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悼念和追思冯其庸先生(十五)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2017年2月14日发布
2017年1月22日12:18分,冯其庸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媒体纷纷报道,表达对我国当代大学问家冯其庸先生的悼念和追思(1024-02-03-2017-01-22)。博主将陆续集辑相关信息,现在发布的媒体悼念和追思冯其庸先生(十五)。
书画家王少石以诗悼念冯其庸先生
热点人物追踪央视网 2017年02月13日11:21
冯其庸(左)与王少石
《哭宽翁》
冯其庸先生,2017年1月22日12时18分,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于北京。噩耗传来,余23日晋京至先生灵前三跪而拜,老泪纵横。余与宽翁忘年之交三十八年,存先生与我书信二百余通,宽翁曾七过宿州客次黄石轩。往事如昨,以诗哭之!
世事风云飘不定,此生有幸拜宽翁。忽然噩耗传千里,恰似惊雷顶上轰。
闻说平静飞仙去,寒夜灿然多一星。来到灵前三跪拜,恍惚老眼泪纵横。
宽翁视我为知己,我敬宽翁师友朋。鱼雁往来飞不断,简札留有二百通。
三十八年堪记忆,梧桐夜雨听秋声。箫斋共谒许麟老,画印诗书兴趣同。
红楼印谱十年就,仰仗先生一臂功。讲学加州贴身带,曾经四序百题评。
戊戌五上黄山顶,我睡莲花第一峰。赐我睡庵呼雅号,今天犹在世间行。
考察亳州曹氏墓,斩蛇义地汉家兴。陈州老子传说处,画像南阳看不停。
楚汉相争疑待解,同游垓下霸王城。我家斗室不嫌小,黄石轩中七送迎。
瓜饭楼中难忘旧,宿州夜半话枪声。悲翁于此多一号,海雨天风度此生。
每上京华谒师友,宽堂谈吐沐春风。先生淡薄如清水,心地善良重义情。
而今不见故人面,唯有寒风吹泪干。枯草疏篱颜色退,院中奇石亦潸然。
古香万卷藏书在,全集卷分三十三。借得范宽山水笔,诗肠吟唱百千篇。
入世担当国学纛,离尘播种是精神。大荒山上曹侯待,笑语红楼解梦人。
东坡赤壁喜相逢,忙问乌台诗案情。勿见南宫石头拜,似曾相识醉痴同。
先生博学胸怀大,不露文章世也惊。或可遍游吴越地,太湖岸上遇青藤。
倘若遇见许麟老,一定去看白石翁。天上三公也缥缈,来来去去影无踪。
当今谁谓缺高峰,国学泰山有宽翁。塞北江南飞唁电,春潮滚滚送君行。
我哭先生思绪乱,纷纷往事绕胸间。声声字字辛酸泪,惟有哀伤诉不完!
2017年1月24日于合肥悼迟轩中
书画家王少石以诗悼念冯其庸先生
热点人物追踪央视网 2017年02月13日11:21
《丁酉正月初九告别宽翁二首》
2017年2月5日上午,数百名首都学术界、教育界、新闻出版界、文艺界、政军界和来自冯其庸家乡无锡及全国各地冯其庸先生的亲朋好友,在八宝山殡仪馆沉痛悼念先生。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众多学者、艺术家敬献了花圈和挽联。予既有《哭宽翁》长诗,复得此二首为先生送行之。
【之一】
西天极乐足千秋,
海雨天风有尽头。
万里流沙逐僧脚,
一生解梦访曹侯。
狂来墨泼太湖水,
醉后漫书瓜饭楼。
从此茫茫九重上,
人间万事不知愁。
【之二】
中华上下送君行,
正值乾穹万里晴。
天上未知何岁月?
人间春色正还青。
京城再去故人少,
淝上闲居石叟翁。
回首欣然堪一笑,
人间尽话老迟公。
怀念冯其庸先生
2017-02-1312:30:21 来源:海南日报
关注新华网
丙申年岁未,我正在闽南地区进行民艺调研,惊悉冯其庸先生逝世的噩耗,先生的弟子叶兆信回信息说先生走的很安详。腊月二十七,专程赶到先生灵堂吊唁,寄托哀思,看望了夏师母,她深情地回忆冯先生当年对后生们的培养、器重、关爱和支持,先生关心我们学术的进步和事业的发展。往事如昨,冯其庸先生的教诲言犹在耳,如今百世隔音尘,祭香深拜,难抵悲怀。
冯其庸先生是文化大家,他研究曹雪芹家世、《红楼梦》脂本、红楼梦思想等红学问题,取得的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学术研究贯通中国文化史、古代文学史、戏曲史和艺术史,有杰出成就;他是诗人、画家、书法家,以诗书画语诉肺腑衷肠,成高迈境界。芸芸众生,冯其庸先生的智慧学养是种天赋,为学问而生,成就了卓越的学术事业;世事沧桑,冯先生一路几经贫困不辍其志,多少磨砺坚守其心,“虽万劫而不灭求学求真之心”,书写创造的不只是艺术与学术的篇章,更有命运人生的份量和意义。
吾生有幸,求学路上得仰高风,冯先生孜孜不倦治学,至真至诚待人,指导教诲皆如春风,特别是对一个行进跋涉的后学来说,学问大家的鼓励、指导和示范是人生路上最宝贵的雨露恩泽。记得我1987年借调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史》编辑部当资料员期间,冯其庸先生担任副院长,他很关心我从事的民艺研究,常问及我调研的手工艺领域,就民间紫砂工艺曾进行过很深入的交流,并在工作生活各个方面给予关心和指导。印象最深的是,冯先生谈治学方法,讲勤奋读书与调查实践二者兼备、不可偏废,他说“知识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历史的积累,将几千年中前人的科学成果保存下来,第二个是靠实践调查,不去调查你不会发现新的问题”。
文史如此,民艺亦然,先生当年的教诲铭记在心,启示和鼓舞我们在民艺研究中不固守书斋,不盲从理论,踏踏实实走进田野,走进乡土生活,在真实的生活流里感知和理解民艺的生成创造和演变发展的规律,在老百姓过日子的悲欢寄托里把握和阐释我国民艺现世而朴素、平凡而广泛的美的理想、美的观念。
冯其庸先生治学讲勤奋,他感慨没有经历过失学痛苦的人,很难体会到读书机会的珍贵,他常讲玄奘万难不辞求取真经的精神,“一辈子下真功夫、苦功夫” 追求真知,正如他感慨“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先生的榜样示范启示我们学术求索,守志养心,其间纵有艰辛,但有更多更深的喜悦和收获。
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7-02/13/c_129477465.htm
君馨阁散记丨冯其庸先生旧事
当代艺盟网 2017-02-13 09:28
已是2017年春节前了,22号下午,盛澜告诉我说冯其庸老先生过世了。冯其庸老先生是陈增弼先生的老师,这里边还有一段老故事……
我早年间在授业恩师温德源先生的推荐下到清华大学跟陈增弼先生学古典家具工艺与制图,我是要恭恭敬敬的叫陈老师一声先生的。大约是二十年前,君馨阁接了一单生意,是几件明式风格的文房家具,伙计说订活儿的是一位很有学问的老先生,姓冯。
这位有学问的冯老先生特别讲究,提出的要求十分具体,还说收活儿的时候要让自己的学生来验收。交活儿的时候来了一位挺气派的老爷子,伙计把这位冯先生的学生带到我面前,我差点儿跪下,那验收大员竟是陈增弼老师。
我后来知道那冯老先生就是红学泰斗冯其庸先生。冯老是住在通州张家湾的,据说那是因为张家湾古运河故道里曾经出土过有关于曹雪芹先生的文物……
冯其庸先生在紫砂圈子里是鼎鼎大名的,他老人家几乎与同时代的所有紫砂大家都有交往。因为冯老的书画造诣深厚,许多紫砂名家的作品都请他题刻。
90多岁高龄的冯其庸先生这几年仿佛是特别忙碌。先是那35卷册的巨著《瓜饭楼丛稿》付梓出版,接着又是规模宏大的“冯其庸九十诗书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那一年的国庆节,冯老先生又获得了“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冯其庸先生素以红学研究扬名于世,却很难用一个词语描述其身份,因为先生不仅潜心于学问,而且寄情于诗书,结缘于翰墨,放旅于天下,任持自性,不拘一格。花甲之年后,历时20年,十进新疆,三上帕米尔高原,穿越罗布泊,抵达海拔4900米的红其拉甫和海拔4700米的明铁盖山口,实地考订玄奘取经东归路线;古稀之年后,三度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冯其庸画展”,被誉为“真正的文人画”;耄耋之年,出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创办“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提出“大国学”概念,将西域学纳入国学研究视野。”
我一直不太清楚冯老这红学泰斗是怎么收的陈增弼先生这样的古代木作专业的学生。还是后来盛澜从他的老师周绍良先生那里打听到了其中原委:说是上世纪60年代末,冯其庸先生找梁思成先生要求派一个懂古代木作制图的人来帮忙把《红楼梦》的插图所涉及的家具与建筑结构做个注释。梁思成先生派了自己的学生陈增弼前往协助,而这个工作做了整整五年……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当年的工作成果随后尘封了十几年。当我的老师陈增弼、师傅温德源在朱家溍先生带领下做87版《红楼梦》布景时,冯其庸先生的成果发挥了巨大作用。
冯其庸先生家中有一株很大的海棠,是先生亲手所植。我随陈增弼先生去过冯老家,冯老家里摆了不少的老南瓜。“瓜饭楼”,乃是老先生晚年居所的雅号,好像是为记住曾经以瓜代饭的苦难岁月。
由于陈增弼先生的保荐,君馨阁在承办了冯其庸老先生的几件文房家具之后又为通州张家湾的冯宅“瓜饭楼”设计、建造了门楼。这冯老对门楼的散水和门当均提出了十分具体的要求并且逐一经由陈增弼先生监理落实……
盛澜说听周绍良先生讲:冯其庸先生与刘海粟先生交厚,那冯宅墙上的“瓜饭楼”斋号即是刘海粟先生94岁时所书。冯老文风颇受晚明小品影响,《浮生六记》是冯其庸先生喜爱读的书(也许这是他老人家钟情明式风格家具的缘由吧!)。
冯其庸先生对佛教文物也很有研究,盛澜的老师周绍良先生和杜仙洲先生与冯老多有交往,曾经听盛澜说冯其庸先生参加过中国佛教文物研究所的许多文物鉴定工作。
今年是87版《红楼梦》30周年的纪念,几天以前中国古琴学会的杨青先生请我们参加“琴梦红楼”的古琴雅集,在回来的路上我告诉盛澜说当年参加过正定荣国府与北京大观园营建的老师傅们许多都已经谢世了,冯其庸先生幸好还健在,过了年要请上王立平先生一起聚一次……
中国的红学研究是分了门派的,那是学术观点的差异吧!红学圈子之外的人也不好多说什么,但作为晚辈应该继承老一辈学人严谨治学、修身自律的作风。不论做什么工作都应该有个求真的劲儿。
一个人有机缘与冯其庸先生这样的文化大家交往应该是一种福分、是一种有价值的经历。
谨以本文表达对冯其庸先生的悼念之情,并藉此向参与过87版《红楼梦》正定荣国府与北京大观园营建的老前辈温德源、陈增弼、朱家溍等致敬。
2017年春节
(袁剑君/文)
http://www.toutiao.com/i6386397216734446082/
照片6张是从上述文章中选用的
1,
2,
3,
4,
5,
6,
7,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9 04: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