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搞学问不能只要E,不要P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5年12月27日发布
现在有种倾向,似乎搞学问只需靠E(网络电子版),无需看P(纸质版),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为什么呢?
第一,E来源于P,没有P那来E?这E是录入员或者研究者用P扫描或录入的。E所用的版本是否最佳或者有无错漏,还有待甄别。作为学术研究,如果正式引用时需要核对原文。仅仅靠E是不够的。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研究版本,那么仅仅靠E来判断是危险的,因为即使无误的FDP版和看到的原版页也是不完全一样的,E版无法对纸张原版的本身时代和纸张特点做出准确判断。否则就无需看原版书了。我估计即使3D打印机能否解决好这个难题也是个疑问。
第二,到目前为止,还有大量可移动文物和文献没有进入我们国内的E视野。根据如下
1,目前有些图书馆(甚至著名图书馆)、博物馆的纸质目录卡片并没有完全录入E目录中。
2,一些图书馆的E 目录并非全部将自己所编的目录进入为公众查阅的E 目录的,有的是限于内部查阅的,还有的没有编入。
3,以往的目录仅仅限于“公开出版物”,非“公开出版物”(含著作和文章等),那些内刊或民间出版物并非录入E目录中。
4,大量民间捐赠的文物文献,有的根本没有进入E 目录中。
5,在民间手中有着大量的文物和文献,没有进入图书馆、博物馆及其他各类文物单位,当然页不可能进入可供公共查阅的E目录。
当然,国内查不到的E目录,不等于在美国、港台不能出查到,但是美国和台港的E目录无法含该国内未录入的可移动文物和文献资料。
我在探寻美国铁路华工文物文献资料中,走访了在北京、广州、江门、哈尔滨、天津、扬州等地的图书馆和博物馆,深感搞学问不能只要E,不要P。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7: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