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做事 欣赏 淡泊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xf E-mail:zc2623@qq.com

博文

中国知识分子缘何写不出名著 精选

已有 5335 次阅读 2008-7-6 19:44 |个人分类:关于知识分子|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国知识分子, 名著

        中国知识分子,从建国算起,一共写了多少书,我没有统计过,定然是种类繁多,涉猎四野,数量惊人,其中不乏心血之作,情义真挚,睿智闪烁,有品有味,贡献独到,但,总得说来,名著稀少,与庞大的作者队伍相比,几乎可以说,没有名著,于是,中国不少学者,人红书不红,只知道他有名,却不知道他为什么有名,有何著作。庆幸的是,改革开放后,有一些优秀作品,虽初入湖海,沧桑不足,却大有沙尽显金之相,如:赵汀阳的《论可能生活》。中国知识分子缘何写不出名著,究其原因,窃以为有四,姑妄言之,不足为论。
??一、基础问题研究缺失
??问题意识,虽然已经成了研究者口中最响亮的意识,却没有真正打入研究者的内心,大多数研究者,魂牵梦萦的不是课题、就是话题,课题的局限在于只是政府的需要,话题的局限在于只是时髦的勾引,它们都没有触及事物的基础,而事物的基础部分,是我们一切研究的根源,我们之所以认可《人论》、《人性论》等类似名著,是因为它们直接针对了事物的基础部分。我也喜欢红学,但我觉得,哪怕全国知识分子都成为红学家,人人出书,也赶不上一本《红楼梦》,正如全民炒股一样,哪怕要饭的也炒股,我们也炒不出一个比尔·盖茨,文学的根本只能是原创,股票的根本只能是利润,学术的根本只能是基础。由于基础问题研究的缺失,我们的研究几乎全部以西方文献为基础,我们能不被人家牵着鼻子走吗?我们能不怀疑自己的中医吗?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让翻译家占据了研究的前沿,只能说明我们下盘不稳,或者我们根本没有下盘,我们一厢情愿地将自己的高楼大厦建立在别人的影子上,这样的话,是不可能写出名著的,除非,我们开始注重基础问题研究,并自行研究。
??二、没有独立性
??用独立性差,来描述中国知识分子写书是不准确的,所以,只能用没有独立性。随便拿起手边的书看一下,编译的书不谈,其意义明确,我们只看专著,打开一看,大多是一个读书笔记加感想,我一直很郁闷,我们为什么写书时不能把看过的书放下,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问题,为什么非要把看过的书,以各种形式或借口复述一遍,然后再点缀一些思考,可能有人认为,这样看起来显得有基础,有承接,其实这样看起来,只能映衬出作者是多么的无知和无能,更有可怜者,附录比正文还厚,注释比家里的书还多。我一向认为,注释太多的书是没有价值的,至少说明作者消化不良,就好像一个人,每天吃鸡鸭鱼肉,本来是为了长自己的肉,这下倒好,一出门,狗肉左臂,鸡肉右腿,好不怕人。我非常热爱文学,可惜文学也是这样,好象没有与西方的什么流派挂勾就不会写了,学术方面学习西方还能理解,文学,本是基于自己的生活和土地而发,也要用西方文学批评的手术刀乱割,最后只能是四不象,也不知,李白和曹雪芹当年是如何创作的,学得西方哪位高人?西方的那位高人又是向哪个外星高人学的?
??三、表达幼稚
??文学书籍的表达幼稚,主要是钻偏钻怪,描述人物、故事,脱离现实太过,科幻、武打书籍脱离一些还行,可许多此外的文学书籍,也压根儿就不表现正常的人性、人情,不是变态就是高大全,我们的电影、电视没有国外的好看,整个民族文学素养差是根本原因,因为直到今天,整个文学书籍也没有真实反映中国人的人性、人情,虚假的中国人精神、心理、形象充斥其间。正如古人所说,画鬼容易画人难,所以,只能说从业者的表达幼稚,从而取此下策,描画虚假。学术书籍的表达幼稚,主要体现为看不懂的高深,我经常看一些书,看三、四次都看不懂,甚至怀疑自己的理解力,最后才发现,是作者自己就没搞懂或故作高深,不说人话。真正的好作品是不存在这样的问题的,我们面对的书籍,如果把所有句子都打乱成字,一个初中毕业生应该大都能认得吧,如果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三番五次看不懂,如果不是专业问题,那定然就是书的问题了。赵汀阳说得好,著文要追求看得懂的高明,而不是看不懂的高深。黑格尔的书,翻译过来都能看得懂,我们的书为什么要让自己人看不懂?
??四、身分认同混乱
??中国知识分子写不出名著的最后一个原因是身分认同混乱,搞不清楚自己是做什么的,写专业书好似压根儿就没有想给同专业的人看,更不要说普通老百姓。知识分子只在知识面前与其他人有些区分,在其他方面我们和普通老百姓是一样的,真正的名著应该是让拥有平均文化水平的人都能读懂的书,全世界只有一个人能看懂的书,绝对不会是名著。可惜,有许多人写书,教育学书是写给哲学学者看的,历史学书是写给政治学学者看的,正如冯巩戏言,在相声界他电影演得最好,在电影界他相声说得最棒。知识分子身分认同混乱的另一个表现是,不知为什么写书?写书如同作文,心有动而后文,只不过是大动,是爱、智俱动,可惜,有的人却是为了评职称写书,这样写得书如果都能成为名著,岂不笑话?可事实上,我们每年有多少,因为这样的原因而出的书,在一次又一次亮相。由于身分认同的混乱,著书已经没有了立言的神圣,虔诚不再,何谈质量?也因此,现在最看不起书的人是知识分子,最不疼爱书的人是知识分子,因为他们明白其中的道道,一是看不起,二是不迷信。
??分析到这里,后背发凉,难道又是灰色一片吗?不是的,因为近几年,一些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越来越多,一些慎对著书的人越来越多,一些好的书也越来越多,就让时间甄选吧,让我们呼唤名著,呼唤我们的名著,呼唤属于我们的名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451-31460.html

上一篇:欧洲杯、NBA与中国足球
下一篇:成语的另一面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6: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