己酉乡闱”,己酉为万历三十七年(1609)。但同书卷十二《选举志》,记其为万历二十八年庚子(1600)举人。待考。屡应会试不中。选任绥守县知县。得“满考”。清同治《绥宁县志》称其“宽厚和平,士民思慕”。约于崇祯三年(1630)擢知山东高唐州知州。不久去职,“归卧林草”。崇祯六年二月,写成《南中纪闻》。崇祯《嘉兴县志》成书时,已去世。“卒年七十有二”。

关于造园名家张涟和张鉽   今天的寄畅园,是清康熙初年,秦德藻、秦松龄父子聘请造园名家张涟之侄张鉽全面改建的产物。一代名家张涟的造园技艺赖以保存,弥足珍贵。故研究寄畅园必须研究张涟与张鉽。

 书中收集了清代张涟的多篇传记,对于其生平事迹和造园艺术有了基本的介绍。至于张氏后人及其技艺的流传问题。所引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张涟简介》,已提到张涟之子张然应召到北京并供奉内廷,参与瀛台、玉泉山和畅春园等皇家宫苑的修建。在北京“世业百余年未替”,“称为山石张者”,即是张然这一支。至于留在嘉兴的张涟子孙的情况,我见到有两条资料。其一,康熙《嘉兴县志》卷七《张南垣传》:

子孙多世其业。今朱工部鹤洲、曹侍郎倦圃、钱枢部绿溪,皆其次子熊叔祥作。亦有父风。

说明在嘉兴传其技艺者为次子张熊,字叔祥。其二,光绪《嘉兴府志》卷五十一《张南垣传》:

子然、熊及孙淑传南垣之术。康熙间,先后应召,供奉内廷。凡经营位置,悉令然等董其役,屡邀恩赉。及淑,其术遂不传。

说明在嘉兴传到张涟的孙子张淑这一代,张氏造园技艺就绝传了。

至于张涟之侄张鉽的资料,本书基本上是空白。但康熙《无锡县志》卷七《园亭》记载,张鉽在无锡还曾修建改筑了两所园林。其一为“亦园,侯礼部杲仿寄畅园为之,亦张鉽作。富池、亭、花、石,而无古木。在映山河上”。侯杲(1624-1675),无锡人,清顺治六年(1649)进士,官至礼部郎中。“映山河”地名今存,在无锡市市中心地区。近年,侯氏后裔曾在无锡市报刊上发表过亦园的回忆文章。本书应设法收载。其二为“施冏卿园,太仆策造。今属顾杭州岱,张鉽改筑”。顾岱,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官至杭州府知府。嘉庆《无锡金匮县志》卷十三《园墅》记载:

施冏卿园,太仆策建,在城中西南隅。后,顾岱属张鉽改筑。参议贽又构宅于此,非复旧观。

记园址在县城内的西南隅。顾岱的孙子顾贽在园中构建宅第,致园子“非复旧观”。顾贽为雍正二年(1724)进士,官至四川驿传道。园址今已无迹可寻。

我所见到的关于张鉽的惟一资料,是古建筑和古园林研究专家曹汛先生多年前抄寄给我的。见于清代许缵曾《宝纶堂稿》卷九:

吾郡张鉽,以叠石成山为业,字宾式。数年前为余言,曾为秦太史松龄叠石凿涧于惠山。土中见大穴,圆广数尺,光滑如白垩。穴中间有台,乃第一层也。

毫无疑问,张鉽所言,正是受秦松龄之聘改建寄畅园工程中之所见。许缵曾,松江府华亭县人,顺治六年(1649)进士。官至云南按察使。这条资料说明,张鉽,字宾式。他仍然居住在松江府,没有随张涟迁居嘉兴。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卷二十七记载,《宝纶堂稿》稿本十二卷,收藏于南京图书馆。曹汛先生当时任辽宁省博物馆研究员。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来无锡考察寄畅园时相认识。2006年我参观辽宁省博物馆时才知道,他已调到中央美术学院任教。谨在此感谢他抄赠上述珍贵资料的学术情谊。

 

(作者为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无锡市文化局原副局长)

图片8张翻拍自《锡山秦氏寄畅园文献资料长编》

1

 

2

 

3

 

4

 

5

 

6

 

7

 

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969959.html

上一篇:小议《红楼梦成书传世之谜》(CCTV12频道共9集)
下一篇:景山、北海、团城、故宫护城河行留影
收藏 IP: 1.202.193.*| 热度|

1 yh369z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3: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