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视个人研究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09年1月12日发布
现在谈起研究,往往要看这个项目是在哪里立项的,有多少项目经费,有没有团队?是谁牵的头?是否是项目主持人?如果没有立项研究,其研究成果往往不被看好,甚至在“量化”成果统计中是要遭到白眼的。
问题在于第一,即使项目也是要由项目负责人牵头的,只是一旦退休则还要继续承担项目负责人几乎是没戏的,这也许是有人赖着不想退休的原因之一。
第二,即使集体项目也是以众多个人的研究为基础的,尤其是研究项目的带头人,没有这些个人的努力要完成项目也是不可能的。
第三,对于一个富有创造潜力的个人来说,尤其是在人文社会学科领域,即使到了退休年龄,仍然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研究,取得重要科学成果,因为在信息时代凭借个人积累的学术阅历和经验,凭借对于网络媒体和传统纸媒的娴熟运用,加上有着充分的自由研究空间,只要持之以恒继续获得学术突破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并没有在职和退休之间的差别。有的学者早已超过退休年龄,甚至已经年愈八旬,依然在职做出成绩,那么那些已经退休多年而没拿国家分文的,做出了研究成果,不是更加应该受到赞扬吗?
对于学术研究来说,并无个人研究成果、集体研究成果、在职研究成果、退休后研究成果的区别。有些名为集体研究项目实为扯皮,本该完成的却一拖再拖。最使我感到遗憾的1996-1997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启动的1500万字的,20卷本世界大通史工程,其中我负责当代世界史部分的3卷本200万字,按期完成,但是广东人民出版社毁约以至迄今未能出版,这200万字中就有我本人撰写的1/3以上,还有现在活跃在学科前沿的专家。以我个人的体会来说,1998年退休后的10年间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比在职时还要多,至少说明,退休后还有研究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按照目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3岁来计算,那么一个人60岁退休后,还有13年是可能继续奉献学术的年均时间,重视他们的研究潜能是很重要的问题。
如果一个学者和教师退休后依然坚持个人研究,虽然没有立项、没有赞助,取得了成果,如果这些对成果不予重视和实质性支持,而只专注项目成果,那就太不公平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9: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