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政法大学课堂教学中发生师生肢体冲突事件说明了什么?
黄安年文 发表: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1月8日发表
紧接着中山大学发生了艾云灿博士生导师以粗暴的方式对待博士生事件后,最近有在中国政法大学课堂教学中发生师生肢体事件,这两所大学全是全国重点高校。这类事件反映了师生关系在一些高校中比较紧张。我猜想这类问题不会影响大学排行榜,也不会影响教学评估的结果。教师为人师表,学生尊师重教的教育都成了耳边风,到了大大出手的地位,也不顾羞耻了。按说,即使只要有一个人,该讲的也得把课讲完。话说回来,学生可以随意退堂不听课,这在西方国家恐怕也很少见的。学生不好好听课又要拿学分,这也太便宜了,即使拿够了学分,其含金量也是自欺欺人的。
下面的两份资料可供参考,作出自己的判断。
********************************
(一) 经济学家杨帆与逃课女学生发生肢体冲突
2008年01月09日 06:58大洋网-广州日报
杨帆,著名经济学家,1951年生于北京,2003年调入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1月4日晚,中国政法大学杨帆教授在上“生态经济与中国人口环境”选修课的最后一节课时,因为逃课学生人数太多而与一名欲离开教室的女学生肢体冲突。
第二天,杨帆在学校官方网站发布“致有关院领导的信”,对前天晚上的事件做了简要说明,并要求学校处理相关学生。同时委托其研究生公布了该课堂“未坚持听完课学生”的名单,称“原则上缺席者不能及格”。随后不久相关帖子都被删掉。由于中大教授与学生关系恶化,网上又掀起一场师生关系的大讨论。
事发:学生少教授关门
1月4日晚,该校昌平校区阶八大教室,杨帆教授给学生上生态经济与“中国人口环境”的最后一节课,不少学生在上课之时把论文上交后就离开。杨帆来了后先照着PPT讲了一会课,突然停下来,扫视了一下同学,发现人数大大不够。“我们就揣度着没来的人要倒霉了。”然后杨帆开始骂那些走了的人:那些学生不像话,把论文交了就想走,没道德欺骗老师。他表示没在的学生全部都要挂科。
后经统计,该课程报名有240人,有101人交完卷子就走了或听了几分钟就走了。
恶化:女生离场引发冲突
签到过后杨帆接着讲课。在阶八门口渐渐聚集了二三十名选修此课的同学。不久,门外响起了轻轻的敲门声,杨帆并不理会。
一名男同学忽然跑到门口,抬起脚狠狠地踹了一下门。杨帆打开门开始破口大骂道:“是谁踢的门给我站出来,扰乱课堂,混蛋,畜生!给我站出来,属老鼠的啊!!”杨帆见无人反应便愤而入教室锁上了门。
杨帆开始教育学生:不要这样的学生,合起伙来跟老师捣乱。我这个人脾气大,别把我惹恼了。我要干事不对,我就不敢这么横。这时,一名女生背着书包从后面一路走向门口。杨帆说:我没讲完呢!你干吗去?女生说:老师上课讲这些你不觉得很无聊吗?杨帆说:你才无聊呢!你叫什么名字?女生说:我又没选你的课!杨帆说:滚出去!女生说:干吗要滚啊!好好地走出去。
于是女生便出去了,。据门外同学回忆,杨帆指着那个女生大喝:“站住!”并跑过去抓住其书包并称其扰乱课堂秩序,不尊重老师,要带其去保卫处。女生说杨帆一点为人师表的尊严都没有,并在扭打和挣脱过程中踢了杨帆几脚。杨帆怒不可遏,欲强行拉其去保卫处。期间很多同学加以劝说和制止。不久,保卫处的人赶到将女生带走。
杨帆:师生一团和气是伪现象
昨天,杨帆教授在新浪开了博客,对此事做了进一步阐述,记者也就此专访了他。而当事另一方的女生寝室电话一直没人接。曾接触此事的同行告诉记者,目前正值学校考试期间,校方已介入调查,该女生不愿露面。
记者:当时情况经过如何?
杨帆:她成心闹我的场,不是偶然进去的,我不让她出去,她非要出去,还说我很无聊。她没选这门课,我不让进她非要进,我不让出她非要出。我问她叫什么,她不说,我才捉她,否则就不会把她扭到保卫处了,而是第二天找她辅导员。
记者:学生说你骂人了?
杨帆:急了怎么不可以骂人?这么多学生把课堂当茶馆。不骂你就不能治你,我宁可不要这谦谦君子的美德。
记者:平时对学生这样严格?
杨帆:我的课是选修课,选了就得来上。我不考试但考勤。
记者:在这件事情上,您有个人责任吗?
杨帆:我不仅没责任,而且还有巨大贡献。要不是我这个脾气,就得让学生占上风,老师永远占不了上风,其他老师还真没有我这魄力,人要没脾气还叫人吗?人都有自己的底线。
记者:您说过老师现在是校园里的“弱势群体”,原本一团和气的师生关系为什么会变得这么紧张?
杨帆:并不是一团和气。一团和气,也就是老师得容忍学生逃课,老师商品化、工具化。一团和气是一种伪现象。学生可以给老师打分,老师就得宠着学生,让他们高兴,容忍学生的毛病,完全没有师道尊严。
记者: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杨帆:坚持中国古代的师道尊严,这个底线是不能破的。
记者:有人认为这件事是教育体制的问题。
杨帆:不对,个人也有个人的责任,分清楚是非之后,再去说体制。只说是体制的问题,那是和稀泥。
评论:某些关系不容商业玷污
“博士发帖炮轰教授”事件的影响尚未烟消云散,中国政法大学又爆“杨帆门”事件。有人就此抨击老师“师”文扫地、师道不存;有人批评学生不尊师重道。近几年,中小学老师或打学生或猥亵学生或组织强迫学生卖淫等各类新闻不断曝光,早已提醒我们师生关系恶化及异化的现实。如今,这两个例子又将大学师生关系现状以一种激烈的形式反映在我们面前。
在传统社会,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学生格物致知。如今,商业思维大肆侵蚀校园,大学被称为“大学公司”。很多教授把提职称、凑科研成果、开公司、拉项目等当作“本分”;而不少学生又把大学作为混个文凭找份工作的手段。
就拿研究生教育来说,很多导师都把主要精力用在跑课题、拉项目上,学生则拿着导师付给的报酬编教材、写论文。因为是跟着导师“混饭吃”,导师这才有了“老板”之称。老师变“老板”,师生之间互相利用,近乎商业利益关系,又谈何尊师重道子?
教育产业化和大学扩招,流水线式的批量生产将精英教育的模式颠覆,但这并不必然导致传统的师生关系的失落。可现实是,昔日为人津津乐道的和睦师生关系日渐解体。应该看到,师生关系异化发生在整个社会市场化、商业化的大背景之下。而社会价值观和教育理念的蜕变衍生出很多教育新思维,比如交费购买教育服务。种种合力之下,如果没有各方的刻意维护,这师生关系之乱倒也不觉得意外。
表面上看,师生关系异化只不过是在为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埋单,但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何尝不是商业化、产业化的苦果。当整个社会在商业化道路上凯歌高奏时,我们不妨自问,是否需要为商业化划上界限,因为某些关系容不得商业的玷污。文/本报驻京记者谢绮珊(薛世君)
http://news.ifeng.com/society/2/200801/0109_344_357887_1.shtml
*****************************8888
(二)萧 瀚:“师”文扫地何时休?——杨帆门事件评论之一
时间:2008年1月7日 作者:萧瀚(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来源:沧海云帆论坛
惊闻杨帆门事件,感想简单,但如鲠在喉,不得不发。
2008年1月4日晚,中国政法大学的杨帆教授在授课过程中,因不少学生交完作业后走掉而怒斥学生。据上此课的学生们在沧海云帆的BBS上说,因担心不及格的逃课学生在课堂内学生短信通知下,意欲回到教室,但教室已被教授关闭不许进出。后来,门外一学生怒而踢门,教授大怒,开门痛骂,据说语涉“混蛋”、“畜生”、“王八蛋”、“老鼠”等。
(下面事实均有视频为据)再次关门后,教授特地让两位男生守门。教授继续训话过程中,不久,一女生站起来要走,教授说:“我还没讲完呢,我还没上完,你干吗呢?”女生答道:“你不觉得你讲这些很无聊吗?”教授怒曰:“你才无聊呢!你叫什么名字?”女生答曰:“我不是上这课的。”教授骂道:“你滚,滚出去!”女生说:“我好好地走出去,干吗要滚啊!”教授怒吼:“你滚出去!”教授:“她叫什么名字,揭发一个,给我揭发一个。”课堂学生没反应,教授迅速放下水杯,边说:“抓一下。”边出门去抓女生,发生肢体冲突,教授说女生踢他两脚,连踢带骂,后来教授将该女生锁在休息室里,喊来校110,110将女生带走。(更详细的事实请见:汉风和雨《“杨帆事件”之实相——回应北京青年报误导舆论的报道》http://bbs.canghai.org/thread-142451-1-1.html,这是关于此事件迄今最详细客观的综合记录,显示了汉风和雨君的理性和中正,令我钦佩。)
此事在法大沧海云帆网曝光以后,引发轩然大波,绝大部分同学对教授不以为然,也有不少同学谴责女生不尊师。
从我看到的诸多材料,尤其是视频,我觉得从这事的前因后果看,是教授的表现引发了那位女生对他的不满,而教授连用三个“滚”字,这样缺教养的语言不但侮辱人格,并且辱及师道。
这位女生有没有错?
没有,一点错都没有!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求知和提高人格的地方,如果出现背离此目标的情形,任何人都有权提出异议。学生固然要尊师,但师的言行必须要配得上这尊重。如果一个教师对学生动辄大发雷霆、漫无边际地训斥——用手指着台下斥骂,教师自己首先解除了尊重学生的基本义务,与课堂的基本目标背道而驰,那么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义务也随之解除。以脚投票的抗议已经是最有教养的做法,没什么不妥。至于教授说自己没讲完,意欲学生听完,学生以“无聊”讥之,有何不可?与大发雷霆训斥无辜者相比,这话还能算重吗?
在随后的事情进展中,如果教授的说法属实,那位女生确实踢了他,那么前提依然是教授是否首先动手抓她?如果教授动手抓人,女生踢他只是本能的反抗,连正当防卫都到不了。
至此,在这件事上,教授之言行举止可谓斯文扫地——当然更是“师”文扫地,师道无存,何以要求学生单方面尊师?
教授——这个已经失去了很多尊严的称呼,还有多少尊严可以继续丧失?据沧海云帆BBS上大量帖子反映,杨教授曾经在课堂推销自己的著作和光盘,并且声称买不买书会与成绩学分挂钩,还说卖书是为了减轻儿子留学国外的负担(一个知名“经济学家”难道真的会有这样的逻辑?);另外,这些帖子还说到杨教授曾有三周的课未通知就不来上(另有相反的说法,说在学校网站有通知),还说杨教授上课经常迟到,1月4日事发当晚的课就迟到了15分钟以上。这些情况是否属实,我想校方有必要调查清楚,给全校师生一个起码的交代。
当众用粗口骂学生、利用职务权力绑架式推销自己的著作(如果属实!从各方提供的情况看,我看大约错不了!)、与学生当众扭扯侵犯其身体自由,与这样的教授同在一个学校,这事实本身就很让我尴尬。我希望并相信校方会有足够的理性和智慧处理此事,至少对于来自学生客观理性的呼声不会漠然视之,也会爱护和保护一个具有自由风骨的学生。
我希望杨帆教授反躬自省,性格不能成为借口,学生逃课也不能是乱发火的理由,如果大学都不能逃课,那还算大学吗?如果一个教师的课没人听,以不及格相威胁,强行要求学生听课,作为教师,这有尊严吗?大学生都是成年人,有法律承认的基本自由,教师对学生没有监护权,只有建议权。学生听课是为了学习他们认为有用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人格薰陶,而不是对教师无条件地俯首称臣、亦步亦趋、唯唯诺诺。大学是培养自由人的地方,不是培养奴才和奴隶的地方。在完成学业的基础上,每个学生都有安排自己时间的自由,只要他们没有妨碍别人。我的课堂上有时也会有人中途退席,试问妨碍过谁?教师不是讨喝彩的天桥把式,教室也不是监狱,就连教堂里听布道的人都可以自由进出,教室为什么就不可以?既然讲座可以随时退席,教室为什么不可以?
教师没有权力,只有职责,就是给学生以爱护、启发和帮助的职责。如果学生不认为教师所讲所思对他们有用,教师就有义务尊重他们的选择,阅历不同、学识不同,世界观各异,教师有什么资格强行要求学生接受自己的想法?哪怕教师觉得自己金口玉言,学生没听到会成为终生遗憾,那也得以劝说的方式引导,而不是动不动就发火、骂人,不然什么叫做教育,什么叫做教师?
教师、医生、法官,以及神职人员、慈善职业,在任何一个社会都属于具有一定圣职含义的职业身份,这些职业对任职者的品质要求远高于常人。
古往今来,无数事实表明,教师的人格远远重要于他们的学识。教师那么好当吗?一个真正成功的教师是需要后光的,除了谋生之外,教师是在履行一份天职,一份心中的召唤!教师站在讲台上,要对得起这份职业要求的内在尊严。身为教师就要有为师者之风,要以一颗真心、爱心、善美之心、宽容之心、正义之心,去尊重、爱护、鼓励自己的学生,感召自己的学生,唯有在一种尊重、爱护和鼓励的情感感召下,教师的学识(如果不是一点都没有的话)才会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如果一个教师做不到这一切,至少要守住最基本的底线,不能谩骂侮辱学生。然而,杨教授不但对学生伤尊辱智,粗口骂人,甚至动手抓人,与学生发生最辱学道尊严的肢体冲突。师道荡然无存,荡然无存!
目前,杨帆教授在事发后为顾全面子,不但不知反省,还逼迫学生道歉,这样的做法是错上加错,师道已成负数,应当立刻停止。
我期望杨帆教授真心诚意地向他伤害过的同学们道歉,尤其是向那位抗议他的女生道歉,向学校道歉,也向因此而连带受辱的同事们道歉,以挽救其最起码的职业尊严,挽救法大因此遭到的校德之辱。
如果这些最基本的都做不到,我认为杨帆教授不适合教师职业。如果继续当博导、教授、学科带头人,就凭这样的教师人格,他能带出什么样的学生?法大的校德只能每况愈下,而我更担心的是他对更多学生的不良影响,以及可能因此造成学生与校方留下无谓的情绪芥蒂,希望这不会是此次事件的结果。
师道尊严首先要教师去维护,如果教授不但为师不尊,还变本加厉地破坏,却要学生去维护,这样的脸哪个学校丢得起?
“师”文扫地应当停止,也早该停止。
2008年1月7日於追遠堂
附笔:
从1月5日听说此事,我心里一直很难受。我热爱法大,四年来我和同学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是我难受的原因。校方对我闲云野鹤的性格一直予以宽容和爱护,这是连北大、清华都做不到的,在这一点上,法大具有真正的大学精神,我很感激。
正因为此,我在感激这个学校尊重我治学自由的同时,我上的课(学养有限,不敢说有多好),至少从未给学校丢过脸。不过也因此,无论在学术还是校德上,我对法大都有更深切的期待。我相信学校会妥善处理此事,希望同学们和我一样相信会有这样的结果。并且继续持守冷静的正义与中正的激情,杜绝任何谩骂杨帆教授的言行,而代之以摆事实,讲道理。这就是“遵守规则,直到受伤”(盛洪先生语)。同学们已经赢得了我的尊重和敬意,相信你们会做得更好。我本想静等学校最后的决定,如果不是看到我的朋友浦志强律师的文章,我不会发这篇文章,因为我和杨帆教授毕竟同在法大工作,上有校方,说话投鼠忌器。但是,既然事情已经到了这般田地,为受委屈的学生计,为提醒杨帆教授计,为法大声誉计,我只能说话。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转发2008年1月7日
*******************************************************8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0: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