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重提《红楼梦》研究的五个W

已有 2160 次阅读 2017-3-14 08:32 |个人分类:学术问题研究(10-11)|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重提《红楼梦》研究的五个W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7314发布

约四年前,我这个红外线写了一篇《红楼梦》研究的五个W的博文,我说:“这五个W,人们已经关注和研究了百几十年,看来还要继续研究下去的。不管怎么说,我们总得以文本、以事实为依据,认真研究文本,尊重既有事实,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开阔思路,求得新突破。”

  文章写了是为了让人们看得懂的,如果发表在大众报纸上更得注意可读性,如果一篇阐述性文章没有提供基本要素,就让人觉得言之无据。例如看到2017年3月13日《光明日报》第13版“文学遗产”栏目刊登一组接受美学得文章,其中一篇署名王力坚教授的文章《清代女性如何接受<红楼梦>》。仔细看了全文,没有提供哪位或者那些“清代女性”在那些文字遗存中表现“如何接受《红楼梦》”的。讲接受美学总得说说具体到清代女性中的Who、WhenWhereWhyWhat这五个W

这篇文章的标题是作者所定还是编辑改动不得而知。一个本来很浅显易懂的问题,怎么“接受美学东来”后,就变得难以接受很难懂了呢?

******************

纪念曹雪芹逝世250周年和《红楼梦》研究的五个W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358发布

迄今人们谈论《红楼梦》,基本上离不开五个W,我这个红外线观众也来凑个热闹。

第一个WWho)是《红楼梦》为谁所写?除了多数学者认定《红楼梦》为曹雪芹所著外,还有七、八十来个作者或合著者的说法。话说回来,如果《红楼梦》真的与曹学芹无关,这北京曹雪芹研究会还有存在的必要吗?而今纪念曹雪芹逝世250周年又有何意义?《红楼梦》作者是第一个需要澄清的W

第二个WWhen)是《红楼梦》写于何时?这涉及确定作者写作的时代,也是需要澄清的W。这关系文学作品和作者经历的关系,涉及《红楼梦》作者在那个年龄段能否写出影响深远的《红楼梦》巨著。

第三个WWhere)是《红楼梦》写于何地?这也是涉及《红楼梦》著者纪念地的大问题,例如在北京、南京、杭州等说。就北京来说,如果没有过硬材料证明著者在现今北京西山附近居住过,那么称今北京植物园内曹学芹故居也就令人质疑了,当然纪念馆和故居不同,而且严格说来,居住地和写作地还不是一回事,地方旅游需要和事实鉴定也不是一个目的。《红楼梦》在哪里写和有无可能在几个地方先后写,需要有经得起检验的事实来论证。

第四个WWhy)是作者为何写《红楼梦》?这涉及作者动机问题,首先要确定作者,接着要查验作者自己的叙述以及在成书过程中的披露,然后才是我们的分析判断,现在什么说法都有,百花齐放,见仁见智。

第五个WWhat)是《红楼梦》写什么?有人说写历史、个人的经历,有人说写社会阶级斗争,有人说写小说……,这个问题需要实事求是地研究文本内容,而这一内容恰是我们最需要关注的。如果《红楼梦》的内容没有什么价值,你研究她干什么?如果《红楼梦》的内容的影响力没有什么,那么为什么那么多人对《红楼梦》感兴趣?其影响力超过其他著名小说?

这五个W,人们已经关注和研究了百几十年,看来还要继续研究下去的。不管怎么说,我们总得以文本、以事实为依据,认真研究文本,尊重既有事实,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开阔思路,求得新突破。

附记:本文初稿写于2013130,现略有修改,不代表任何红楼梦研究者,只是我个人的随感而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87691.html

************************************

清代女性如何接受《红楼梦》

2017-03-14 07:40:13 来源:光明日报

新华网

  清代女性社会对于《红楼梦》的接受主要体现在题咏、绘画、戏曲、续书等四个方面,其中又以题咏为主要的表现方式。

  晚清女性红楼题咏中所展示的种种生活、社会、情感、文学形态的表现,似乎是强化、放大了《红楼梦》的言情、虚幻元素乃至颓废、诲淫元素,或许折射出一种中国式的旧时代世纪末情绪,而其间亦不免酝酿着某种新时代创世纪的潜在意蕴。晚清女性社会形态从传统闺阁文化的主流,分化出都市化或者青楼化的支流。这么一个趋向,其实也是当时《红楼梦》接受文化的发展大势。

  通过对清代女性红楼接受现象及其过程的研究,可更广泛地掌握清代中后期女性的生活、交游与创作的文化生态,为有关清代历史、社会、家庭、教育、伦理、性别不同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文化诠释。其研究意义至少可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清代女性对于《红楼梦》的接受,事实上是在动态发展的历史时空场域下所进行的社会文化诠释与再创作。也就是说,清代女性红楼接受的题咏、绘画、戏曲、续书等四个方面,不仅是清代女性对于《红楼梦》接受的文本体现,还更是再造了一个别具性别意涵而又丰富、复杂的历史、社会、文化语境。从其与外部的联系看,清代女性的红楼接受与主流(男性)社会的红楼接受密切相关,无论是理解、诠释、批评乃至再度创作,皆可在不同程度上与主流(男性)社会的红楼接受形成对话互动关系。从其内部相互关联性看,清代女性的红楼接受诸多方面的表现,亦形成各具相对独立性却也具有密切内在联系的势态。因此,清代女性红楼接受的研究对象应置于较为宽泛的文化背景之下,与文学艺术、地域(地缘)、家庭(家族)、妇女教育、社会风俗等诸多方面联系,进行诸类文本互动交集的探讨。

  其次,清代女性社会文化与《红楼梦》接受脉络、谱系之交集研究,二者关联性密切,若能互相参照、交集研究,有助于还原当时的女性社会风貌及其间所展现的女性意识。此外,清代女性有关红楼题咏、绘画、戏曲、续书等,不仅体现红楼接受的文学、学术意义,还更体现了当下现实的社会文化意义。换言之,清代女性的红楼接受应广泛影响、参与了当时女性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建构、发展与变化。

  再次,与前代女性相比较,清代中晚期的女性有较大的空间获得教育及发展的机会,她们大都多愁善感而又才华洋溢,知书达理而又见多识广,谨守闺阁礼仪而又善于交游结友,敢于追求自我理想而又不忘社会、家庭职责,珍惜姐妹情谊而又执着闺阁风范,体现为既具有时代色彩,也秉持传统内涵的新一代女性。因此,清代女性对《红楼梦》的接受基本上能做到主体性与原著文本交融为一,以自己的主观理解、体验与原著文本的客观存在形成积极互动的对话关系。

  清代女性红楼接受研究牵涉女性文化生态的诸多领域,因此,清代女性红楼接受研究既要以文学为本位,亦必须采取跨领域的研究方式和多维视野,在更为宽泛的研究场域中,把社会、历史、文化等围绕著作者-读者-批评者-再度创作者之种种问题纳入探讨研究范围。在理论、方法的运用上,至少如下四者值得重视:

  一是接受理论。结合清代女性红楼接受研究的特点,重视由接受理论所归纳出的三个重要层面:其一,文学作品必须经过读者的阅读才能获得价值,文学作品需要有读者,需要被阅读、被接受,因此读者-阅读方式-阅读过程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其二,在接受过程中,读者即批评者亦即再度创作者,他们与原文本形成密切相关的多重对话关系。其三,作为接受史的研究,更应该注意到这么一个过程及其结果:由对原文本(《红楼梦》)的接受到新文本(题咏、绘画、戏曲、续书等)的再创作;同时也要注意这个过程与结果在(女性)社会与(接受)历史中所产生的意义,以及从动态及多层面的视角去认识、诠释清代女性红楼接受过程中的时代变迁与发展。

  二是诠释学方法。诠释学认为,历史是过去、现在和将来之间一种活的对话;诠释关系到三种意图,即文本意图”“作者意图读者意图。诠释学在清代女性红楼接受研究中的应用,尤其要注意诠释循环的理论运用:本文与诠释者之间问题意识的循环性,诠释者的主体性与原著文本交融为一,在问题意识上与原著文本有往有返,互为终始,形成一种或多种对话关系。清代女性对《红楼梦》的理解、诠释,总带着自己特定的历史时代色彩,她们总是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秉承着当时的社会观念和文学观念去理解、诠释《红楼梦》。所以,不同历史环境中的女性对《红楼梦》的诠释不尽相同,其接受的表现与结果亦不尽相同。这也就是所谓的视域交融”——历史的视域与诠释者的视域交融,前者融入后者,后者置入前者。这事实上也就是一种体现着互动关系的文本接受现象。

  三是性别理论。性别研究在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中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无论是研究主题或是研究方法,都有重要的发展及运用。清代女性红楼接受研究若能从性别认知、女性意识等涉及性别理论的课题入手,将能更为着意探析男女性别的不同对《红楼梦》所产生的不同关注、理解与接受;而女性红楼接受在女性本位上对《红楼梦》女性书写同构发展的优势,亦必将得到更为深入且深刻的认识与分析,并对探索清代女性文学在文化、历史中的演变与影响有极大帮助。

  四是互文性批评。以结构与解构主义的观点看,没有一个文本是初始的,独创的,任何文本都依赖于先前存在的文本和释义规范,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红楼梦》及其接受史中所呈现的种种文本,体现着相当明显的文本互涉现象。换言之,《红楼梦》及其相关的接受与诠释性的文本同一切文本一样,都存在着文本与前文本,乃至与非文学文本等各自不同的互文关系。如《红楼梦》与各种续书、红楼戏、题咏诗词、绘本画图,以及跟《红楼梦》有关的绘画与题咏、戏曲与绘画、小说与插图,乃至文学艺术与现实生活,如此等等。因此,互文性批评亦应是清代女性红楼接受所要借助的重要方法之一。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17-03/14/c_129508184.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039310.html

上一篇:春到天通苑公园
下一篇:小议微信圈里忙搬运
收藏 IP: 1.202.19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9: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