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我们学院一个大二的男生从七层高的教学楼顶一跃而下,选择的地点非常特殊,周边没有任何遮挡物,地面是硬硬的水泥,看得出,学生走得很坚决,没有给自己留下任何生还的余地。公安局经过调查取证,最终做出鉴定,排除了他杀的可能性。
该生学习成绩尚可,在班上排名前十,性格偏内向,但与同学尚能交流,校心理咨询处的记录显示该生心理正常。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位各方面表现并不算差的学生选择了轻生?有猜测,该生因为世界杯赌球输了比较多的钱,后经有关部门将其电脑解密,发现早在世界杯之前,该生就有了自杀的倾向。他的QQ头像是一个自杀者的场面,QQ签名写道:“虽然很多人告诉过我,但我依然看不到未来的人生”,还写道:“有谁愿意跟我一起去自杀?”可惜QQ使用的不是真名,别人无法知道其真实身份。由此可见世界杯不是学生跳楼的根本原因,最多是诱因。
过去我们一直对大一、大四的学生比较关注,特别是那些性格比较内向或有明显心理障碍的人会有专门的人密切注意。恰恰没有想到的是一个表现正常的大二学生会走上这条不归路,看来心理问题不仅仅发生在低年级与高年级,各个年级都可能发生。出现了这样的悲惨事件,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家长都很痛心,家长到学校讨说法情有可原。但事情过去后,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们似乎应该反思一个问题:“为什么自杀事件频频发生?”
大多数的自杀事件发生在大学阶段,是大学的问题吗?大学不是为了推卸责任,但在这个问题上,大学的确有点无辜。孩子一旦入学,离开了父母,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第一次开始独立面对一切。他们能适应这样的生活吗?家长、中小学照顾学生的生活与教育孩子如何应考,给了学生独立生活与学习的能力了吗?自杀、他杀在任何社会都无可避免,但为什么今天的大学自杀事件比较多?我不知道有没有没发生过自杀现象的高校,估计这样的高校不多,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出事了,家长找到学校理论可以理解,可家长们有没有反思过,你孩子的心灵为什么如此的脆弱?温室里长出的苗子是没有能力经历风雨的,你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有没有教给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有没有培养孩子一个开朗乐观的性格?可以说,几乎所有轻生的学生都是性格偏内向、经不住挫折的孩子,这是谁的责任?社会的?学校的?还是家庭的?
独生子+应试教育让我们的孩子变成了奇怪的一代,一方面享受着小皇帝、小公主一般的家庭生活,另一方面在一轮又一轮的考试中沉浮、痛苦、挣扎。当然,也有家教很严的,孩子不可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走一步路,还有放任自流的,父母工作繁忙,把孩子的一切教育问题交给了中小学,以为中小学可以搞定孩子的一切。孩子在求学阶段,教育绝对不仅仅是学校的问题,家庭、学校、社会各自承担着不同的教育角色,三者缺一不可,缺少了任何一方,孩子的教育注定是残缺不全的。可笑的是,家庭的教育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错位,父母充当了一部分教师的角色,不仅要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还要承担起孩子的学习辅导,自己辅导不了也必须找家教,否则你的孩子必将被无情的考试淘汰,成为边缘化学生。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但其真正的教育功能在功利化的选拔式考试中早就丧失殆尽,唯一的任务是培养考试机器。最为可怕的是,家庭、学校、社会都放弃了一个最为重要的教育环节:如何教育学生面对人生、面对生活、面对挫折。
教育不是为了培养考试机器,很多教师也明白这个道理,但他们无可奈何,在一个分数决定一切的年代,教育早就失去了他应有的意义与价值。看看每年高考结束后各个学校的宣传吧,大家关注的是什么一目了然。
中国教育的未来在哪里?谁能说得清?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3: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