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纠错带头自律胜过揭人之短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7年3月25日发布
昨天《光明日报》在头版下方刊登短评《对于错误,博物馆不可草率对待》称“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日前被网友指出了9处错误,包括展品命名错误、说明牌信息过时、说明牌张冠李戴等。目前,博物馆表示,已连夜排查纠错,虚心接受网友的批评指正。”“博物馆作为文化展示的集中窗口,其严肃性与准确性必须得到最高规格的对待。”“场馆再漂亮,展品再多样,哪怕一个错字也足以体现文化态度上的粗疏与潦草。”可见该报编辑领导层高度认同。何况该馆“已连夜排查纠错”,见其态度之虚心和行动之迅速。
该报批评这类错误的情况已经不止一次,例如2017年2月24日《光明日报》第12版刊登“为何不识范瑞娟”的批评短评,指“编辑错将尚还健在的另一位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的照片当作范瑞娟的照片放在文中,且被多家媒体转载。”“其实这种错放照片事件已不是第一次了”“编辑没有认真查找照片来源,也没有查找权威资料,更没有向其所在剧院团确认,而相关领导也没有严格把关,直至出现这种不该出现的错误。”
窃以为,既然该报编辑部如此重视和认真,强调需要“已连夜排查纠错”对待之,大有视同领导批示或者央视焦点访谈曝光的劲头。那么,该报为何不能举一反三,对自己报刊上发表缅怀冯其庸先生文章时,将作者并未提供配画,却将不是冯其庸先生的画按在冯先生的头上,而不“连夜排查纠错”呢?
笔者在2017年2月25日的博文《也谈报刊错配照片
》中已经提到:《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07日 16版发表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文《红楼内外的冯其庸先生——送别冯其庸先生》,光明日报编辑配图中选了一张并非冯其庸先生画作的赝品,迄今未做说明更正。有专家指“《荷塘金鱼图》是赝品!款书的字一眼看便假,冯先生不画金鱼,即是画也不会如此拘谨”。“画落款丁卯年的年字草书也写错了,写成了手”。对此文章作者澄清道:“这是报纸编辑配的图,与写文章无关,这是常识,我们怎么可能会给报纸配图呢?”据笔者所知,冯其庸先生家人也指光明日报上刊登的那幅画是赝品,并不认同是冯先生画的。
镜子不能只照人,不照自己,光明日报编辑部高层是否认真改正这个错误,就看是否懂得镜子是用来照自己的这个道理了。笔者人微言轻,对事不对人,不过博文也算网上披露,相关媒体是否视而未见或者视若罔闻不得而知。这类事情,笔者在撰写博文过程中也有出错的时候,但是只要一旦发现或者有朋友指出,就一定要改正的,也算尊重读者,尊重事实的大事。希望光明编辑部高层能够举一反三。
****************
对于错误,博物馆不可草率对待
作者:方凭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24日 01版)
【光明谈】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日前被网友指出了9处错误,包括展品命名错误、说明牌信息过时、说明牌张冠李戴等。目前,博物馆表示,已连夜排查纠错,虚心接受网友的批评指正。
博物馆作为文化展示的集中窗口,其严肃性与准确性必须得到最高规格的对待。令人遗憾的是,近些年博物馆里出错屡见不鲜,见诸报端的就有宁波博物馆、西安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对于错误的解释更是五花八门,诸如工作疏忽、拼写错误等。博物馆有其文化上的象征意义,它集中体现了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宝藏。博物馆对于错误,不可抱着“没多大点事”的草率心态。场馆再漂亮,展品再多样,哪怕一个错字也足以体现文化态度上的粗疏与潦草。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7-03/24/nw.D110000gmrb_20170324_10-01.htm?div=-1
**********************
也谈报刊错配照片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7年2月25日发布
2017年2月24日《光明日报》第12版刊登“为何不识范瑞娟”的批评短评,指“编辑错将尚还健在的另一位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的照片当作范瑞娟的照片放在文中,且被多家媒体转载。”“其实这种错放照片事件已不是第一次了”“编辑没有认真查找照片来源,也没有查找权威资料,更没有向其所在剧院团确认,而相关领导也没有严格把关,直至出现这种不该出现的错误。”
笔者以为,美中不足的是,如果举出“光明日报”自己最近在追思冯其庸先生的报道中,也出现了这样的错配事件,岂不更具有说服力。
例如《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07日 16版发表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文《红楼内外的冯其庸先生——送别冯其庸先生》,光明日报编辑配图中选了一张并非冯其庸先生画作的赝品,迄今未做说明更正。2017年2月7日黄安年的博客推荐了这篇文章,随后发现业内专家指出其中的一幅画是赝品,于是笔者2月8日特地加上了评论:
瓜饭楼读书群微信圈中有专家指“《荷塘金鱼图》是赝品!款书的字一眼看便假,冯先生不画金鱼,即是画也不会如此拘谨”。“画落款丁卯年的年字草书也写错了,写成了手”。对此文章作者澄清道:“这是报纸编辑配的图,与写文章无关,这是常识,我们怎么可能会给报纸配图呢?”
笔者对于识图是外行,在转发该文时有必要提供专家的意见,供读者判别。
笔者强调,所有配图需要注明来源,这事关版权和责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1032006.html
笔者以为,出现这类错误本不应该,一旦出现错误理应及时纠正,而不能置入罔闻。媒体及时声明纠正,这才是衡量媒体职业操手的重要之处,如果有错不纠,岂非任其流传?
**********************
为何不识范瑞娟
2017-02-24 04:1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17-02-24 04:15:03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作者:责任编辑:邱亭
作者:严佳
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范派创始人范瑞娟先生以93岁高龄在沪辞世,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范先生的讣闻随后在网上出现,戏迷们在痛惜越剧十姐妹又走了一位的同时,却惊诧地发现,编辑错将尚还健在的另一位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的照片当作范瑞娟的照片放在文中,且被多家媒体转载。如此张冠李戴,不光是编辑的错误和相关领导的失职,而且对生者和逝者都极其不敬,让人不能容忍。
其实这种错放照片事件已不是第一次了,如某都市媒体曾错将一位正处盛年的京剧名丑剧照作为已故京剧名家艾世菊的剧照刊发;某报报道北京人艺著名表演艺术家叶子逝世消息,配发的人物照片却是当时还健在的老艺术家朱琳。媒体为何一再犯这种低级错误?也许有人会说,如今年轻的媒体从业者并不熟悉这些已远离舞台的耄耋之年的老艺术家,更何况戏曲是小众艺术,这些艺术家穿上戏装后愈难分辨,而且如今都是上网查找照片,网上弄错了,也就跟着选错了。
笔者于是上网查找了一下几位戏曲名家的照片,不光有各个时期的生活照、艺术照、出席活动的照片,还有黑白及彩色剧照,并有其搭档的照片,以及其徒弟的剧照,甚至有毫不搭界的某相声演员的照片。比如范瑞娟先生,有其搭档傅全香先生的照片,也有其合作者、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祝英台的扮演者著名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先生的照片,并有当年越剧十姐妹的照片——其中就有徐玉兰先生,还有范先生的徒弟章瑞虹、吴凤花等人的剧照。如果不认识范先生,的确容易选错。但每张照片都有来源网页,只要点开,就能辨得真伪。可见编辑没有认真查找照片来源,也没有查找权威资料,更没有向其所在剧院团确认,而相关领导也没有严格把关,直至出现这种不该出现的错误。
有人说,媒体出错在所难免,尤其是自媒体时代,一切求快,于是不光错别字连篇,放错照片频出,连假新闻也屡禁不绝。但是,身为媒体从业者,不管是做传统媒体还是做新媒体,基本的职业规范要有,基本的职业素养要有,基本的职业操守更要有!一个记者、编辑,要熟悉自己报道的行业的情况,更要了解报道对象的情况,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将生者的照片张冠李戴给逝者,这种差错即使及时纠正并致歉,也难以消除对当事人及亲属情感上的巨大打击和伤害。发生这样的事,是令媒体人感到痛心和羞愧的。
也有戏迷感到悲哀,作为越剧“十姐妹”之一和范派艺术的创始人,范瑞娟先生台风稳健大方,男子气十足,其首创的音调宽厚响亮、咬字坚实稳重、行腔迂回流畅的“范派”唱腔,受到戏迷喜爱,至今门徒众多。其主演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拍成电影后,风靡海内外。但在娱乐至上、浮躁风日甚的当下,媒体热衷于“追星”,却不识老艺术家,令人寒心。
此外,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放错照片事件虽是粗心所致,但比起其他类型的失实报道后果更为严重,影响极坏。所以希望所有媒体从业者力诫浮躁,遵守记者、编辑的基本要求和规范,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成为一个称职的媒体人。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24日12版)
http://culture.gmw.cn/2017-02/24/content_23808797.htm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黄安年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1035953.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7: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