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谷花房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zizhang 张欣,或称子张,山东人,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习。

博文

寻访北山楼

已有 3967 次阅读 2009-2-19 09:59 |个人分类:人物:人海茫茫|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寻访北山楼

 

 

 

 

施蛰存先生于二00三年十一月十九日去世的消息,我是在杭州的报纸上看到的,这些报纸在报道中都提到施先生“原籍杭州”。但随后也就再没有更深一层的报道和介绍,似乎把施蛰存的户口迁回原籍也就够了——毕竟,施蛰存的时代已成为“过去”,新老杭州之间的对话究竟还能引发多少年轻人的兴趣,殊难预料。倒是广州的《南方周末》仿佛另有一眼,在同一期报纸上同时把“为别人活着”的巴金和活在自己“趣味”中的施蛰存置入长焦镜头观察,拼贴出一些不同于时调的味道。

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读大学的时候,《中国现代文学史》还是一副标准的左翼派头。施蛰存尽管早年也一度有过“革命的浪漫主义”热情,但后来的激流勇退和对“现代派”的热衷还是使他被排除在正统之外。直到八十年代中期,伴随着一浪高过一浪的“现代派”热,中国新文学中的现代主义传统才逐步得到正视。人民文学出版社“与时俱进”,推出了一套影响甚大的“中国现代文学流派创作选”,其中就有严家炎教授选编的《新感觉派小说选》,共收入小说23篇,穆时英作品最多(10篇),其次就是施蛰存(8篇),另有刘呐鸥两篇,徐霞村、黑婴、叶灵凤各一篇。幸亏那时我已成了现代文学课的教书匠,有条件“现炒现卖”,也就补上了“现代派”或“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这一课。否则,很可能到现在也不认识谁是施蛰存。

讲现当代文学有个好处:只要你愿意,就有可能跟你的研究对象建立直接的联系,甚至还能见面、对话(当然,这得抓紧时间,“五四”时期的第一代新文学星辰至今已陨落殆尽)。这是古代文学教师不敢奢望的。

但是直到两千年的春天,我才有机会登上了先生居住的北山楼,在最近的距离内端详这位常常被称作“现代派大师”的文学老人。这一年他九十五岁,而与他同龄的好友戴望舒早在五十年前就因病谢世。

尽管事先我曾向陈子善先生问清了先生的住址,但是在愚园路的寻访还是颇费周折。因为即使站在先生楼下的店铺或庭院里,也无从确认施蛰存先生的门牌。周围的人似乎都没听说过施蛰存这个名氏。辗转复辗转,终于推开一扇半掩的小门,通过一道幽暗的楼梯,迎着南窗透进来的白昼的逆光,我看到了坐在窗边一张堆满书刊的老式书桌前的施蛰存先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281-215929.html

上一篇:《新泰文史》创刊号
下一篇:施蛰存说
收藏 IP: .*| 热度|

1 武夷山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09: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