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于至善--胡业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胡业生 唤醒人的悟性,开启人的智慧,提升人的思维能力,

博文

蚌埠文明发展路子依我见

已有 2435 次阅读 2013-4-27 12:59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文明, 蚌埠

文明主题的变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中人的需求被唤醒激活之后在人的客观行为变化。文明以文化观念变化为起点,具体渗透在人的行为中,经过阶段性社会调试之后被选择性吸收固化形成制度,文明内容的变化是人的需求变化的反应。所以,文明是人的内在价值尺度的外化。文明宏观上是一种普世的价值,微观上是人的属性具体化。文明是无私利性,其积淀内化的动力机制是有用性。文明不是抽象的概念她的特殊性就在于普世适用。一种文明的形成是个反复的过程,因为社会认可需要一个过程。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始终是文明的倡导者,传承文明过程中,政府作为制度设计者、执行者始终不断探索文明形成的规律和传播的适切途径。在实践中动态思考文明价值动力机制,内在关联机制,试着对文化有一个透彻的完善的把握。可以说作为精英阶层,对文明的重要性、紧迫性、复杂性有着独特的解读视角和亲身的感悟。

  以蚌埠近几十年来政府在地方文化建设过程嬗变为微观基础,可以发现人类文明建设的一般规律。蚌埠开阜百年,从古渡渔村的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到信息文明的转化是蚌埠文明发展的一条主线。

 60年化为例,蚌埠作为徐蚌战场见证了民族解放残酷与艰辛。对安定宁静生活的渴望与对战争的恐惧,文明就是远离忧患,消除生存威胁;蚌埠民众战后余生又经历着文革的灾难,保全性命于乱世成为文明的重心。对党的感恩之心就成了民众的行为。解放后以阶级斗争为崇拜,忆苦思甜,不断改造自己的思想,反修防修,坚持共产主义信仰作革命的接班人成为民众的价值取向。

就是在这种生存环境中,文明处于低级阶段,民众没有个性和权利意识,义务奉献成为主流。计划经济时期,政治依然成为文明的中心要素,因为政治掌握着资源的分配权利。农业文明时代资源有限,围绕资源的一切活动就成了文明的灵魂。

民众把对党的感恩之情转化为一种报国的精神,积极施展才华,来获取社会评价和政治身份。偏执的政治取向强化了“权利”主义,政治依赖本质是对资源狂热追求。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唯一出路。农业文明就是农业资源分配权力被政治挟持,政治的核心地位根源于资源分配,一切文明都是公权的附属。

改革开放,二元制经济结构、计划体制被打破,蚌埠工业因为交通区位垄断了安徽的技术,此时,工业文明与技术联系,受技术决定。蚌埠的文明被技术锁定,成为技术的代言人。经济水平受制于技术。但技术优势的路径依赖很快就变成自我束缚的牢笼。因为变革意识的缺乏,蚌埠在老牌轻工业的地位逆转。但自我感觉良好的观念已根深蒂固,蚌埠没有抓住工业文明的机遇,从安徽优势滑落。“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蚌埠发展模式是计划经济制度下形成的模式,创生能力,变革意识,创新大格先天不足;在变革转型中暂时落伍,有历史周期律的原因,也有文化政策、意志、心理层面影响。激发蚌埠民众自觉意识和创造热情与智慧,重回第一方阵是目标也是手段,关键是心智启蒙,树立崛起的愿景。其次,以务实的精神、创新意识、包容的智慧,舍我其谁的勇气转变作风是关键,再次,蚌埠在信息时化探索协同创新,整合技术资源和投资信心民心是保障。文明建设是系统工程,宏观上,中观上,微观上都有自己的规律,闭门造车不行,蛮干不行。唯一出路是解放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实干。改变文明形成过程中的“伪强大”。以知耻而后勇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自己越超的意志科学规划,自掘潜力,以科学技术创新和科学模式选择为依靠,才能重回第一方阵,再塑昨日辉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486-684518.html

上一篇:学生不上课现象 管还是不管
下一篇:淮河文化研究中心购书
收藏 IP: 122.83.6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14: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