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旧文重温:我更希望有面向21世纪的教材----访质疑中学历史教材第一人黄安年教授

已有 3745 次阅读 2008-9-16 11:21 |个人分类:教育改革思考(07-11)|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旧文重温:我更希望有面向21世纪的教材----访质疑中学历史教材第一人黄安年教授

      

黄安年按  张东操文    中国青年报/20001023日第1版;黄安年的博客/2008916日发布

 

黄安年按:这里重温的是近八年前《中国青年报》记者张东操写的一篇报道《我更希望有面向21世纪的教材----访质疑中学历史教材第一人黄安年教授》。文中说的质疑中学历史教材第一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所说我的基本观点迄今都是站得住的。至于“历史教学改革论”一书,早已列入了2000年辽宁大学出版社的出版计划,迄今尚未出版。原因在于编辑从辽宁大学出版社调离,出版计划也就泡汤。其后河南一家出版社主动要求出版,并且排出清样,然而由于行政干预因素的作用,也被迫放弃。个中原因显然是我的那本书触犯了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现在涉及当时论争重要细节这部书稿尚未面世,相信对于深入历史教育教材改革是有意的。

 

*********************************************************出版

我更希望有面向21世纪的教材

----访质疑中学历史教材第一人黄安年教授

 

《中国青年报》记者张东操

 

 

 “不要纠缠在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的‘硬伤’上,那容易改正;我更希望的是有一部面向21世纪的高质量的中学历史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黄安年教授日前在他的书房里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黄教授是质疑中学历史教材的第一人,他以大学历史教授的身份撰文评论人教社版的《世界近代现代史》,引发了最近中学历史界对教材的讨论。

    黄教授是专门研究美国历史的学者,他表示自己对中学历史教材的发言权限定在世界现代史的范围。他不大同意“现行中学历史教材有六七百处错误”的说法,应该说是几百条质疑或者商榷意见。但他认为,仅从教材中世界现代史部分的内容来看,在史实和材料引用方面的错误也是比较严重的。即使是最新的“试验教材”版,仍然存在一些引用历史材料不准确、论述含混或前后不一致的毛病。他曾经对1996年版的《世界近代现代史》提出过130条质疑,对于最新版的该书,他仍有68条新的质疑。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黄教授认为,这是教材编写体制造成的。“如果关起门来编,就是100个大学教授也未必能编好教材。”没有历史学界和中学历史老师的广泛参与,又缺乏监督机制,出错就是自然的事情了。在国外,许多优秀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由著名大学教授编著而成,我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却长期只由一家出版社编写。

    教材中有“硬伤”,但那并不可怕,再版时更正就行了。黄教授更为关心的是中学历史教育的改革。他曾出过一本“历史教学改革论”的专著,认为历史教材的编写体系应该推陈出新。单从教科书的世界现代史部分来看,他认为目前还是国别史的体系,没有形成把世界看成整体的全球体系,不能显示出全球现代化的统一进程。当然,编写体例不必局限于一种,但这就要求教材的多元化。黄教授十分赞成教育部关于教材编写“一纲多本”的改革思路,希望在中学历史教材编写上引入竞争机制,吸纳经验丰富的中学历史教师和高校的专家参与教材编写。

    黄教授指出,历史教育能够同时也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长期以来,我国中学历史教学侧重知识训练。历史本来是一门充满生气和乐趣的学科,但如果教材和教学方式僵化会让许多中学生对它失去兴趣。黄教授认为,中学课堂上应该教给学生能力,而不仅仅是历史知识本身。从教材上来说,应该及时将学术讨论和研究成果反映到中学教材中,这有利于培育学生开阔和活跃的思维。

    黄教授说,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21世纪人才需要一部具有时代气息的中学历史教材。他期待着这次中学历史教材的讨论能够实现这个目标。(本报记者张东操)

 

    (原载《中国青年报》20001023日第1版。1030日新浪网上全文刊载这篇报道,题目是“质疑历史教材第一人”评价中学历史课本http://edu.sina.com.cn 2000/10/23 05:04中国青年报。这次重印时改正了报道中一两个文字。还要说明的是“历史教学改革论”一书,早已列入了2000年辽宁大学出版社的出版计划,迄今尚未出版。黄安年,2001116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39128.html

上一篇:推荐一篇报道: 日本发现佐证南京大屠杀活埋场面照片
下一篇:说点不同意见:还是慎提21世纪是中国世纪为好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21: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