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9年11月18日发布(第23057篇)
2019年1月6日-10月25日笔者通过博客先后发布,个人收藏图书的英文图书书目和个人在纸媒发表的论著、译、评、介学术资料等。完整保存这些学术资料,符合笔者践行学术报国的心愿和学术为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资源共享的宗旨,也一个普通教育和学术工作者的学术探索历程。对于笔者和家乡主管单位达成全部无偿捐赠的承诺,也是提供了一个完整目录检索。
自26日起,陆续发布吕启祥在纸媒图书报刊上发表的论著等目录。这些也将无偿捐赠给我的家乡主管单位。
吕启祥文《也谈红楼梦程乙本对程甲本的改动—以第六十八回至七十七回为例》,写于2014年春,载《曹雪芹研究》2015年第1期(总第5期),第142-149页。
照片12张,《也谈红楼梦程乙本对程甲本的改动—以第六十八回至七十七回为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也谈《红楼梦》程乙本对程甲本的改动
----以68回至77回这十回为例
吕启祥
一、缘起
两年前的2012年,笔者为纪念程高本刊行220周年曾写过一篇《不可替代的后四十回及诸多困惑》的文章,其中谈到的困惑之一就是从程甲本到程乙本的改动。在中国出版史上,相隔不到三个月而相继刊印两部内容基本相同仅有少量文字差异的近百万字的长篇小说,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事。从程甲本到程乙本,究竟为什么改、改动了多少、是改好了还是改坏了,这是一个颇多歧见、不易解释的难题。
前贤和时彦早已关注并研究这个问题了。除程高整理者本身和首倡程乙本的胡适、汪原放外,早在1954年王佩璋就曾用甲乙两本逐字对校,撰成文章。近年刘世德作为资深的版本研究家在《文学遗产》2009年第4期上刊发了《从<红楼梦>前十回看程乙本对程甲本的修改》,全文分十个小节,对两本作了比勘分析,推出了相应的结论。前十回尤其是前五回在全书中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故选取头十回确有解剖麻雀的典型意义。去年(2013)陈庆浩、蔡芷渝以杨藏本为中心,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版本作了专门研究,以逐行剪贴逐字比对之法,发现甲、乙两本的异同增补状况,此种“大面积”的实证研究,自有其说服力(该文见《中国文化研究》2013年第4期)。
正如刘先生所言,程本《红楼梦》长达一百二十回,若要全面地、完整地探讨程乙本对程甲本的修改,势必要费很大的事,思来想去,采取了选取前十回的解剖麻雀法。笔者当然更没有能力和精力来做全面性的工作。面对学界的难题和自己心中的困惑,只想在时贤的启示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因而这里只在前八十回的范围内,选取另一个十回即六十八至七十七回,这十回也许缺乏典型性,不一定收到解剖麻雀的效果。但它毕竟是另一个局部、另一个角度,是八十回中靠后的部分。之所以避开六十七回,是因为在程乙本引言中说,程高所见各本“繁简歧出,前后错见。即如六十七回,此有彼无,题同文异,燕石莫辨。”既然整理者已明言此回可靠性差,那么就索性从下一回即六十八回起始,选取自六十八至七十七这十回,作一对校,其所得出的数据和所见的异同,或可对此前诸家的成果作些补充和呼应。
这里还要特别说明的是笔者所据的本子均由老友版本专家杜春耕提供。程乙本系“桐花凤阁评点萃文书屋梓板程乙本红楼梦”; 程甲本系中国书店出版社《红楼梦·乾隆间程甲本》,杜先生得到此本后曾逐回核对,发现此书极有价值,实际上是一部程甲与程乙的混装本。经他甄别,笔者本文所讨论的自六十八至七十七这十回确系程甲本,同时,经杜先生详考,程甲原本在出售前就有相当多处的手改、贴改或挖改的文字,属于对正文文字讹误的自我改正。(见杜春耕《萃文书屋程甲程乙再考》,红楼梦学刊2014年第1期),故本文举例一概不涉此类改笔。
二、各回遵守每页起迄文字相同的原则,但也有少数相异
现将起迄字的同异状况开列如下,并作一统计。按每一页均有A面和B面,各回最后一页则有的有AB两面,有的仅有A面(B面空白或为评语),故对校之时按面检看,亦按面计算。
第六十八回:计15页29面,29面全同。相同率为29/29
第六十九回:计12页23面,21面全同。相同率为21/23
第七十回: 计11页22面,20面全同。相同率为20/22
第七十一回:计15页30面,30面全同。相同率为30/30
第七十二回:计13页26面,24面全同。相同率为24/26
第七十三回:计甲本12页24面,21面全同。相同率为21/25
计乙本13页25面,21面全同。相同率为21/25
第七十四回:计20页39面,35面全同。相同率为35/39
第七十五回:计15页30面,30面全同。相同率为30/30
第七十六回:计14页27面,25面全同。相同率为25/27
第七十七回:计19页37面,36面全同。相同率为36/37
可以看出,在这十回中, 起迄字完全相同的有三回,其余七回有14面不同。
将这十回作一汇总,程甲本计146页287面,程乙本计147页288面(较程甲本多出一面),两本起迄字相同者271面。总计相同率为271/288,换算成百分比为94.1%。
三、各回正文改动的统计
在这里,改动计处不计字,因大多属一字之改,也有二字或多字之改,有时是上下颠倒或前后移动,难以用字数表述。加之笔者没有条件用每行剪贴之法一一比勘,只能以有限之目力对校两本,疏漏重复在所难免。以下所列为程乙本对程甲本改动处的大致统计:
第六十八回 95处
第六十九回 76处
第七十回 60处
第七十一回 88处
第七十二回 76处
第七十三回 111处
第七十四回 84处
第七十五回 73处
第七十六回 62处
第七十七回 63处
共计 768处
若以每处平均改动2字计,则768处改动约1500字,这十回中有四回回末乙本增字颇多,共计150余字,两者相加,不会超过2000字。而这十回的总字数为69120字,盖因每面10行,每行24字,计每面240字; 十回共288面,版面总字数为69120字,亦即不足7万字。在7万字中有不到2000字的改动,其改动率仅为不到3%。
由以上两节可以认定,程甲程乙两本确实属于大同小异,而其相异即改动处,正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分别讨论这些改动,包括回目的异同、回末的增添、两本的对错优劣等。
四、回目的异同
在这十回中,有四个回次的回目文字有出入,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文字颠倒了。如第六十八回甲本作“苦尤娘赚入大观园”;乙本为“尤苦娘赚入大观园”,又将“尤苦”二字勾过来改正。又如七十四回甲本作“红楼梦第七四十回”,乙本作“七十四回”不误。
另一种情况为改字。如第七十回,上句“林黛玉重建桃花社”,乙本划掉“建”字,旁改为“启”,系毛笔手写,似为批者所致。又如六十九回,甲本回目为“弄小巧用借剑杀人 觉大限吞生金自逝”,系八字联语;乙本将上句“用”字圈去,将下句“觉大限生”四字圈去旁改为“受暗气”,第四字看不清,“逝”字圈去改为“尽”。改后回目联语为七字句“弄小巧借剑杀人 受暗气吞金自逝”。改字亦为毛笔手写,系批者所为,上有眉批认为原回目“欠妥”可证。
五、回末结尾处的增添
在这十回中,有四个回次的结尾乙本大加增添,各有数十字之多,且看:
①第六十九回结尾,在该回第12页A面:
甲本:(贾琏)伴宿 要知端的且听下回分解
乙本:(贾琏)伴宿 放了七日 想着二姐旧情 虽不大敢作声势 却也不免请些僧道超度亡灵 一时贾母忽然来(叫)未知何事 下回分解
此处乙本多出36字,与下回起首处呼应。末句仍同甲本。
②第七十三回结尾,在该回12页B面:
甲本:迎春笑道正是多少男人 尚且如此 何况我呢一语未了只听又有一人来了不知是谁下回分解
乙本:迎春笑道正是多少男人 衣租食税 及至事到临头 尚且如此 况且 太上说得好 救人急难 最是阴骘事 我虽不能救人 何苦来 白白去和人结怨结仇 作那样无益有损的事 呢,一语未了只听又有一人来了不知是谁下回分解
此处乙本多出50字。迎春似不太可能说这么一大篇话来发挥太上之意,与她沉默少言的个性未必相符。末句仍与甲本同。
③第七十四回结尾,在该回19页B面:
甲本:大家倒还干净 尤氏也不答应一径往前边去了不知后事如何下回分解
乙本:大家倒还干净 尤氏听了越发生气 但终久他是姑娘 任凭怎么样 也不好和他认真的拌起嘴来 只得索性忍了这口气 便也不答言 一迳往前边去了未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此处乙本多出40个字,写尤氏何以忍下惜春这口气,末句仍与甲本同。
④第六十八回最后一页即15页A面,有两处异文:
甲本:贾蓉亲身送过来 才回去了
乙本:贾蓉亲身送过来 进门时 又悄悄的央告了几句私心话 凤姐也不理他 只得怏怏的回去了
此处乙本多出25字,着笔贾蓉与凤姐的暧昧关系,与全书同类性质的描写相一致。
又一处:
甲本:不知凤姐又变出什么法儿来且听下回分解
乙本:不知凤姐又想出什么计策 且听下回分解
此为回末结句, 乙本改动三字, 讫字仍与甲本同。
从以上对校可以看出:
第一,程乙本对程甲本的改动到了回末往往“放开手脚”,大幅度地增添,因为此时可以不受版面的约束,不必拘谨地增减字数与程甲本取齐。因而末页讫字尽管与程甲本相同, 却会多出若干语句。这种情况,在笔者选取的十回中占了四回,达到40%,机率不可谓不高。
第二,这些增添对人物关系的描写也许有所助益,如尤氏和惜春、凤姐和贾蓉、贾琏和尤二姐等,但有时也会适得其反,如迎春那一篇话。
此种现象即数十字的增改,只能在回末看到;正文中改动的基本形态则多是一字之改或二字、几字之改。处所虽多改字却少。下面来看正文的改动。
六、程甲本对,乙本改错;甲本较优,乙本改差
甲对乙错之例:
①甲:拆开
乙:折开 (见七十回第7页A面)
②甲:便更衣復入园来
乙:便更衣服入园来 (见七十一回第3页A面)
③甲:深恶此道 原非圣贤之制撰
乙:深恶说这 原非圣贤之制撰(见七十三回第2页A面)
④甲:你反不及他一半
乙:你反不及他一点(见七十三回第7页B面,你指迎春,他指探春)
⑤甲:姑表姊弟
乙:姑表兄妹(见七十四回第17页A面,指司棋潘又安)
⑥甲:常常失眠的
乙:常常不眠的(见七十六回第14页A面)
⑦甲:这凸凹二字
乙:这凸凹一字(见七十六回第5页B面)
⑧甲:往日形景
乙:往日行景 (见七十七回第16页B面)
甲优乙差之例:
①甲:没良心的种子
乙:没良心的东西 (见六十八回第9页A面)
②甲:银子上千钱上万
医:银子钱上千上万(见六十八回第5页B面)
③甲:常日倒还不觉人少
乙:往常倒还不觉人少(见七十五回第12页A面,此语重点在说节日和常日的比较,而非现时和往常的比较,故甲本合理)
④甲:直是宝玉有疑他之意
乙: 是宝玉有疑他之意(见七十七回第9页A面)
七、程甲本错,乙本改时,乙本文字优于甲本
甲对乙错之例:
①甲:并天下死绝了男人了
乙:普天下死绝了男人了(见六十八回第8页B面)
②甲:荣国府中单请官客 宁国府中单请堂客
乙:宁国府中单请官客 荣国府中单请堂客(见七十一回第1页B面)
③甲:人牙儿也没有
乙: 人芽儿也没有(见七十一回第7页A面)
④甲:我有古董账
乙:我看古董账(见七十二回第4页B面)
⑤甲:老人家
乙:老家人 (见七十二回第11页B面)
⑥甲:忘想
乙:妄想 (见七十三回第8页B面)
⑦甲:探春道何用问
乙:迎春道何用问(见七十三回第8页A面)
⑧甲:只怕睡不着
乙:只是睡不着(见七十六回第14页A面)
⑨甲:虽这样犯舌
乙:谁这样犯舌(见七十七回第7页B面)
⑩甲:藏地庵
乙:地藏庵 (见七十七回第19页A面)
乙本较优之例:
①甲:少不得饶恕我这一次
乙:少不得担待我这一次(见六十八回第14页B面)
②甲:二姐忙行了大礼展拜起来又指着
乙:二姐忙行了大礼凤姐又指着(见六十九回第1页A面,乙本使人称合理,是凤姐指着而非二姐指着)
③甲:并无娶之说
乙:并无强娶之说(见六十九回第2页A面)
④甲: 自己已气病了
乙: 自己先气病了(见六十九回第5页A面)
⑤甲:小人家
乙:小户人家(见七十一回第13页B面)
⑥甲:自然还有
乙:自然还有好的(见七十二回第13页A面)
八、程乙本对程甲本的改动,更多的情况是使之口语化、儿化,有时则是规范化
比如改“之”为“的”、改“几日”为“几天”、改“若”为“要”、改“与”为“给”、改“不曾”为“没有”、改“如何”为“那里”、改“如今”为“这会子”等等。儿化则触处皆是,如“今儿”、“媳妇儿”、“孙女儿”、“解闷儿”、“圆房儿”、“属兔儿”、“可怜见儿”,等等。
“儿化”本属以北京话为基础的北方方言里才有的语言现象。还有一种改动也与去南风从北俗相关,明显的例子是改“吃”为“喝”。程甲本里所有“吃酒”、“吃茶”、“吃了”在程乙本里均改为“喝酒”、“喝茶”、“喝了”。再如改“手帕”为“娟子”、改“点心”为“饽饽”、改“主人”为“主子”,均属此例。
口语化的又一种情况是改动某些较深奥的文言词语。如将“迩来”改为“如今”(七十三回第4页A面,将“何必又生杀戮之冤”改为“何必又去杀人作孽”(六十九回第7页A面);有时则将近古白话改为现代白话,如“我劝你能着些儿罢”改作“我劝你耐着些儿罢”(六十八回第5页B面)。
由于“的”、“了”、“么”、“呢”这些助动词语气词的添加,使程乙本字数上填平补齐,达到了与程甲本相等,在使每面起讫相同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还有一点应当提及的是,程甲本中往往出现少量异体字或简化字,程乙本则改动使之规范。前者如“丫嬛”改为“丫鬟”、“寔在”改为“实在”、“心下筭定”改为“心下算定”,后者如“绝了后”改为“绝了後”、“干净”改为“亁净”、“落泪”改为“落淚”等。对于一部面向广大读者的文学作品来说,文字规范化是十分必要的。
九、几点认识
从以上的对校分梳中,难以得出结论,只能归纳几点认识:
①从程甲本到程乙本,无论文字或版面,均为大同小异。
②程乙本订正了程甲本的若干讹误,趋向完善。可证程高在引言中说,“初印时不及细校,间有纰缪。今复集各原本详加校阅,改订无讹”,洵非虚言。也说明胡适肯定程乙本,认为它“有许多改订修正之处,胜于程甲本”,并非无据;汪原放认为乙本力避文言字眼,用白话、用俗语、用北京话,有益读者,亦可于此得到印证。
③程乙本确有改错改坏的地方。王佩璋在两本逐字对校后断言,“越该越坏”,惜乎我们未能看到她未刊的原文,只看到她举出的属于后四十回的例子。而从本文对校的范围即前八十回内,同样可以看到乙本改错改坏的例子,足证王佩璋的论断也是有根据的。
④最后仍须重申,笔者选取的仅为68-77这十回,仅为全书的十二分之一的局部,且未必具有典型性.故所见必定有局限性以至片面性,不宜遽作结论,只云“几点认识”,仅供同好参考。
甲申农历新年草成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0: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