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计划按比例”和在职“教授分级”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3月27日发布
近来科学网上热议教授分级,笔者几乎一篇没看,一来确实和自己关系不大,二来问题的关键似乎不在是否需要分级和分级的利弊上,三来,这是教育部早就决定了的事,凡是教育部决定了的事,自信一贯正确,很少回应网上评论的。
还在2006年底北京师大就按照教育部的精神准备评选一级教授了,那时教授工资增加是按照全部是“四级”教授待遇来补发的,准备等到2007年春时再来确定一二三四级教授名单,到那时再为在职的属于前三类教授增发工资,而退休教授则全部按照四级教授待遇增加工资的,所以你想怎么可能所有在职教授都按照一个四级教授的待遇来对待呢,实行教授分级,是迟早的事,只是拖到了2008年春遇上了经济调整上的麻烦。
在职教授分级是要有机遇的,如果你碰不上机遇也许终身不会分级,我这个教授从在职到退休就是这样,现在所谓教授分级,说得准确一点是在职教授分级并不包括退休教授。不过实际上也有“级”,就是所谓“套级”,这个级除了和工资等待遇挂钩外,对于学术水平,人们从来不看重教授是什么级别。
半个世纪前教授开始分级,那时的白寿彝先生是二级教授,以后由于文革停止了,如果把白寿彝先生的二级教授头衔和现在可能评为的某些一级教授比就难说了。别说教授分级在中国条件下和学术水平难以完全划等号,就是学位也这样,我1958年大学毕业时还没有实行学位制,所以问我是否大学毕业,确实大学毕业了,问我什么学位,没有学位,可我的毕业文凭是陈垣老校长签发的,我的大学成绩主课是全优。
新中国成立前,聘任教授是各自为政学校自主决定的。现在可不同由教育部决定,而且是“有计划按比例” 这一套做法。
在笔者看来,教授分级关键在于要排除各种非学术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和“有计划按比例”这套苏联模式做法脱钩,道理很简单,各个高校学术水平和教授总体水平不一,如果每个高校都是按照1%的比例来评选一级教授,其结果必然造成一级教授的水平相差悬殊,所以从学术水平角度看所谓一级教授的名份没有多大意义,在学术评估上,人们将会更加看重你是那个学校的教授,什么时候的教授?尤其是你本人的实际学术成果。
在学术评估中,我们切忌“有计划按比例”的思维方法,那是危害学术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模式。过去我们在政治运动中例如“反右”是“有计划按比例”的,其后果是离开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现在如果搞什么学术评估、教授评估、教授分级等都实行“有计划按比例”,能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吗?不错,我们需要宏观调控的指导性计划,但是这和自上而下“一视同仁”的指令性计划是两码事,现在教师的工资几乎全部(除少数民营学校)由财政部拨发的,财政部将这笔钱转移支付给教育部,教育部有这个财权,自然可以发号施令,如果有朝一日,学校财源多元化了,教师待遇不受财政部唯一渠道制约,这个教授分级待遇将会更加多元化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11: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