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路过京师大学堂分科学院旧址掠影

已有 8510 次阅读 2012-6-11 16:25 |个人分类:国内所见所闻(10-11)|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京师大学堂分科学院, 旧址掠影

路过京师大学堂分科学院旧址掠影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2611发布

 

在某大院内的京师大学堂分科学院旧址,是我多次去该大院看望老友时由西门进出的必经之地, 时间久了这栋建筑物引起了我的注意,怎么里面好像没有什么人居住或办公,而建筑保存完好,后来才知道如下的文化渊源:这里位于安德里北街21号西院内。为二十世纪初的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旧址。2006525由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介绍称“京师大学堂创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初址在沙滩后街的乾隆四女和嘉公主府。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公布实施癸卯学制,在全国统一实行从小学到大学的系统学制,规定了儿童6岁入学,经小学、中学毕业,20岁起升入大学科,入分科大学学习等制度。光绪三十四年(1908)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在北城外黄寺以南破土动工,并于宣统二年(1910)建成。使用一年后清朝覆亡,改作了北洋政府的炮兵营。此后一直为军事部门使用。

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存有五栋楼房,其中四栋南北向,一栋东西向布置。在两幢主楼之间的一幢外廊式二层楼房,已拆去改建为住宅楼房。现存的四幢建筑都是二层楼房,分为两种类型,东部与西部东西向灰砖楼为同一类型,其中一幢为文科楼;其余两幢为又一类型,分别为经科楼和理科楼。该组建筑是由设计日本使馆的日本近代建筑师真水英夫于1907年设计的。(文见后)

如此说来,这么重要的中国近代教育设置的建筑物见证,理应成为文物单位保管并对外开放的,这将有助于民众对我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演变有直观的了解,文化单位不该由非文化单位来管理,旧址的照片网上早有流传,怎么也说不上不许上传或不得拍照之类。我希望文物部门收回管理,并尽早对外开放,非文化单位应主动不与民争利。

照片27,25张是从网上下载的,前两张是今天上午拍摄的。

 

 

京师大学堂分科学院旧址

  

位于安德里北街21号西院内。为二十世纪初的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旧址。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京师大学堂创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初址在沙滩后街的乾隆四女和嘉公主府。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公布实施癸卯学制,在全国统一实行从小学到大学的系统学制,规定了儿童6岁入学,经小学、中学毕业,20岁起升入大学科,入分科大学学习等制度。光绪三十四年(1908)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在北城外黄寺以南破土动工,并于宣统二年(1910)建成。使用一年后清朝覆亡,改作了北洋政府的炮兵营。此后一直为军事部门使用。

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存有五栋楼房,其中四栋南北向,一栋东西向布置。在两幢主楼之间的一幢外廊式二层楼房,已拆去改建为住宅楼房。现存的四幢建筑都是二层楼房,分为两种类型,东部与西部东西向灰砖楼为同一类型,其中一幢为文科楼;其余两幢为又一类型,分别为经科楼和理科楼。该组建筑是由设计日本使馆的日本近代建筑师真水英夫于1907年设计的。

文科楼平面尺寸 46 *16 底层有两个出入口,分列正立面两端,两个楼梯间也对称布置。该楼为灰砖砌筑,砖木结构。墙面窗洞较高大,底层为平窗,二层为半圆券拱窗。南北两个立面以中央两开间为中心,左右各以三开间为一组向外凸出,包角壁柱上冠以三角形山墙顶,在两层窗的平过梁上面,再以砖砌三个半圆券作装饰。中央部分窗下墙之外砌以平缓曲线拱墙。并以叠涩砖砌方框图案为装饰。

理科楼为地上两层,地下一层砖木结构,体量较大。南立面长88.92,总宽度23.4。总高18.65。整个体量按古典主义手法处理成上下三部分,底部为2.05高的基座,上部高约6.8,壁柱式窗间墙将窗户分成双联窗组,顶部是木屋架的坡形瓦屋顶。其南立面两端凸出部分的边墙为较宽的墙墩,其间以两砖壁柱作窗间墙,上冠以三角形山墙,山墙面上有屋顶通风的圆形窗和砖砌拱形线脚。约15宽的中央部分是整个立面的重点,两侧墙角加厚,做成西方城堡碉楼式:下层墙身饰以小拱形窗,上层墙面砖砌十字轮式雕饰,顶部四角的小柱塔夹以弧形月墙。两碉楼之间为三角形山墙面,山墙面上满开整体半圆形拱形大窗;二层窗下墙饰以西式瓶式栏杆。半圆大拱窗立面被柱式垂直划分为三部分,底部有凸出外墙的基座,其上立有塔司干式的倚柱,并带有完整的檐部;二层则为方形塔司干式壁柱,下部以外伸的巴洛克式涡卷与底层檐部相接。此中央突出部分的内部为底层大厅和二层的阶梯教室。大楼的主要出入口分列于中央凸出体的两侧,台阶踏步做成四分之一圆形。大门两侧墙上各有一对涡卷牛腿支持短檐及半圆形拱券。室内中央北侧为侧分式大楼梯,中央走道两山墙端部有次要楼梯,并有次要出入大门。中央及两端凸出体的山墙屋顶与主体屋顶垂直相交,在东西两端屋脊设有尖顶的小通风塔。建筑外墙以灰色清水砖墙为主,有少量石材做装饰,另在柱头、腰线部分饰以红砖线脚。

该楼精心设计,做工精细,比例协调,对中国近代教育史和建筑史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http://www.bjdclib.com/subdb/laneculture/historybuilding/200906/t20090612_2102.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581054.html

上一篇:《当代欧美史学评析:中国留美历史学者论文集》提要
下一篇:立水西桥南侧交通要道中的历时6年半之久的钉子户(近影)
收藏 IP: 220.155.38.*| 热度|

1 ljx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18: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