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诚请住家保姆的经历(补充版)
黄安年 文 2007年6月14日
(按:在美国来自大陆的华人社会中,年青夫妇一旦有了小宝宝往往考虑将自己的父母接到美国来照管,这不仅是由于这些年青人来美国时间不长,经济条件不甚丰裕,而且自己的父母往往属于“未富先退”一类的老人,可以乘机来美国观光,体验超级大国的社会生活。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父母如果没有或者不想办理绿卡,则在一年内必须返回国内,如果双方父母只有一方有可能来美国探亲,那么为照顾婴幼儿及未成年的学生,就需要考虑寻找住家保姆,这不仅是由于具备住家的经济和居住条件,而且也是年青母亲不愿放弃来自不易的一份工作。由于经济状况不同,来自台湾地区的年青夫妇的父母来美国长期照顾第三代的情况是很少见的,所以这些年青夫妇往往招聘来自大陆的专职保姆。而在欧美籍年青人中,往往选择停职在家照顾婴幼儿。
根据笔者2006年在所住康州丹伯里县Ridgebury Hill社区的观察,总共有10户华人,其中来自大陆的父母照管第三代的有5家,请住家保姆的2家,自己照顾小学生的一户;来自台湾的2家中,一家有长住美国有着移民身份的父母照顾,一家则招聘来自中国大陆的保姆。招聘来自大陆的保姆大陆有的是通过商务关系来美国后“谜”了下来的,有意思的是所在单位为这些保姆办理了商务赴美手续,作为缓解下岗职工的一条“有效”途径,她们在美国干几年保姆工作如果每月工资以1300美元计算,除去每月100美元花费。则全年也有14000美元,干上5年则有7万美元,是一笔相当可观的资金了。
2006年12月3日我们由美国返回北京,在进关检查时,海关人员笑着对我们说“你们是去美国照顾第三代的吗?”我们笑答道:“是十万大军的一员。”这十万大军的影响可不能小看,她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诚请住家保姆的经历》一文发表在黄安年著:《美国纪行——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美国社会》第280-283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11月版。学术交流网美国问题观察栏目2005年11月12日首发。)
****************************************************8
在美国人工费用极高,一个年轻家庭一旦增添了小宝宝,马上就得考虑一系列后续问题,自己带、父母带、还是请人带,或者送托儿所?记得爱国华人万心蕙教授当年在美国为了扶养四个孩子,中断了自己的工作,一直等孩子们长大成人后,自己再找一份工作做。我的一对1977届毕业生的学生夫妇,在80年代初先后获得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学位,双双在美国找到相当体面的工作,女方38岁时才有了心爱的小宝宝,两年后又添了一个,都是靠自己带着长大的。系里一位老同事的孩子在美国结婚后先后生了三个小宝宝,只能牺牲了自己的工作,而专门在家抚养孩子。可见无论是老一代还是新的一代的美国华人,都面临要请一位住家保母,经济上能否承受和是否划算的问题,原因是请住家保母费用很高。因而八十年代以后来美的留学生,有了孩子通常请援于国内的父母,但是父母的健康状况和能否来这么长时间情况各异,即使能来照顾小宝宝大多只能一年,时间再长,签证是个问题,要想国内其他亲友来美国帮忙,签证关就更难通过,“9·11”后,尤其如此。在美国经济不很景气,一些公司不断裁员的情况下,工作不能轻易放弃。还有美国的托儿所各地情况不同,有些离大中城市较远地区不仅托儿所很少,而且费用也很高,还不易马上进去。所以对双职工来说,权衡利弊,宁可多花些钱,请个住家保母来照顾小宝宝实在是不得已的办法。
我们在美将届一年,请个住家保母已经紧迫地提上日程,事先想了很多办法,托了很多认识的朋友,都未能顺利解决。如果通过中介公司,不仅费用很高,一般每月在1400美元左右,而且也不见得理想。无奈只有公开招聘了。我们希望请一位大陆背景的文化条件较好的华人妇女,能带好孩子,酬报按市场标准。
3月28日,我们先在怀特普莱斯的中国店即金山超市的广告栏上贴出一则小小的招聘广告:“诚请住家保姆。家住Heritage Hills, Somers, NY,靠近火车站,有Shuttle接送。照顾一岁小孩,简单家务,每周五或六天,报酬面议。”并说明联系电话。因为这里华人较多,估计有应聘人员会注意到的。很快有L女士来电话愿意应聘,并约定见面。她是北京人,母亲某部干部,父亲已故,有高学历,在日本留学三年,会日文,在外企工作过,有带过孩子的经验,还有加拿大绿卡,报酬不大计较,年龄40来岁。我们商议后电话通知雇佣她,议定每月不少于1000美元,4月15日上班,她很高兴说这就放心了,不再另外找了。但两天后她来电话说,自己面临一件私事要花不少时间,怕耽误带孩子不能来了,表示歉意。于是,我们决定将同样内容的招聘广告登在华人中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日报》上,4月22-28日连续一周刊登。登报后到30日连续有近四十位电话应聘者,个别的还见过面。应聘中有职业保母、在大陆担任过幼儿园老师、中小学教师的、有医院的助产师和高级医师、和营业员、面包师、干部和工人等。年龄一般在四五十岁以上;多数人居住在纽约的法拉盛、布鲁克林等地,离索墨斯较远,有的甚至住在康州和新泽西州,而且绝大部分人不会开车,如果聘用他们需要搭乘火车前来上班,并且接送来住地。在应聘的这些人中大体上又分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是,非大陆背景的应聘者,她们中有印尼华侨妇女、菲律宾女佣、马来西亚妇女、台湾地区妇女、香港妇女等,总共八、九人,其中有的只会讲英语或者广东话、港台话,考虑到语言上难以沟通,一般不予考虑。例如,有一位马来西亚女士,住Queen Elmhurst,讲英语,不懂中文,单身,来美国6年,在新泽西等地做过保母,看不懂中文这一条就难以考虑。
第二种是,没有合法居留身份的应聘者,这样的情况有十二、三人。例如一位X女士,44岁,重庆市某纺织厂下岗女工,几个人以商务考察身份集体来美国后不回,想在美国打工挣够钱后再回家,她的丈夫和孩子均在国内,自己只身在美,在法拉盛住集体宿舍,每人每月付房租不超过100美元,带过三年半孩子,要求一周5天报酬350美元。还有一位Q女士,50岁,上海人,住法拉盛,工人,商务签证来美后未归,有三年带孩子经历,要求工资日薪60美元,或每月1300美元。又有一位H女士,43岁,广西桂林人,住法拉盛旅店10元一夜,无线电质检员,商务签证来美两年后未归,有带孩子两年经历,要求工资每月1400美元。鉴于她们没有合法身份,在使用上是要承担很大风险的,所以也基本上排除了。
第三种是操广东、福建口音的大陆人,以在美国打工挣钱为主要目的,要求在每周五天工作每月报酬不低于1300美元以上,这样情况也有八、九人,如一位操广东乡下土音的老妇, 不会讲普通话,也不会英语,要求每月工资1300美元。她们的综合素质并不很理想,且多半住在法拉盛等地,加上来往交通费等实际每月在1500美元左右。
第四种情况有点短期临时应聘,缺乏半到一年时间打算的应聘者,有三、四人。如Z阿姨,南京人,在北京代办处工作,曾在一台湾人家做了5年管家,东家因回台处理遗产辞退了她。要求一周五天,每周350美元。她没有说明准备受聘多长时间,考虑到不宜频繁变动,所以也不是首选对象。
第五种情况是在美居住和文化等背景不错,但路途太远或要价过高,这样情况也有八、九位应聘者。如,X女士,62岁,四川人,住丹伯里,当过中小学教师,幼儿园老师,已经来美10几年,现在的一家保母工作月工资1800元。L女士,49岁,住Queen Elmhurst,上海第6人民医院助产师,和丈夫来美已4年,正在申请绿卡,要求按日薪70元计算。X老师,50岁,广州小学老师,现住布鲁克林,有绿卡,有工卡,有保险,一家许多人在美国布鲁克林,要求一周工作5天,每月1300美元以上。H大姐,49岁,沈阳人,离职小学教师,住法拉盛,会教汉语拼音等,身体健康,身高1米63,体重126斤,来了两年多,儿子在亚利桑那读书,丈夫在国内公安工作出不来,哥哥在纽约诊所工作,自己会气功、按摩,做面食和点心。在美国餐馆工作过。原来北卡夏洛特一家工作工资月1700美元,后来加到1800美元。在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我们要考虑报酬要求相对低些的应聘者。
第六种背景情况与上述情况类似但报酬条件双方均可接受的,有五、六人。如Z女士,49岁大陆读书,香港来美,做过面包师,住法拉盛地区,要求五天工作,一月1200美元。
在上述应聘者中,经过多方考虑、比较和筛选,最后初步选中了Y老师。她60多岁,上海人,在南京金陵女子学院就读,住布鲁克斯维尔地区女儿家,女儿有绿卡,正申请公民。自己退休后来美国已经十多年,在三家做过,其中一家是美国人(ABC)看过两个孩子,一家欧洲人,并有他们的证明材料,会英文,受基督洗礼,要求一周五天工作,工资每月1200美元。我们接Y老师来家实地考察,她对孩子和环境很满意,说有缘相遇,愿意来家服务。5月8日正式决定希望她来工作,她欣然接受并约定17日开始上班。
从以上的亲身经历可以看出,在纽约地区的住家保母供大于求的市场每周工作五天,每月1200美元,交通费另付是少不了的。在索默斯地区的保母供不应求的市场,同样条件下每月1200美元找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意味着,为此每年要付14400美元,另付交通费约1800美元左右(按照每月150美元计算),这还不计算在家包吃住的费用,总共要付出每年16000多美元左右,此外逢年过节还需要给奖金等,所以保母费用很贵,是一个供不应求的市场。这对于那些低收入的移民、在等待绿卡或移民身份的侨民、以至非法移民,保母职业是个不坏的选择,而对于雇主来说,选择合适保母要慎之又慎,安全保障和符合法制要求是第一位的,情况需要经过核实,不能仅仅以价格是否便宜作为首选。
(写于2004年5月18日)
(本文收录于即将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黄安年著:《美国纪行——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美国社会》)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美国问题观察/2005年11月12日首发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19: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