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海龟职称评审的艰辛,我这里要唱点反调。坦率地说,海龟在职称评审中是占优势的,如果说海龟评职称艰辛,那么土鳖评职称就更艰辛了。
海龟在职称评审问题上至少有几个方面的优势:
1、由于海龟在海外工作时处于相对比较优越的学术环境,导师学术水平也比土鳖导师高,加之其它人为因素,海归们在国外期间发表的论文大多有较高水平,这个现象在今年广东省的职称评审中尤为突出。今年广东省参与职称评审的海龟比较多,大多来自深圳、汕头等引进力度比较大的学校与地区。尽管很多海归由于时间原因尚没有主持过项目,但从展示的学术论文可以看出,无论是杂志的档次还是文章的水平普遍比土鳖高出一大截。从答辩的表现也可以看到,这些人综合素质也相对比较高,个别海龟短短几分钟的表现就有点让人“爱不释手”了,远没有某些海龟那种不可一世的气焰,这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对海龟的认识。
2、有人认为海龟没有融入国内的学术圈子,在项目申报上很吃亏。这个观点恐怕有失偏颇,从申报情况看,除了那些由于归国时间比较短,尚没有来得及申报基金的海龟,但凡有点水准的海龟都拿到了国家基金。学术界的现状大家心知肚明,特别在一些专项、重点、重大项目上存在的问题有目共睹,身在学术界的任何人大概都可以列举出不少身边或周边的事例,而且大海归们恰恰是其中的收益者。不过在一般项目上尚存在一块相对公平的舞台,也许这正是中国学术的希望。
3、很多单位与地区为了吸引人才,给了海龟很多优惠政策。例如广东省的职称评审有一个绿色通道,海龟可以不受任何时间限制(包括获得学位的时间),也不受年龄、资历限制,更不受项目限制,只看在国外时的学术贡献。这个条件比国内的土博士要优厚得多,洋博士只要有公开发表的论文,不论是否博士期间所做,也不论作者单位,只看杂志档次与文章水平。土博士就惨了,博士期间的工作不能作为申报材料,第一作者单位不是自己现在工作单位的论文也不能算数。这一政策合理与否值得商榷,由于博士期间的工作已经作为获得博士学位的条件使用过了,虽然与洋博士相比有点厚此薄彼的嫌疑,但去掉这部分工作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把在别的单位发表的论文也排除在外就不尽合理了,例如,一个人在另一个单位工作期间发表了论文,后被现在单位作为人才引进,他在原单位所做的工作该不该算?职称评审是评价一个人的学术水平,不是评价一个人对现单位的贡献,这么做的直接后果将是对用人单位引进人才带来一定影响。
海龟分两种:大海龟与小海龟,大海龟不需要为职称之类的小事伤脑筋,这个问题早在海外就解决了,也正是职称成了他们回国争取各种资源的资本。他们关心的是如何从政府、单位等各个部门弄到更多的经费、更好的待遇。职称是那些在海外还没有混出多大名堂的小海龟们迫切想解决的问题。如果你真是块金子,在国内一定会比在海外上升得更快,除非你不够谦虚,或者按照某些人的说法,你太有“个性”,比较“特”。从这个意义上说,你一旦回来,最好还是别动辄埋怨环境,相对于土鳖的生存环境而言,海龟从起点上就占了先天优势。你看各个单位的人才招聘条件中,哪一家不把海龟放在特殊的位置?到好像土鳖们是后妈生的,作为海龟,你有啥可以埋怨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10: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