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有时候科学不管用 精选

已有 8862 次阅读 2016-11-5 10:44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我一直不想谈这样的话题,似乎我非常鼓励一些不讲科学的态度,其实我是比较科学点的人,对任何事情都喜欢用科学方式,甚至在某些场合下会得罪人,尤其是遇到宗教和传统的话题,就容易出现不必要的争执。但是现在我学乖了,遇到这种情况不在过度追求科学精神和原则了,因为大家不是在同样一个维度上。其实有时候,科学和真相的没有那么必要。

最近金星小姐调侃保健品,关于这个话题,老梁方舟子等名人也反复作为讽刺话题讨论。当然保健品市场确实存在欺骗和混乱的问题,讽刺和打击保健品的话题也非常安全,不太得罪人,并显得高大上,其实这种表面高尚的讨论会对一些弱势人群产生危害。

对于保健食品功能,虽然存在许多争议,但是功能是确定的,中国过去的保健品标准也需要功能因子明确,就是说虽然不能非常确定,但有效成分一定要存在。除了保健品本身具有的作用,另外一个就是关于心理暗示作用,其实学术上现在有专门的概念,是安慰剂效应,就是明明没有任何作用,甚至什么都没有用,但只要患者或受试者自己认为存在,或者意识到存在安慰剂,都会发生对目标疾病的治疗作用。就是明确告诉患者,你吃的不是药物而是安慰剂,但患者只要按照规定服药,仍然能产生治疗作用。不用吃药,产生作用,这不是欺骗是什么,但是这种欺骗要不要?一些英国美国著名医疗机构已经在临床进行研究,并计划在临床上推广。以患者为中心,就是要效果,而不是真相。科学研究发现,安慰剂效应存在物质基础,就是我们的大脑和免疫系统会被安慰剂诱导出治病能力,或者说我们自身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可以被安慰剂动员出来,这道理并不复杂,难的是要找到具体的作用机制,这方面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进展,如在大脑内发现启动安慰剂效应的中枢脑区,对某些疾病治疗的化学基础等。

医学发展到今天,看上去已经非常高端,其实有许多基本现象仍然无法理解,面对复杂的生命,医学上有一个法宝,就是安慰,安慰和安慰剂存在许多类似性。在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长眠着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特鲁多医生,但他的墓志铭却久久流传于人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行医人。“To Cure Sometimes, To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中文翻译简洁而富有哲理:“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段名言现在已经被医学界广为接受。我在医学院学习期间,经常就听到一些老师讲自己和同事过去如何使用安慰剂疗法的传奇。有人去拜一下观音,自己的病好了,因为她对观音深信不疑,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鼓励她,至少不能拆穿她,因为这个拜观音的过程就是一种治疗过程。有的人吃某种保健品,自己感觉神奇无比,了解真相的人知道这种保健品可能并没有那么神奇,我们有必要告诉他是被欺骗,然后让他萎靡不振吗?以患者为中心,有时候安慰就是善意的谎言。

肯定有人会质疑,那么氢气和氢水对某些人也有可能是安慰剂效应,这当然是有可能的。从学术角度,我们必需排除安慰剂效应影响,明确是否来自氢气本身的作用,这也是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的主要原因和目的,排除安慰剂效应,凸显药物和治疗方法本身的作用。但是面对具体一个个体,则不能过分较真,无论如何,有效才是关键,而且也很难分清是自氢气本身作用,还是安慰剂效应。医生可以安慰,每个人都可以开展安慰。

总之千万不要到处用科学的大帽子,去无情地揭患者的伤疤,看着流血不止的伤口,告诉患者一些大道理。以科学高尚的幌子,利用科学的无情,让人知道真相有时候简直就是祸害人。科学不能作为道德标准,科学不能违反伦理原则,面对人类疾苦,可以不要科学。爱科学,更要爱人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1012847.html

上一篇:倒时差神器来了:低氧治疗
下一篇:美国科学研究职位越来越不好玩!
收藏 IP: 58.247.243.*| 热度|

33 骆小红 张南希 武夷山 赵凤光 牛文鑫 李颖业 白龙亮 张端鸿 谢蜀生 杨艳明 赵保明 李鹏程 李竞 侯沉 陈南晖 王大岗 吕洪波 王从彦 程帅 杨军 赵琳琳 李亚平 张成岗 zhangling xlsd wangbin6087 biofans clp286 yzqts taoshl nm2 aliala tm66jjbj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14: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