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全球关注的人口政策和移民、难民政策

已有 5162 次阅读 2008-2-6 10:25 |个人分类:世界历史研究(07-11)

全球关注的人口政策和移民、难民政策

 

黄安年文 发表:《当代世界五十年》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1月版;黄安年的博客/200825日发布

 

本文发表在笔者《当代世界五十年》(1945-1995)全球篇中第7专题(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1月版,第146-162页。网上发表时,“本世纪”改为“20世纪”。学术交流网/世界历史研究/2003125日首发。现在已是11年后,情况又有新的变化,这是需要注意的。

 

************************************************

全球关注的人口政策和移民、难民政策

 

黄安年文 发表:《当代世界五十年》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1月版;学术交流网/世界历史研究/2003126日网上首发

 

 

    .    全球关注的人口政策和移民、难民政策

 

.  引起全世界各国关注的人口问题

   

引起人们对全球性人口问题的重视是70年代以来的事。这主要表现在几次有关人口的国际会议的召开和各国政府逐步采取限制人口发展的战略。

   

1954830-910, 第一次世界人口会议在罗马召开, 70国的代表455人参加。主要涉及人口理论和人口问题。1965830-910, 第二次世界人口会议在贝尔格莱德召开, 88个国家和地区的852名代表参加, 交流观点和经验,着重探讨人口发展趋势和原因, 人口变化和社会经济关系, 人口政策以及人口学方法和技术问题。

   

对全球人口问题具有重大影响的是, 1974819-30日召开的第三次世界人口会议(布加勒斯特), 197个国家和地区3,000多人参加, 这是一次有政府代表参加的政治性、政策性会议。会议涉及人口发展趋势, 人口变动与社会经济开发, 人口资源与环境, 人口与家庭以及人口行动计划等。这一年是联合国确定的世界人口年。布加勒斯特会议强调: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人口目标和政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人口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各国的主权; 一切夫妇及个人有自由地、负责地决定其子女数目和生育间隔等基本权利; 降低死亡率和发病率; 并在男女平等基础上保障妇女参与教育、社会经济和生活权。

   

19848, 又召开了国际人口会议(墨西哥)。和1974年相比, 人们对人口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趋于稳定,普遍注意到人口增长影响到在发展方向所做的努力。148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通过的<<世界人口行动计划>>涉及粮食、环境、妇女和老年人口等问题; 强调了降低生育率与发展的相互关系; 关于家庭和奖惩的立法和政策主张既不是强迫性的, 也不是歧视性的; 关于妇女问题强调要使妇女取得与男子一样的真正的平等; 从社会经济方面保证妇女对繁育人类后代担负起大部分责任; 妇女控制自己的生育能力是它们享受其他权力的基础。〖1〗根据联合国发布的世界人口估计, 1987711182346秒出生的婴儿,将是第50亿个人, 这一天被宣布为“50亿人口日”。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在1993年世界人口日前夕, 发表的<<1993年度世界人口状况>>宣布, 1993年世界人口已达55.7亿, 发展中国家增长的人口已占世界人口的95%。

   

199495-13日在埃及首都开罗又召开了第3次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182个国家的3,500名政府代表、联合国有关机构以及其它40个国际组织的700名代表与会讨论今后20年世界人口与发展的行动纲领, 此外还有非政府论坛会议的5,000名非政府组织代表和3,800名各国记者。会议通过的<<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行动纲领>>, 涉及世界人口的现状与趋势、人口政策、人口与发展、计划生育、妇女地位与保健、人口与生态环境、人口与教育、国际合作等内容。会议在生育权和生育健康等问题上争论激烈。会议强调不应按统一的模式解决各国的人口问题, 各国可根据本国实际, 自主决定人口政策、目标及实施方案。联合国机构估计如该行动纲领得到执行, 则世界人口会从目前的56.7亿,增加到2015年的72.7亿; 如果得不到执行, 则届时世界人口会增加到79.2亿。中国政府提出: “人口问题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发展问题”。“由于国情不同, 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各异, 各国应该根据本国实际情况, 制订适宜的、有效的人口政策。这是各国的主权, 应该受到充分尊重。”〖2

 

.  当代世界各国两类人口政策

   

当代世界基本上分为两种政策: 即鼓励人口增殖和控制人口增长。

 

1.  鼓励人口增殖政策

   

从人类历史上看, 几乎所有国家在前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阶段都采取了鼓励人口增殖政策。其基本措施是通过税收、补助和精神奖励, 鼓励结婚、早婚; 谴责和反对独身或晚婚; 鼓励多育, 限制和禁止堕胎和节育。

   

根据联合国1978年的调查, 世界上倾向于鼓励人口增殖的国家有36, 人口共5亿, 占全世界人口的13%。其中发达国家13, 发展中国家20多个, 大部分在西亚、原法属非洲尼日利亚和美洲的阿根廷等国。阿根廷信奉天主教, 主张不节育, 宣布人工流产为非法, 严禁避孕药品进口。玻利维亚实行鼓励生育政策, 关闭计划生育诊疗所, 禁止实行人工流产和绝育。在古巴政府鼓励局部地区的人口增殖。在非洲人口增长率为世界之最, 绝大多数国家并不把人口过剩看作是一个问题。喀麦隆鼓励生育, 冈比亚则宣布人工流产为非法。在亚洲地区以色列鼓励生育, 老挝禁止使用避孕药品, 沙特阿拉伯也鼓励生育。在欧洲宣布鼓励生育政策的是法国、联邦德国和爱尔兰。在近二三个世纪中, 法国人口一直低于邻近大国, 战后鼓励一对夫妇生育三个孩子, 对于儿童的补贴占社会福利开支的1/5以上。

   

苏联东欧国家社会主义普遍实行鼓励人口增殖政策。苏联学者Б·Ц·乌尔拉尼斯强调:“目前, 社会主义国家人口政策的方向是鼓励生育”。把鼓励人口生育政策和社会主义性质相联系, 反映了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实际上, 早在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前, 俄国就是行鼓励人口增殖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苏联损失人力2,000万。苏联宪法规定:“对多子女家庭发给补助并给于优待以及其他家庭补助和救济以表示家庭的关怀。”苏联政府规定多子女职工, 4个和4个以上子女及其他被赡养者的所得税减收30; 对未婚男子和无子女夫妇应缴相当于6%的无子女税; 凡生育5个及5个以上子女者, 有权到50岁时领取退休金。在匈牙利政府规定, 1974年起, 凡有医疗证明的未婚妇女已有3个子女的妇女和40岁以上的妇女才可实行人工流产。在保加利亚, 实行鼓励多子女的家庭补助金制度, 第二个孩子是第一个孩子的七倍, 母亲生育第一个孩子, 可得四个月产假期间的工资, 第三个孩子是六个月产假期间的工资。在住房方面, 凡有3个或3个以上子女的家庭可享有特别急需住房的规定和借款建房的优先权; 多子女家庭和不到26岁有2个子女者则有购房优先权。在民主德国, 政府不断扩大对多子女家庭的优待。凡有五个子女及五个以上子女的家庭可以享受无息贷款、减交税款的待遇; 税收等级以子女人数多少递减。尽管如此, 苏联和东欧国家并没有控制住人口的低增长率趋势。〖3

 

2. 控制人口增长政策

   

对人口的真正控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70年代以来的事。

 

首先, 相当一部分国家公开申明人口增长过多, 要加一控制。1978年联合国公布主张控制人口的国家有46, 占全世界人口的60;

 

其次, 主要控制人口增长的国家超越了社会制度个宗教信仰的界限, 信奉天主教的国家, 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也无例外;

 

第三, 一些国家由不明确到明确宣布控制人口增长政策。例如, 1947年墨西哥政府颁布<<人口法>>, 鼓励人口增殖, 1973年底, 墨西哥政府修正了<<人口法>>, 开始控制人口增长, 开创了在拉丁美洲国家的先例。泰国政府在50年代, 鼓励人口增殖, 主张早婚、早育, “孩子越多越好”, “早婚繁荣民族” 但是到了70年代末, 泰国政府宣布了降低人口政策。突尼斯是在穆斯林国家中首先提出人工流产合法的国家。日本则在1948年倡导优生保护法, 目前正转向限制生育, 控制人口增长政策。

   

主张控制人口的基本依据是:高出生率引起人口增加, 从而人口抚养费用增大, 抑制储蓄率增长, 妨碍国内资本形成, 延缓人们生活环境和教育机会的改善。从全球情况看, 它将带来粮食短缺、营养不良、环境毫竭等问题。〖4

    

根据国际计划生育联合会所编的世界五大洲——非、美、亚、欧、大的计划生育情况, 123个国家的计划生育协会中有77国政府已经制定了正式的计划, 另外还有52个国家向人民提供了避孕服务。经验表明, 出生率的大幅度下降与绝大多数国家实行计划生育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在非洲已有26个国家的政府或民间机构提供服务, 10个国家可以从私人医生或数量有限的医院中得到帮助, 5个国家已经制定了引导计划生育的规划。在美洲, 美国是计划生育的先驱者, 几乎所有已婚父母不论其收入多少都使用某种避孕方法。拉丁美洲国家则在70年代中期以来改变了冷淡以至敌视的态度。在亚洲, 多数国家开展了全国范围的计划生育运动。新加坡实行少子女的产妇津贴、税额减免和多子女住房不于优惠政策。泰国规定生第二胎的妇女不能享受产期工资照付的待遇, 多子女家庭的住房不予优先照顾, 已绝育者的子女上小学可享有优先权。在台湾地区, 1973年起取消了对有两个孩子以上的雇员的补助; 对进口的避孕用品免征进口税。在南韩, 1977~1981年的四年计划中,把计划生育列入更优先的地位。近20年间,西欧、北美和东亚国家,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已达65-80,平均每对夫妇有两个孩子,发展中国家也有55%以上的夫妇采取了避孕措施。

   

发达国家经济高度发展, 整个社会的文化教育水平较高, 还有发达的社会福利措施, 然而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则长期停留在低水平上, 这表明, 人口的发展, 和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发展指标相适应。一般说来, 发达国家的传宗接代思想不浓,妇女就业机会不多, 一旦有了就业机会不愿为生育孩子而放弃就业, 所以, 大多数的年轻人结婚后拼命地工作挣钱, 充分地享受, 最后才考虑何时要孩子。

   

在我国, 把实行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增长, 提高人口素质作为基本国策, 提倡晚婚晚育, 优生, 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对农村中确有实际困难的夫妇, 可以有计划地按排他们在间隔几年后生第二个孩子; 对少数民族地区, 在要求上可以适当放宽。在本世纪末, 要把人口控制在12亿人口左右, 关键在于能否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在1962~1985年生育高峰期出生的3.6亿人口,  现在已陆续进入婚育期,这种情况要持续到90年代中期, 如果控制不严, 则在本世纪末有可能突破13亿人口。1988630日是“亚洲三十亿人口日”, 中国总理发表电视广播讲话, 他说:“我们把实行计划生育列为基本国策, 把控制人口增长作为一项战略任务, 首先要力争做到在本世纪末把人口总数控制在十二亿左右, 并且还要逐步改善全国人口结构, 使之有利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实行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是一项关系到中国四化建设, 关系到国家富强、民族繁荣和家庭幸福的伟大事业。”〖5

   

综上所述, 无论是鼓励还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都涉及到: 第一, 用立法程序规定最低结婚年龄及其它有关婚姻法、家庭的条例; 第二, 许可或禁止堕胎和自由出售避孕药品; 第三, 实行对无子女者或多子女者的税收和补助政策; 第四, 在社会福利、住房分配和房租分配方面给以优待或限制; 第五, 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宣传。

   

此外, 在人口政策上, 还有一个提高人口素质问题。这涉及到优生优育; 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和社会福利事业; 提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人口素质是人类发达程度的综合指示器, 在一定意义上人口素质反映了整个民族的素质, 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是最积极最活跃的生产力。一般说来, 低人口素质和高生育水平, 高人口素质和低生育率往往有着相关的同步性。

 

值得注意的是,198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Schultz, Paul T.), 1960年美国经济学会主席, 1963年出版了<<教育的经济价值>>(The Economic Value of Education)一书, 1971年又出版了<<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The Role of Education and of Research)一书, 1972年还出版了<<人力资源、人力资本:政策问题和研究机会>>(Human Resources Human Capital: Policy Issues and Research Opportunities)一书, 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他认为:“人口素质的优劣决定竞争力的高低”, 素质是现代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生产的决定因素不是空间、能量和耕地, 决定因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他强调人力资本(健康、知识和技能)远比物质资本重要, 国家间人口质量的差异是后天能力差异的结果。这里包括:提高农业经营者的能力; 儿童质量投资; 教育投资以及健康积累。他认为教育进步是人口质量改善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对于提高调整有关经济现代化的不平衡能力具有普遍的、显著的影响, 它不能仅仅看作是现行消费, 福利费用的增加和积累的减少, 而要看作是一种投资, 是未来收入和享用的基本投资。人力资本论涉及强调教育立国、智力兴国、健康和体育强国; 重视人力投资战略, 克服短期行为; 改革劳动就业制度, 把安置就业改为保障就业; 推行计划生育法和优生法; 以及控制疾病, 推行保健和营养方案。从长远的观点看, 我国的命运、民族的兴衰,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 经济发展和振兴, 要靠技术, 而技术取决于人才, 人才取决于教育。根本的问题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没有人的素质的提高, 国家、民族的振兴和发展是不可能的。

 

.    西方发达国家的老龄化对策

   

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引起有关政府的高度注视。日本人的寿命在增长, 很可能是世界上最长的, 19899, 日本11200万人中,百岁以上老人2668, 日本政府给每位百岁老人发奖一个银杯。19886, 日本内阁会议正式通过>>日本经济发展五年计划(1988~1992)>>, 提出“实现富裕的国民生活”,“伴随高龄化、国际化、信息化和价值观的多样化等现象的进展, 出现了多样化的居住形态, 对居住生活的选择也正在向多样化和高档化发展。” 主张“建立与高龄化现象相应的社会保障与促进自助努力”, 实现独特的“日本式福利社会”。

 

19846月日本“人口白皮书”中提出:“不应总把老年人作为受赡养的人来对待, 如果他们的身体和精神都很好, 就应该利用他们对社会作出贡献的能力。” 日本的退休制从原来的55岁改为58岁、60, 现在又普遍要求延到65岁。根据测算到2010, 55岁以上的劳动人口占总劳动人口的27, 存在着确保老龄者的就业机会问题, 这种就业得适合老年特色, 而不能过劳, 从而提出“软着陆体制”问题。日本<<经济学人>>在一篇文章中说:“这一代人能否及早为美好晚年作准备是日本的老龄化社会能否安定的关键因素。”文章提出应为美好的晚年作好的十种准备:为退修作准备;养成有规律的营养平衡的饮食习惯; 尽快把自己的业余活动纳入地区社会; 扩大交友超越利害关系的朋友, 不要仅靠退休金, 尽量向办法增加个人的储备; 能敏感地知道自己身体的异常变化, 经常简单的检查就能进行在早期治疗; 让精神年龄主导自己; 对学习抱有热情, 除自己读书外, 要参加研究会, 讲座等; 努力寻找并坚持珍惜时间的习惯等。〖6

   

我国国家统计局1987111日公布的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人口中位数为24.2, 0~14岁占28.68, 15~64岁占65.86, 65岁以上占5.46%。而1982年时为4.89%。如果以60岁以上老年人计算占中国人口的8.4%。根据预测, 2000, 老年人人口达1.3亿人, 11,  届时我国已进入老年型国家。“白发浪潮的冲击”将带来许多新问题, 如社会劳动力资源相对减少, 社会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特别是保健, 长寿、婚姻和家庭生活、文化生活及离退休后发挥余热等问题都提上了日程。〖7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 1990年美国有6,350.4万人超过50,1980年只有5,896.2万人, 1990年的总人口是24,871万人。今后30,年龄在85岁以上的预计有1,500万人,增加4倍。百岁老人, 1990年有36,000,1980年时只有14,000人。1990, 美国人口的中值年龄为32.9, 1980年为30岁。美国人口老龄化的急剧增加, 对决策者来说是一项挑战。老龄人口对于谁会当选总统和应该制定什么政策比过去有了更大的发言权。许多65岁或以上的人正处在颠峰状态。他们的精力、经验及技能往往是那些20多岁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望尘莫及的。〖8

 

 

. 战后美国的移民政策

   

本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国会通过了限制移民法案(1921年的紧急配额法, 1924年的约翰逊——里德法), 其结果使来自欧洲的移民减少, 其中东欧和南欧移民的配额只占1/5; 来自亚洲的移民(菲律宾除外)几乎完全停止; 来自西半球的移民大增。〖9〗二战以后, 由于种族偏见减少, 宗教争论减弱, 容忍精神增强, 对移民美国的宽松舆论大增, 从而推动在配额以外的局部性的放宽移民限制的专项法案的颁布。1946年美国国会颁布<<军人新娘法>>(War Brides Act of 1946), 允许美国军人和外国籍新娘及其子女入境。据此共有欧洲生女子15万人, 及其子女2.5万人。1947年又通过了补充法规, 增加5000名中国新娘和800名日本新娘加入美国籍。

 

1948年根据杜鲁门总统的要求, 国会通过<<流浪汉法>>(Displaced Persons Act), 1950年又通过了修正案。据此, 41万流离失所的人员可进入美国。这些人主要来自东欧和中欧因战乱而无家科归的人员。19526月通过了<<麦卡伦——沃尔特法>>(McCarran--Walter Act), 接纳技术工人和美国公民的亲属, 废除了亚洲人不准入籍的禁令, 并给远东每国每年100人入境的配额。19538, 根据艾森豪威尔总统的建议,国会通过<<难民救济法>>(Refugee Relief Act), 在三年内另给欧洲难民21.4万以入籍的机会。1956年匈牙利事件后, 国会通过了接纳29,000名难民的法令, 主要是来自匈牙利、南斯拉夫、中国和古巴的难民。从1945~1965年间, 难民入境人数高达100多万人, 占这一时期移民总数的1/3以上。〖10

   

1963, 肯尼迪发表致国会的咨文, 认为国民来源说“在逻辑上和理智上”都没有根据, 既没有满足国家的需要, 也没有达到国际交流的目的, 在当今世界共存的时代,.....实为一种歧视。在这同时, 一多半的移民来自西半球, 尤其是加拿大和墨西哥, 还有非法入境的流动农业工人, 1924~1969年间, 这种流动农业工人达550万人, 1954年一年超过100万人。1965年国会通过了具有重要意义的<<移民和国籍法>> (Immigration and Nationality Act of 1965)196871日正式生效。这一法案规定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人只要在精神上、道德上、健康上和经济上的情况符合要求, 经批准就可以移民美国。来自东半球移民配额每年17万人每国每年不超过2万人; 来自西半球的每年移民12(1976年后改为每国每年不得超过2万人);美国公民的直系亲属(父母、配偶及子女)获准入境, 不计在内); 义移民先来先办的优惠制取代国民来源原则, 优先照顾家庭团聚、事业和难民。实行这一法案的结果, 1968年后美国每年入籍的在40万人以上, 30年代总共才52万人, 50年代平均每年也只有25万人; 墨西哥移民受到限制; 第三世界国家的移民激增。〖11

   

1975年进入美国的印支难民有50万人, 1980年有12.5万古巴人涌入佛罗里达,以“特殊入境者”身分进入美国。根据1980年的难民法,每年可入境难民达5万人。

 

根据1981730日生效的新移民法又使几百万非法入境的外国人脱离困境。它规定自198011日起, 连续居留在美国的人享有有限的合法地位; 每年许可5万人在指定地区从事指定的工作, 发给临时工作证; 在过去则规定需居住15年才能申请归化, 且不许和家人团聚, 要交纳税收, 不能享有补助金, 精通英语。这是自1965年以来的首次重大修正。里根宣布这是:“保持我们接受踏上我国海岸的外国人的传统, 不过要通过可控制的有秩序的办法接受他们。”

   

1990411, 布什总统以保护旅美中国大陆公民为由, 发布编号12711的行政命令, 其后适用范围逐渐扩大, 数达几万人。199134, 美国国务卿以电报(No. 91-STATE-068325)通知美国驻外使领馆, 要求尽量放宽受行政命令保护的旅美大陆人士的近亲来美申请, 据此又有相当一批人获准来美。至于到了199411日以后怎么办? 这要看几个利益集团的反复较量, 1993年美国政府提出经国会批准通过了给予愿意申请绿卡和入籍的上述中国在美人员以特别的优惠。据此, 1993年秋起, 陆续会有数以万计的中国学者和旅美人员获得绿卡或入籍。

   

19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新移民法, 总的说来, 放宽了对移民美国的限制。其中有关华人,美国国务院编号(No:91-STATE-118033)的备忘录, 综合了90年新移民法关于共产党员的规定:“从9161日起开始生效, 申请非移民签证者, 共产组织成员, 不再是拒绝给予非移民签证, 或不准签证持有人身分进入美国的理由”, “但是另一方面, 9161日以后, 属于上述组织成员, 仍旧继续是否决移民签证的因素。”关于中国大陆难民, 1959年陆续逃亡的西藏难民, 还有1989年后逃亡的民运分子, 其它偷渡香港、澳门、台湾和日本人士被视为非法经济移民,而不具备难民的地位。以婚姻关系移民美国, 是美国移民法注重家庭团聚原则的重要环节, 华人移民美国的一个重要来源, 是以配偶身分取得移民签证” 19912, 美国民主党参议员莫内汉提出一项新移民法案, 要求允许获有美国大学科学学士, 以及自然科学、工程或电脑硕士、博士的外藉人士移民美国。

 

同年2,美国国务院公布了有关香港移民美国签证有效期延长的办法草案(可到2000)861110, 里根总统颁布的移民法修正案,包含了国会制定的给予婚姻移民的约束,有关“假结婚”的规定, 不论是与美国公民或永久居民结婚的外籍配偶及子女, 如果在申请取得居留权时, 结婚尚未到两年, 只发为期两年的“有条件居留”。新移民法修正了86年的法案, 保护了受虐待的“过埠新娘”。新法案有延期强制离境的条款, 它不是合法签证, 与合法的非移民签证的自动延长不同, 只是延缓执行当事人的出境。但他和非移民护照延长者一样, 都可以取得工作许可, 在美国申请合法工作。也可申请调整为移民或非移民身分。还要提到新移民法有关投资移民的规定, 199110月起, 正式接受申请, 名额为1万人(1991.10.1~1992.9.30),它规定投资移民需投资100万美元的资本,成立投资移民的有益于美国的新企业, 并雇用至少10名美国公民。这对于台湾地区和中国大陆均有吸引力。〖12〗美国的新移民法对移民选择制度、移民、国籍与入籍、帮助难民等作了修订,其中第1182条拒绝入境的外籍人中,仍规定了属于33类情况的外籍人不得入境,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和歧视性因素。〖131994107,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移民法修正案称:“台湾的总统或其他高层官员,为与美国联邦或州政府官员讨论下列事项,而申请访美时,应获准进入美国,除非该官员为移民法禁止入境。”〖14〗但是移民法条款中又规定美国国务卿如认为某外籍人士入境可能对美国外交政策严重不良后果时接拒绝入境。

 

 

.  80年代以来的世界难民潮及其对策

   

前已指出80年代以来的世界难民潮人数之多是历史上少有的,目前有5,500万人流离失所,20年中在联合国难民专员办事处登记的就从1,000万人增加到2,300万人。难民潮的冲击主要在非洲和亚洲的发展中国家而不是西方发达国家。如在德国申请避难的人和难民不及德国人口的1,而索马里高达20,马拉维10,亚美尼亚也占10%。在巴基斯坦和伊朗有阿富汗难民300万。1992年世界上接受难民最多的前5位国家是伊朗、南斯拉夫、巴基斯坦、马拉维和约旦。〖15

   

造成难民潮的扩大只要是战乱和政治动荡的直接影响。其次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推动赤贫地区的人口外迁,还有长期以来的民族、种族纠纷造成的后果。如在前苏联分成15个独立国家后出现了大规模民族迁移的可能性, 仅以俄罗斯来说, 不仅有6,000多万前苏联人没有生活在现在的民族国家,而且还有2,500万俄罗斯人生活在非俄语地区。〖16〗 难民被称为“二十世纪的悲剧” 〖18

   

由于难民潮的影响, 欧美国家普遍加强了对移民的限制。在德国1989年有100多万人迁入当时的联邦德国,其中有3/4具有德国血统的人。1990年在大约40万移民中, 只有一半难民或申请政治避难的人前往德国,他们当中80%的人具有东欧和东南欧的血统。1991年申请政治避难和其它难民的人数共75.6万。199311日起生效的德国移民法对敌后的法律作了修改,规定:凡由原来东欧国家迁来的移民根据基本法的第116条被确定为“新移民”。〖18〗欧洲强化限制移民政策突出反映在规定申根协定的签字国及期望参加的签字国,如移民被一国拒绝,则其他签字国一概拒绝。

 

注释:

1〗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 <<世界经济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联合国手册>>10版。

2〗参见人民日报199491日。

3[]Б·Ц·乌尔拉尼斯主编: <<世界各国人口手册>>,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赫茨勒: <<世界人口的危机>>, 商务印书馆, 1963年。[]塔皮诺等著: <<六十亿人——人口困境和世界对策>>,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邬沧萍主编: <<世界人口>>, 中国人大出版社, 1983年。 吴斐丹主编: <<人口问题与人口理论>>,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6年。

4〗同上。

5〗人民日报, 198871

6[]  下隆: <<试论弃老、养老和乐老>>, 《经济学人周刊》, 199329日。

7〗人民日报, 19871112日。

8[]吉姆·谢维斯: <<延年益寿, 享受人生>>, 《交流》, 1993年第1期。

9[]亨利·康玛杰编: <<美国历史文献>>, 422453, 新泽西,1973年。参见黄德禄、黄安年选译:<<1917-1939年的美国>>, 54-63, 商务印书馆,1990年。

10[] 美国国会出版署编: Congress and A Nation, 1945-1964, 美国国会出版署, 1965年。

11〗同上, 1965-1968年卷。

121990年美国新移民法。

13<<世界各国法律大典>>总编译委员会:<<美国法典·宪法行政法卷>> 12章移民和国籍,621-74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14<<世界日报>>1994108日报道:<<台中华民国总统及高官访美条款另辟蹊径>>

15〗孙常敏编译:<<欧洲人口迁移新浪潮>>,《上海译报》,1994620日。

16〗王德峰编译:<<世界移民潮>>,参考消息,1994820日。

17〗《难民:20世纪的悲剧》,转自《参考消息》,1996226日。

18〗孙常敏编译:<<欧洲人口迁移新浪潮>>,《上海译报》,1994620日。有关人口政策、难民政策书目,详见黄安年主编:《二十世纪世界史导读》,上卷,第112-114页,北京师范大学,1996年。

 

(下接下篇)

 

 [2003126日说明:本文发表在《当代世界五十年》(1945-1995)全球篇中第7个专题(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1月版,第146-162页。网上发表时,“本世纪”改为“20世纪”。网上发布时分上、下篇)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世界历史研究/2003126日重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5443.html

上一篇:全球人口爆满和移民潮
下一篇:美国纽约州一所普通幼儿园里为孩子举办庆祝中国春节活动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7 23: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