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中国科学家不回邮件的问题 精选

已有 15107 次阅读 2014-2-18 13:45 |个人分类:自然科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电子邮件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日常交往手段,也是学者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今天看到有人提出这个问题,中国科学家不回邮件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文章中说所有中国科学家都不回邮件的情况并不正确,一方面我遇到不少中国学者也回邮件的。另外国外的学者也不是都回邮件的,特别是你申请博士后等情况。学术交流方面,国外学者回邮件的比例确实比较高。

我感觉不回复邮件比较常见的情况有三种。一是有的人平时不看邮件,这些人多见一些临床医生;也有的看了也不回邮件,这些人多是不愿意和别人交流看法,一般也不能算真的学者;还有人因为英文不好,写文章是没有办法,回邮件类似出力不讨好,一般不回。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原因。

回邮件是学者应尽的基本责任。从科研本身来讲,回复邮件是从事科研的一个重要部分。我非常鼓励学生最好能和国外学者直接交流,参加学术会议是一种好的方法,但需要花费精力时间和经费,而通过邮件是最绿色环保代价最小的方法,而且相对口语交流,虽然效率不高,但是更容易实现。平时,我鼓励学生只要看到自己有兴趣的文章,要积极联系作者,提一些问题,无论这些问题是否好,都没有关系,写邮件多了,就可以逐渐积累自己能直接联系的学者群体,有时候简单几个来回,大家就成了同道中人,偶尔骚扰一下,别人不会介意的。有一些个人的想法,也不妨和别人交流一下。但要有度,不能让别人感觉到压力和麻烦。

中国科学家为什么不回邮件?

 

本报记者 甘晓

 

美国芝加哥当地时间2月14日,AAAS(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进入第二天。除了非常紧凑的研讨会之外,组织方还安排了两场招待会——在特定地点提供酒水和点心,邀请记者、科学作者和科研机构的公共信息官参加。招待会没有讲话仪式,大家都可以自由随意地聊天。

 

在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大厅里举行的第二场招待会上,我和德国科学记者Christinae在世界上最大的霸王龙化石标本旁相遇。一番寒暄后,她问我:“为什么中国的科学家总是不回复电子邮件呢?”

 

在欧洲和美国,每位教授都在主页上提供了自己的电子邮件地址。“虽然中国教授的主页上也有电子邮件地址,但我向他们发出采访请求时,却从来没有得到回复。”Christinae摊了摊手。

 

她执着地接着说,最近这些年,中国科学家发表的论文越来越多,获得了越来越显著的成就,外国的科学记者和学术圈子都非常想了解中国科学家的科研故事。“可是,总无法与他们取得联系,这让我觉得中国科学界很神秘。”她说。

 

中国许多科学家勤奋努力,有不少世界知名的科学家,你一定知道。”我这样回答她,“你想要采访的科学家可能刚好太忙了,所以忽略了你的邮件,他们也需要足够的时间应对科学难题。”

 

实际上,作为Christinae的同行,我与她何尝没有同样的经历和感受!的确,和欧洲、美国的科学家相比,无论从观念上还是技巧上,中国科学家都不太愿意和擅长向普通公众、外行专家、媒体解释自己的工作,以至于在大多数人眼里,科学家都是默默无闻的耕耘者,有时还会遭到误解。

 

不过,我还是想为科学家辩解,这绝不是科学家的错。如何能激励科学家主动与公众沟通?如何能为科学家创造一个更为宽松的工作环境?如何能帮助科学家与媒体、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并进行有效的沟通?这些问题恐怕值得好好思考。我觉得,科技政策制定者、相关领域研究学者和媒体,都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中国科学家更主动地站在世界舞台上,显示中国科学的强大影响力。

 

《中国科学报》 (2014-02-18 第1版    要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768604.html

上一篇:肌肉衰老基因被发现
下一篇:酸诱导干细胞论文遭质疑
收藏 IP: 101.95.4.*| 热度|

21 占礼葵 张信 秦逸人 曹聪 徐耀 罗帆 李宁 张云扬 杨远帆 雷栗 孙爱军 张南希 徐大彬 aichengzhang ahmen biofans ddsers fumingxu seeker99 zzjtcm zhangl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9 04: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