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何谓资深教授?——再评《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评定暂行办法》的公正性 精选

已有 17903 次阅读 2007-8-27 06:53 |个人分类:教育改革思考(07-11)|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何谓资深教授?——再评《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评定暂行办法》的公正性

 

黄安年文  发表:2007827

 

本来有些很普通的词语已经约定俗成,在民间已有广泛表述的,例如“资深”一词。在教育界和学术界往往借“资深”一词来形容某些资历和声望均佳的年长学者,如说某某人是资深学者、资深教授、资深专家。可现在“资深教授”确被某些高等院校认定的特殊“岗位”,或说得白一点就是一个很小的特殊利益集团。

 

在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一词是校方专门为极少数人量身定做、经由资浅教师“评定”、授予最高名利的特殊岗位,这就使本来民间理解和使用的“资深”含义变了味,变成了锦上添花的范围很小的特殊利益集团,这种在教育部教授系列中并未认可,也从未否定,甚至还有某些负责人操盘的“地方粮票”意在和院士一比高下。2002年北师大迎来百年校庆前,隆重推出了文科6位资深教授名单(我623写的《公认的资深教授缘何被北师大“资深教授”的评定拒之门外?——评〈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评定暂行办法〉的公正性》一文中写道:“在北京师范大学享有资深教授称号的现在还健在的只有何兹全先生和陶大镛先生两位,而已经去世的白寿彝、钟敬文、启功三位资深教授则在北京师范大学网上的世纪名人栏目中可以找到。我印象中已故赵光贤先生也属资深教授行列,但是不知何故,在学校的资深教授名单及世纪名人名单上却榜上无名。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北师大其后再也没有由学校认定或者评聘资深教授的事。”)这样在北师大文科谈到“资深教授”就从广义的“资深”变成了只限于专指这6人的专用名词了。

 

前不久,北京师范大学领导决定于在职和离退休教授中评聘北京师范大学“自主设立的最高学术岗位”——资深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评定暂行办法》第一条规定“资深教授是北京师范大学自主设立的最高学术岗位。”第六条资深教授评定条件中规定“年龄不低于62岁(含)、不超过80周岁(含)”的硬杠杠。“学校2007428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2007年资深教授评定范围为至200671年满62岁和79岁以下,累计任教授20年以上、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我校在职和离退休教授。”这一来,学校这种独特规定使得在广大文科中有口皆碑的德高望重的名副其实的资深学者郭预衡老教授也和资深教授称号无缘了,因为他今年已经超过80岁,不符合学校领导人心目中的资深标准,这简直就成了一场闹剧。

 

我在上文中写道:7年前,我在一篇谈及学术评奖中的年龄制约因素时就提到郭先生这个例子。文章说:“有人说现在年龄是个‘宝’,说的是现在年龄因素对于谋职、提升、离退休、下岗、住房都是个‘坎’,是各个部门和单位为了不同的利益需要而经过精确测算后隆重推出的政策线。”“北京一所名牌大学在评最早两批博导时发生这样的怪事,一位在中国文学史等研究领域卓有成就的知名教授在第一次参评时被卡了下来,据说是‘年龄小了点’;然而到第二次参评时又被除名,理由是‘年龄超过了’。真是滑稽到家了!可见年龄真是个‘宝’了。在这里学术水平显得并不重要,而重要的是你抓得住难得的‘机遇’,当需要你年龄小点的时候,你的年龄千万别‘过线’,当需要你年龄不要太小的时候,你千万要‘达标’。否则,职称、学科带头人、获奖、住房等就没有你的份,至于经济损失更是需要请统计学家来仔细算算的。其实最大损失还是这所学校和学术事业,因为是人为因素而不是学术因素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学术带头人,这是学校、学术事业的悲哀!”(见黄安年:《学术评奖中的非学术因素》,收录于《学术权力与民主》第363-364页,鹭江出版社20008月,学术交流网2002422发布)。

 

现在《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评定暂行办法》的隆重推出,不幸又遇到了这种尴尬场面。一项经过仔细测算的“资深教授评定暂行办法”却人为地将广大教师心目中公认首推的资深教授郭预衡先生拒之门外。这不2002年时学校认定的“资深”教授年龄均大于郭预衡先生,不够“资深”,5年后,政策变了,郭预衡先生的年龄又过于“资深”而不能进入“资深”行列,这是在搞什么名堂,一个堂堂的全国名牌高校,你的政策如此大幅度摇摆,究竟靠谱不靠谱,是人治还是法治?

 

现在来说说,规定“资深”教授的年龄上限,实在不妥、实在不靠谱的理由。

 

第一,按照“资深”的概念,本该是年龄越大越“资深”,怎么现在成了在学术水平相似的情况下,80岁以上的老先生反而不如80岁以下的教师“资深”了呢?越老“资”越不“深”,这合理吗?

 

第二,就师大的惯例;来说,陶大镛先生1918年生,今年89岁,2002年被学校认定为资深教授时才84岁,是6位资深教授中最年轻的。钟敬文先生19O3年生,2002年被学校认定为资深教授时99岁,是其中的最年长者。郭预衡1920年生,比陶大镛先生仅仅小2岁,今年才87岁,为何当时99岁都可以认定为“资深”,为何当年的资深教授都在80岁以上,而现在,同样一个北京师范大学,却把才87岁的排除在外呢?如我在前文所提到令人不解的问题是,既然这次重在“累计任教授20年以上、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我校在职和离退休教授”,而除了上面提及的我校五六位文科资深教授外,一直再也没有评聘过,而目前80岁以上的著名教授硕果仅存可以扳着手指计算出来,为何现在评聘资深教授时将这些80岁以上的著名教授都排除在外呢?现在的规定把2002年时才75岁现在已经80岁以上的教授都排除在外的做法,这种对于资深教授年龄认定的前后矛盾的做法,使人怀疑其操盘手意在故意排斥一些老教授入围。

 

第三作为兄弟院校的参照戏数,他们并没有在年龄上封顶的规定

例如,网上有一份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名单(2006214)提到

“第一批(9人)林 庚(中文系)、袁行霈(中文系)、裘锡圭(中文系)、田余庆(历史学系)、宿白(考古文博学院)、黄楠森(哲学系)、季羡林(外国语学院)、胡代光(经济学院)、厉以宁(光华管理学院)。第二批(16人)严家炎(中文系)、马克壵(历史学系)、严文明(考古文博学院)、汤一介(哲学系)、叶朗(哲学系、艺术学系)、胡壮麟(外国语学院)、刘安武(外国语学院)、梁守德(国际关系学院)、赵宝煦(国际关系学院)、芮沐(法学院)沈宗灵(法学院)肖蔚云(法学院)、梁柱(马克思主义学院)、汪永铨(教育学院)、吴慰慈(信息管理系)、吴树青(校长办公室)”

http://www.google.cn/search?complete=1&hl=zh-CN&lr=&newwindow=1&q=%E5%8C%97%E4%BA%AC%E5%A4%A7%E5%AD%A6%E8%B5%84%E6%B7%B1%E6%95%99%E6%8E%88&suggest=1&sa=X&oi=cjkrefinements&ct=result&cd=2

其中林 庚1910年生,2006年时96岁,胡代光1915年生,2006年时91岁,季羡林1911年生,2006年时95岁,这几位都是90以上高龄以上资深教授,为何不到90岁的郭先生在师大就不行?你们为何如此和郭先生过意不去,难道他还不够资深?而梁守德今年才71岁,说明资深的年龄跨度很大。

 

再举网上公布武汉大学资深教授的例子:“韩德培法学家、法学教育家;谭崇台经济学家;马克昌法学家;彭斐章图书馆学家;石 泉 历史地理学家; 陶德麟 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李龙 法学家;冯天瑜 历史文化学家 刘纲纪 哲学家、美学家”

http://sub.whu.edu.cn/dag/wdr/zhmjsh/zhmjsh.htm

其中韩德培1911年生,今年94岁,也比郭预衡先生年龄大得多。至于在美国史学界名副其实的资深教授刘绪贻先生(94岁)为何无缘“资深”也是令人感到意外的。冯天瑜今年才65岁,和韩德培相比,年龄跨度近30岁,同样可以称为“资深教授”,在北师大为何不行?

 

 

现在我们回过来再讨论,究竟什么叫“资深”?在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中并没有“资深”的用词,倒是有相应的“资望”用词,“资望: 资历和名望”(《现代汉语词典》,第1514页,1980年商务印书馆),而在《辞海》中关于“资望”一词,是这样说的:“[资望]谓资格与声望也”(《辞海》下册第100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目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尚无“资深教授”的名词,至少为资深教授付出的一笔巨款并非来自国家财政部拨款,而是单位自筹经费。学校对于资深教授的特殊规定实际上剥夺了普通教师话语的使用权,普通教师认可的资深不被学校认可,确硬要推行不公正的资深教授评定办法,我们真不知道学校这样的瞎折腾究竟是为什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6523.html

上一篇:从历史上的漫画看19世纪后期美国的排华潮
下一篇:资深教授是评出来的吗?——三评《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评定暂行办法》的公正性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6: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