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淡定一生 成就斐然

已有 3060 次阅读 2012-11-3 08:47 |个人分类:美国问题研究(07-11)|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淡定一生, 成就斐然

淡定一生  成就斐然

 

张友伦(南开大学)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2113发布

 

(按:本文为原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友伦所作。原载黄安年编:《从战地到史林邓蜀生九旬文集》第499-501页,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10月第一版。现在博客上发布,PDF3幅附后)

 

 

今年310,黄安年教授电告,要我为祝贺邓蜀生先生90华诞的文集写几句话。我欣然响应。一是我对邓先生的为人,他的卓越成就和巨大的贡献都非常钦佩,可以借祝贺之机表达自己的心情,二是我同邓先生在工作上有所接触,对他的言行有切身的体会,从我所了解的点滴中可以看出他高尚的为人和不凡的修养。

      我和邓先生的接触始于美国史研究会成立后。此前我只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读过他发表的《历史研究》上关于威尔逊和中国那篇文章,记得文章的署名是邓楚川。那时我的研究方向是世界近代史,虽然觉得文章写得非常好,但也没有进一步了解作者的要求,后来才知道我心仪已久的邓楚川就是邓蜀生教授。

邓先生是人民出版社很有影响的资深编审,经他的手出过许多高质量的学术著作。同时他又是我国杰出的美国史学家,本身有关美国史的论著也相当丰硕,完全可以跻身于老一代美国史学家之列,是他们当中的少壮派。邓先生还是一位不知疲倦的活动家。他在美国史研究会中并没有担任领导职务,但他却利用这个平台沟通了出版界和学术界的联系,做出了十分突出的成绩。他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和不可取代的。

邓先生曾为研究会编辑和出版过几本论文集,文章基本上都是研究会会员撰写的。几本论文集既显示了当时我国美国史的研究水平,也加强了会员凝聚力。当时国内的历史刊物很少,会员们为年会提供的文章很难得到发表的机会。文集的出版让大家看到了希望,激发了研究的兴趣和信心。这对于广大会员确实是功德一桩。但是,别以为邓先生是人民出版社编辑出论文集比较容易。据我了解,当时大多数出版社对出集体论文集不感兴趣。要取得有关领导的同意,肯定要大费先生的唇舌。个中的辛苦别人是很难体会的。另外,要从大量文章中挑选出质量优秀的20多篇是很费神的事情。这也只能由邓先生自己承担。

论文集问世以后很受读者的欢迎,一直是高校学生们的重要读物。

邓先生最重大的贡献就是力挺六卷本《美国通史》的立项、编写和出版。正如邓蜀生先生所说的,它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有关美国史研究和出版项目”。有同志认为这是“我国美国史学科发展历程中的一座丰碑”。这座丰碑的设计者和建设者就有邓蜀生先生在内。1979,杨生茂、刘绪贻、丁则民等前辈美国史专家倡议动员研究会的力量,群策群力,编写一部高质量的多卷本《美国通史》。这个倡议得到了与会的美国史教学人员和研究人员的热烈响应。但在进一步讨论中也出现了不同意见。主要觉得项目太大、难度太高,担心难以完成。有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不能让它蔓延。在几位前辈专家的坚决表态和耐心解释下,研究会终于做出了立项的决定。记得邓先生曾经在会上比较激动地说,黄绍湘先生一个人都写了一本部头不小的《美国通史简编》,我们这么多人还不敢写一部多卷本《美国通史》吗?在场的与会者受到前辈专家们无比热情和坚强信心的感染,劲头也就提起来了。

对一个研究会来说,在它成立伊始就提出如此雄心勃勃的计划是非常少见的。但是,规模越大,困难越多,最大的困难就是撰稿人员非常分散,而且主编对他们没有行政约束力,全凭他们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样写作进度就很难保证。邓先生和两位主编采取以学校为单位把各卷分下去,并设立了各卷分主编的办法,使编写人员相对集中,而且相互比较了解,便于交流、协调。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使得人员分散的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另外一个困难就是撰写人员都有很多工作,而撰写《美国通史》在各自单位又不是硬任务,有些撰稿人无法按时完成工作,甚至不得不退出。更不幸的是有分卷主编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中断工作。记得邓先生曾为此大伤脑筋。到处物色人来接替留下的工作。我的单位不在北京, 他抓住我因公赴北京的机会让我推荐合适的人选。邓先生对《美国通史》的书稿要求非常严格。他本人又精通美国史,那些论述不到位的地方和细小的错误都难逃他的法眼。每一本分卷在成书的时候都要通过两次严格的审查。第一关是两位主编的严格审查。最后就是邓先生那一关。按照统一规定,分册成书以后要编索引。编索引很容易出错,我曾就此请教邓先生。他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为我做了详细的介绍,使我顿开茅塞,获益匪浅。

六卷本《美国通史》的问世影响很大。这是我国美国史研究领域三代人不懈努力的结晶。但是,如果没有邓先生的穿针引线,人民出版社的大力支持,这部书的出版恐怕是不可能的。我们在庆贺之余千万不可看不到邓先生的重大贡献。

上世纪末,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得到福特基金会资助,设立了美国学丛书评议小组。邓先生和我都应邀作为小组成员。主要工作是审阅申请资助的书稿,提出意见,由小组讨论决定。审阅者的个人意见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相对的审阅者承受的压力也比较重,看稿绝对不能马虎。每本书都有30-40万字。工作量是相当大的。邓先生当时年岁已高,但每次参加会议都准时到达。记得他来去都骑自行车,显得神采奕奕。

邓先生在每次会议上对所审阅书稿的评议都很具体,很细致,而且意见很明确,决不拖泥带水。让人听了以后就可以决断。无论是通过还是不通过都有充分的根据。

我和邓先生交往不多,但印象深刻。据我所知,他的经历并非一帆风顺,有容有辱、有得有失,但他都能泰然处之。是一位有抱负、有追求、有修养的人。正因为他能排除外界干扰,专心走自己的路,才能在几十年间成就一位出版界名人,美国史学界的一位顶级专家。在他90华诞大庆之日,我仅祝贺他在今后的日子里走得更高更远。我想到一副对联,虽然不工整,但多少同他的经历有点关联,写在下面,博大家一笑:

九旬回首荣辱不惊等闲过 

今日展望得失淡然从头越。

        (写于20124月中旬)

[张友伦教授为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原理事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628787.html

上一篇:我的第4701-4800篇博文目录(2010-06-13—2010-07-24)
下一篇:风采卓异、独树一帜
收藏 IP: 110.232.3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IP: 124.117.26.*   | 赞 +1 [1]张学文   2012-11-3 12:37
这种字体难读
回复  感谢张先生的建议,下次改进。
2012-11-3 15:48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1/1 | 总计:1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14: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