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当代世界环境保护理论(《世界大通史》第18卷第10章4)(1997年)

已有 6066 次阅读 2008-2-6 09:58 |个人分类:世界历史研究(07-11)

当代世界环境保护理论(《世界大通史》第18卷第104)(1997年)

 

黄安年撰稿,发表:《世界大通史》文稿/1997年;黄安年的博客/200825日发布

 

 

本文为《世界大通史》第18卷(当代世界经济卷)的第10章的一节,写于1997年,笔者为该卷主编、该章作者。根据协议该书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由于该书迄今尚未公开出版。本文未能反映1997年以来的新情况,应读者要求现在发表的是当时的文稿,内容未做改动,请网友注意。学术交流网/世界历史研究/20021224网上首发,现在我的博客上发布。

 

*********************************

当代世界环境保护理论(《世界大通史》第18卷第104

 

黄安年撰稿,发表:《世界大通史》文稿/1997年;学术交流网/世界历史研究/20021224日网上首发

 

 

.  环境保护理论

 

经济“零度增长”或“有机增长”论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有关环境理论的分野越来越分明,大体上有悲观论,乐观论,协调发展论三 种不同的见解。

   

“罗马俱乐部”的一系列研究报告集中反映了这一观点。1972年米都斯, D.L.和米都斯,D.H.发表了<<增长的极限>>报告。报告, 认为不惜一切代价, 用倍增速度去求取经济增长是得不偿失的。从而开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报告提出了指数增长模式, 认为人口、粮食生产、工业化污染和自然资源消耗都在按指数增长。这种指数增长是建筑在正反馈环路的基础上的, 即一个因素增长通过刺激和反馈的连锁作用使最初变化的因素增长得更快。

 

报告认为:“只要人口增长和更高的人均资源需求, 那么就要推向它的极限——耗尽地球上的不可再生的资源。”报告估计到2000, 环境的污染总负将至少会是70年代的10倍。新技术发展可以严格控制污染, 不一定意味着完全控制了污染, 要消灭一切污染是不可能的。要减少到现在产生污染的速度的1/4, 可能也是不 现实的, 因为费用很高昂。报告主张要自觉抑制增长达到全球平衡, 减少污染。[1]

 

1974年梅萨罗维奇, 彼斯特尔在这个基础上有发表<<人类处在转折点上>>报告。认为人类面临困境反映人类破坏了自然界的自我调节机制和动态平衡, 也表现为人的内部危机、文明危机和文化的危机。现代人患有衰落综合症, 生物界的退化是其表现之一。人类对于地球供应人类的能力的自然局限性过于无知、贪婪的欲望导致最大限度地和尽快地利用资源。报告强调:当旧的危机还在地球的每个角落里徘徊着, 作为世界范围内全球危机出现的时候, 新的危机又出现了, 企图孤立地解决这些问题的任何一个都只能证明是暂时的, 而且以损害其它问题的解决为代价的。用那些到头来会使环境条件更加恶化的措施去减轻能源或原料的不足, 在实际上是以为着压根儿不解决任何问题, 真正的解决办法显然是相互依存的。报告认为, 全球危机有着持持久的趋向, 不能用孤立的传统方法来解决。[2]

 

<<增长的极限>>作者梅多斯,唐奈拉在<<预测未来世界>>一文中认为:“在一个条件有限的地球上, 人口和实物资本都不能无限增长。"虽然就全球而言, 目前并无资源全面溃乏的现象, 但如果持续高速增长, 也会造成这种局面。关于地球究竟能在多大限度上吸收人类为满足需要而排出的废物, 迄今尚无完整可靠的资料, 在当今世界上, 制订政策的主导思想是我们无所不知, 而且认为环境承受压力的极限到几百年后采会出现。如果继续执行当前的政策, 贫富两极分化将会加剧。。“技术进步有助于解决问题,但不能最终解决问题”,“仅仅提供取之不竭、价格低廉的能源而不作其它改革, 世界上贫富不均、人口增长和环境等问题只会加剧。”多数国家的政府至今还以为自己的兴盛不会受它国的衰落所影响。它们认为可以我行我素, 不相信会在国境外产生足以反过来波及自身的政治、经济或环境上的影响早改变政策比晚改变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待到问题非解决不可时再动手, 那就不容易解决了。[3]

   

1980年美国环境质量委员会和国务院发表的<<2000年的地球>>的报告也持相似见解。报告指出:地球的自然资源基础正在 逐渐衰竭和恶化, “如果目目前的趋势继续发展, 2000年的世界将比我们现在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更为拥挤, 污染更加严重, 生态更不稳定,并且易于受到破坏。”[4]

 

 

经济增长不受环境困扰论

  

美国赫德森研究所的学者卡恩,A. 赫尔曼、布朗,威廉和马特尔,莱恩在1976年发表<<下一个200年——关于美国和世界情景的描述>>, 典型地反映了这种见解。他们把各种问题放在1775~2175四百年从贫困迈向世界性繁荣的过渡时期来考察。卡恩等人认为:“当前由人口、能源、原料、粮食、生态学等问题引起的一系列困难只是暂时现象。”是处于贫困和世界繁荣之间的一个时期的问题。“经济增长不是导向灾难, 而是导向繁荣和富裕”。从长期的观点看, 虽然到2176, 人口150亿, 总产值300万亿, 原料需要量增加60, 但不会出现重要资源严重段缺现象。只有在经济或技术自然发展的情况下, 环境的保护与维持才可能进行些去, 技术并不一定可以解决所有的污染问题, 但技术却可以减轻或解决大部分污染问题, 技术是抑制未来污染问题的主要动力。今后, 发展并维持一个令人满意的环境, 在经济上和技术上都是能够办到的, “地球上的资源卓卓有余——有广阔的安全余地, 能在一个无定限的时期内按高度的生活水平, 维持我们设想的人口和经济增长水平。”[5]

 

管理学家德鲁克,B. 彼得的<<急剧变化了的世界经济>>, 也提出了与罗马俱乐部相反的观点。[6]

   

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约翰、阿博顿妮,帕所著: <<2000年大趋势--90年代的十个新趋向>> 认为冷战的结束已经把全世界的注意力吸引到环境上来。虽然有人认为这太迟了,然而”政府的首脑们却已经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争夺保护环境的世界领导地位。” [7]

 

托夫勒,阿尔温在<<权力的转移>>一书中认为“世界范围内的环境保护运动实际上是对全球危机的反应”, “但是这一运动也有反民主的一个小侧面。它也有自己的回归黑暗时代的鼓吹者”。有一派主张将技术与经济进步严格限制在环境允许的范围内。认为我们有能力发展出一种使用少量资源、少排放污染物、并能把所有废弃物转换成再生资源的技术。他们着眼于明天, 是环境保护主义者的主流。另一派, 自称为原教旨主义者。他们希望将社会推回到技术革命前的中世纪。他们是一些‘生态神学家’。”[8]在国内也有人把“污染将越来越严重”,“臭氧洞危及整个地球”,“全球变暖将导致一场气候灾难”等预测的见解斥之为“世界末日”的“错误预测”。[9]

 

 

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论

   

本章开始已经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是发端于环境问题,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论者以此作为社会进步的标志, 认为三者不可偏废, 用牺牲环境的办法来促进经济增长是不足取的。生态平衡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 它不是保持原初状态, 不是最后的平衡。其任务是对人趋利避害的生态平衡。积极的生态平衡论者认为:人类活动经济经常改变生态平衡是不可避免的, 保持原生态平衡是不可能的; 应当建立多人有利的生态平衡, 避免对人不利的生态平衡, 不主张唯生态主义; 应该建立全协调发展的战略, 即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不以生态恶化为代价, 生态环境的改善依赖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解决第二次世界环境污染中的世界性问题需要全球人类, 各国政府的共同努力。

   

这里涉及经济发达国家对已经造成的严重环境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责任。连美国政治家布热津斯基也承认:平等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注意的焦点, 而世界富裕地区对生态平衡日趋关注可能进一步突出这一焦点, 或许这是人们意想不到的事。“生态问题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最终将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 因此应立即引起注意。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忽视实在太久了。但是必需正视这一事实:迄今是发达国家对生态造成了最严重的破坏。”他说:发展中国家正步富国的后尘, 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常常不顾一切, 这并不是因为它们对生态问题漠不关心, 而是因为仿效富国历史上的做法乃是它们摆脱落后和贫困的唯一途径。 富裕国家争辩说, 在过去的年代里, 全世界都未意识到生态问题, 因此, 发达世界实现工业化的方法应既往不咎, 不应作为计算对付环境问题所需费用中的一个因素。对生态的强调将成为加剧富人穷人冲突的另一个因素。1992年里约热内卢会议上发生的摩擦只不过是一条更宽鸿沟的表面现象。此外, 富国正越来越注意治理本国的环境问题, 结果可能是富国和穷国之间生活质量的差距进一步扩大。[10]

   

美国国际政论学家肯尼迪,保罗在1994年出版了<<未雨绸缪——为21世纪做准备>>一书,作者在1993年出版前言中说:现今世界“如果按过去的工业发展模式一成不变地发展下去, 用不了几年, 世界将出现环境危机, 人类生存的这个地球将不再是一个山清水秀的乐园, 而是一个又黑又脏、空气令人窒息的星球。”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枯竭迫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们思考问题。如何对付即将来临的困境和挑战? 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否跟上人口增长的需求? 技术是否万能的? 是否要采取一种新经济发展方式? 人类将采取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这些问题的重要性超过了以往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 压倒了激烈的军备竞赛,从而实国际关系正在出现一个新的变化, 国际事务的焦点也正在向新的方向转移。

 

他认为这种转移自从70年代就开始了。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历史上第一次人类环境大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第一次提到了人们的面前。悲观主义者还是乐观主义者? 在学者的辩论之中, 一幌20年过去。19926, 联合国终于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盛况空前的环境与发展大会。在这次会议上, 人们的认识第一次趋于一致,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被大家共同所接受, 它将成为21世纪各国共同的发展战略。各国首脑和专家们都认识到了这一点: 环境已经因人们经济行为所恶化, 也只通过经济行为才能解决。具体的措施将包括限制人口增长, 遏制环境污染, 将环境问题放到经济政策和决策的中心位置上来。总之, 摆在人类面前的既不是一个悲观的前景, 也不是一个多么光明的未来。人类在欣享经济增长的喜悦之时, 又充满着末日来临似的忧虑。

 

该书第六章我们自然环境面临的危险谈到“随着我们进入90年代, 这些趋势已经加剧",如果要扭转这种局面, 哪怕是使这种局面的发展速度放慢, 都需富国和穷国之间的全面合作, 这完全是由于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对大气状况的全面恶化起了一定作用。“这一切又把我们的话题拉回到政治斗争、文化和南北关系。全球变暖牵涉的问题是财富的创造和分配、眼前的满足与长远的利益、传统的设想和生活方式与新的现实、国际合作取代独立的孤立主义政策。”然而问题的解决涉及的政治斗争将是多么敏感,发展中国家决心实现自己的工业革命。怎能期望采取一条‘不排放碳’的增长道路呢? 环境保护主义者要求当今的富国和穷国都进行彻底的改革——改变它们在经济方面所抱的期望、改变生活方式、改变社会行为——才能避免在今后一两代人的时间里产生有害的影响许多国家的政界领导人发现很难号召他们的选民做出牺牲, 哪怕是为了眼前的目的也是如此。”[11]

   

美国的一位未来学家托夫勒,约翰在<<第四次浪潮>>中谈到世纪议事时强调资源自然保护,他认为今天地球上的野生动物严重退化,大自然荒芜,宝藏正在消失,沙漠在扩大,热带森林遭到严重的砍伐,森林受到空气污染和酸雨的毒害侵袭,水和土壤呼吸额定空气都被我们时代文明的尘土,杂物和化学物品所玷污,甚至影响影响人类赖以生存的战略生物圈。他主张,当人们在建立自己美好额定技术社会解决主要的经济,政治,军事和社会问题时,“如果不注意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在不远的将来,人们将会恐惧地发现,在此过程中,人类已使地球演变到不再能维持生命的可怕境地。”[12]

 

美国环境经济学家加德纳,戴维和波特内,保罗199312月在一次未来资源组织研讨会上认为“关键的问题不是环保政策是否与经济增长矛盾, 而是我们如何能够同时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进步。”“严格说来, 经济增长和环保质量, 并非二者不可兼得。"[13]

   

整个说来,当代世界的环境保护理论和学说,仍处在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在全球协调,近期和长远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等认识上靠拢。

 

注释:

[1] [] 米都斯, D.L. 米都斯,D.H.: <<增长的极限>>,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4年。

[2] 徐崇温著: <<全球问题和‘人类困境’——罗马俱乐部的思想和活动>>,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年。

[3] []梅多斯,唐奈拉: <<预测未来世界>>, 交流, 1986年第4期。

[4] []国务院环境质量委员会预测组: <<全球2000年研究,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世界>>, 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7年。

[5] []卡恩,尔曼、布朗,威廉、马特尔,莱恩著: <<下一个200年——关于美国和世界情景的描述>>, 徐崇温著: <<全球问题和‘人类困境’——罗马俱乐部的思想和活动>>,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年。

[6] []德鲁克,彼得: <<急剧变化了的世界经济>>, 外交季刊, 1986年第4; 译文见史学选译, 1988年总第14期。

[7] []奈斯比特,约翰、阿博顿妮,帕著: <<2000年大趋势--90年代的十个新趋向>>, 342-344, 东方出版社, 1990年。

[8] []托夫勒,阿尔温著: <<权力的转移>>,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0, 402407页。

[9] 田学文:<<"世界末日"并非来临----驳关于环境额定7个错误预测>>,<<科技潮>>,1996年第3期。

[10] 布热津斯基,兹比格涅夫著:<<大失控与大混乱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97-200页。

[11] 肯尼迪,保罗<<未雨绸缪——为21世纪做准备>>, 新华出版社, 1994, 89-114页。

[12] 托夫勒,约翰:<<第四次浪潮>>,华龄出版社,1996年,第97100页。

[13] 加德纳,戴维和波特内,保罗:<<环保政策与经济增长互相矛盾吗>><<交流>>, 1995年第2期。

 

[20021223日说明:本文为《世界大通史》第18卷(当代世界经济卷)的第10章的一节,写于1997年,笔者为该卷主编、该章作者。根据协议该书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由于该书迄今尚未公开出版。本文未能反映1997年以来的新情况,应读者要求现在发表的是当时的文稿,内容未做改动,请网友登陆时注意。发布时分别刊出]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世界历史研究/20021224日网上首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5441.html

上一篇:全球性资源危机和解决资源问题的对策(《世界大通史》第18卷第1章5)(1997年)
下一篇:全球人口爆满和移民潮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23: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