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gxueju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gxuejun

博文

北疆纪行(5):云间部落

已有 3789 次阅读 2013-9-16 16:08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临近喀纳斯,我们家访了两个图瓦人村落:白哈巴和贾登峪。

在《中国国家地理》上,禾木的两幅摄影很让人向往,秋季禾木如同油画,冬季又似水墨国画,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可惜我们没有去禾木(修路),留下一个重返新疆的理由!

图瓦人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是中国北方最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据称是成吉思汗留下部落的后代,和北方的满族、赫哲族、鄂伦春等一些民族一样,信仰萨满教这种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宗教和藏传佛教。图瓦人有2万居住在蒙古国,俄罗斯有图瓦共和国。

白哈巴村,是喀纳斯的后花园,被称为西北第一村,与哈萨克斯坦国一沟相隔。我们去的是蒙古族的支系图瓦人居住区。小镇不大,人字尖顶木楞屋分列在道路两边,路上不时有骑摩托车的当地人经过,每辆摩托车上都三两人,小镇邮局可以寄发一张明信片,邮局对面木楞小屋的院子中,有一蒙古包,显得与众不同,我探头进去,一位奶奶忙着倒奶茶递果子样的面食,语言不通,只好付钱出来。想寻一高处能俯瞰小镇已不可能,就静静地站在路边,忘了时间也忘了自己。

离贾登峪不远,家访了另一图瓦人家,有幸见到了已小有名气的喀纳斯德瓦家迭力克、松布尔、小胖组成的乐队“旱獭组合”,我曾在央视《边疆行》里见过他们表演的“思念故乡”,留下很深印象。

他们介绍了木楞房子的特殊之处,建筑的避寒功能。大家围坐毛毯之上,桌上摆上炒面、酥油、奶酪、葡萄干、油果子、奶酒等,墙上挂着服饰和生活用具,一一讲解之后,开始表演。

他们拿出一种植物茎做成的笛子样乐器,很脆很轻,我们自然猜不出什么来,那是游牧民族的管乐器“楚吾尔”,用中药材植物“独活”的茎制成,截取“三扎四指”的长度,挖三个孔,就制成了。这是很神奇的乐器,吹响她要有天赋,还有一种更神奇的唱法叫“呼麦”,非神人不能学会。

28岁的迭力克介绍了自己的乐队,他们参加了很多大赛,原想参加央视青歌赛,不巧取消了原生态唱法。他们曾在一次比赛中获二万元的奖励,哥几个就用奖金买了机票飞回了故乡,大家会心地笑了。

在来时几个小时的车程中,导游为了排遣寂寞,组织大家唱自己家乡的歌,知道我是东北的,希望我来段二人转,我唱不了,就找了个风格相近的歌曲“大姑娘美大姑娘浪”,之后我为表达对蒙古族的敬意,唱了一句“鸿雁”。

没想到,旱獭组合也唱了“鸿雁”,苍茫寂寥,不知心在何处,怎不想家乡,怎不想爹娘。在我无法自拔时,乐队表演了一个互动节目,让大家随着旋律击和,曲子越来越快,我们越和越高,一曲终了,忘记所有忧伤!

(网上视频:http://www.tudou.com/listplay/1-cV_f7tPaU/mWySr_UTTiU.html

喀纳斯旅游旺季只有几个月,这期间,他们极忙,迭力克说都没有时间在微博上刷自己乐队的粉丝。不间断的演唱,嗓子已近破声,我能感觉到开始演唱时他们的疲惫和不放弃的坚持,然而一旦拉响马头琴,他们就充满了激情,迭力克说,我们唱和有多快,他们就能唱多快!

当我们分别要和他们合影时,他们急着为其他游客演唱,建议一起照一张,没有一点休息时间,虽然越来越多的商业行为使我们失落,而旱獭组合是要用表演的所得去实现他们的音乐梦,传播图瓦人的音乐传统,在他们的组合里,不同时段,有不同的人加入,都是有同样梦想的年轻人来这里追寻“呼麦”之根(http://site.douban.com/168917/),如同沙发客,以辅助演出的方式,借住学习和交流。
   蒙古族人去新疆学呼麦,因为新疆保存这份遗产。如同草原,牧人定居了,内蒙草原和赶场已逐渐消失,但新疆保存着真正的草原,延续着游牧的生活。17世纪为了找到安静和平之地——心中的草原,蒙族土尔扈特人经过一万多里的长途跋涉和征战,东归故乡。

我感动于他们对民族音乐传统的热爱,感动于他们对远方来客兄弟般的真诚,感动于他们为了梦想拼尽全力的付出。

如果有一冬日,我愿被困在大雪封山的“云间”,希望他们会把我也当做部落族人,一起啼血而歌。

 

(网上视频: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MzNjY4NzAw.html?qq-pf-from=qqconnect.share2qzone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8901-725401.html

上一篇:北疆纪行(4):天山瑶池
下一篇:北疆纪行(6):喀纳斯游
收藏 IP: 61.167.60.*| 热度|

2 赵序茅 孙美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9 01: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