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铁路华工在合恩角冒着生命危险施工答央视国家记忆栏目记者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9年5月14日发布(第21624篇)
2019年5月10日是美国第一条太平洋铁路建成150周年,为纪念美国近代工业化和联邦统一进程中这一重大标志性事件,缅怀数以万计的铁路华工所做出的无可替代的无私奉献和历史贡献,4月26日下午央视国家记忆栏目摄制组对我进行了约三个小时的专访,我逐一回答了陶磊导演提出的20个问题,自5月10日起,我将通过博客陆续发布对这些问题的答复。
问题之八:合恩角天险难住了所有的白人工程师,华工提出了一个怎样的办法?他们是怎么执行的?为了加快进度,铁路公司运来了黑火药,那么铁路公司对华工有没有采取保护措施,华工伤亡如何?
这个问题在很多学者论著中都有提及。我在1998年6月提交上海国际学术讨论会的论文提到:日本学者在他的《铁路大王斯坦福》一书中也这样写道:“由于在内华达山的地势和地质上遭遇了极大的困难,工程一进入山岳地带的希斯可车站后曾一度停顿。主要问题是必须在内华达山的岩石中,挖出一条长达1659英尺(约498米)的隧道,而穿越内华达山的隧道共15个,全长共达6213英尺(约1864米)”“为了完成这个艰巨的工作,工程雇用了大量华人苦力。1866年冬天到1867年初,由于降雪过多,造成以华人苦力为主的约1.3万名的工作队成员全被困在内华达上东侧斜面的杜拉基溪畔的帐篷中,而千辛万苦运到工地现场的粮食,常因雪崩而随帐篷一起被埋在雪地里,造成大量人员伤亡。”“1866年12月,在内华达山西侧的工作的华工全部遭到雪难,担内华达山顶的隧道工程仍继续前进。”“雪崩频繁发生,在工程中丧生的华工越来越多,华工在密不通风的积雪中挖洞早烟囱,再挖一个抽取空气的洞,靠着微弱照明的灯笼。在这种情况下,华工们还是在大雪中挖出了一条横向的隧道。”
“克劳克在后来的回忆录中提到:对着隧道中央,从上面投下一根气管,让两组工人人员顺着中央通气管而下,其中一组是从内华达山的矿山高薪聘来的英格兰掘岩专家,另一组是华人。这两组同时由隧道中央向东、西两侧挖掘,每周测量双方所挖的距离,结果总是华工的进度超前。”[70]“内华达山西侧的斜坡有一个危险的断崖,令人望而生畏,故而被称为陆上的‘合恩角'。” “内华达山的‘合恩角'是1866年春所碰到的一个难题,当时工程将要进行到达奇.福特拉了,山顶全是难以开凿的花岗岩,而且谷底的断崖也深达1000英尺(约300米)。”“通往山顶的坡度是那样的陡峭,以至于货车马车无法通行,所有的东西都得用手推车推着走。挑着扁担的华工一天须以人力搬运500桶黑色炸药,至于其它的东西,如粮食和水就更不用说了。”“铁锤、凿子和绳子是当时唯一能够用来凿岩的工具。凿岩的时候首先在花岗岩的缝隙里插入铁桩,将绳子结在它的上面。其中一条绳子结在华工身上,另一条绳子用来悬吊装有黑色火药的竹笼,以便爆破岩石,这样就不会发生什么危险的事故。”“克劳克兄弟中的老大乔治说:我们已经完成了在美国铁路史上可算是最艰巨的一项工程。这项工程之所以能这么快取得成功,应该归功于华工们的默默奉献。”
华裔学者陈依范在《美国华人史》中写道:“华人应用了从中国带来的技术,以完成最困难否认一段路程----在美洲河峡谷以上2000英尺的地方修筑花岗岩的扶壁和陡峭的岩石路堤,使铁路越过开普角。峡谷的两侧没有立足之地,不屈不扰的华工用古老的办法,坐在绳索吊着的筐子里,从山顶上放下来,然后悬空用铁锤和橇棍把岩石一点一点地敲掉,开出一段狭窄的通道。然后再艰难地将其扩深,最后在美洲河之上1400英尺的地方开出了一条铁路路基。”陈依范在谈到中国华工完成了一壮举时说:“所有这些伟绩都是在机械化时代到来之前完成的。这是用镐、同锹、同铁锤和铁钎完成的,是靠肩挑土筐、单套马车拉土完成的。”
在整个太平洋铁路建设中,中国华工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目前还没有确切可靠的文献材料来究竟有多少华工为太平洋铁路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筑路过程中,华工死了多少,根本无记录可查,但是当时报纸不时注销开山爆炸事故、雪崩、塌方、坠入悬崖等等的片断消息。克罗克的主要副手詹姆斯·斯特罗布里奇,后来在国会联合调查委员会上作证时说道:“雪崩毁坏了我们华工的帐篷。在雪崩中,我们牺牲了大量的工人(指华工);有许多任务人的尸体,直到地二年积雪融化以后才发现。”威廉·L·董著《中国人在美国》一书中提到 “据现尚健在之老华侨所言,由罗省至夭马(Yuma)一段铁路铺轨工作,因天时酷热,中暑而死之华工达一万人。”
需要说明,当时使用黑色炸药爆破是极其危险的事情,白人劳工不愿也不敢干,中国劳工则冒死一试。华工坐在绳索吊着的筐子里,从山顶上放下来,然后悬空用铁锤和橇棍把岩石一点一点地敲掉,开出爆破点,放进炸药,点燃引信后立即离开。实施爆破稍有不慎,就可能命丧山谷,然而公司方并未采取基本保护措施。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4: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