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zhanch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uzhanchi

博文

中科院综考会草地资源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精选

已有 6439 次阅读 2020-2-22 11:19 |个人分类: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科院, 综考会, 草地, 资源, 综合

 

中科院综考会草地资源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草地资源的研究对象是“以生长各类饲用植物为主,可为植食性动物提供食物的土地类型”。在五、六十年代,一般称其为“草场”;七十年代之后,多数学者称其为“草地”,有些学者称其为“草原”。本人认为,称其为“牧地”更为科学。故此,本文将牧地、草地和草场视为同义词,文中按原态表述。

我国天然草地资源极其丰富,依据全国首次统一草地资源调查数据,包括草原、荒漠、灌丛、草丛、草甸、沼泽在内的草地,达3.9亿多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1.4%,居我国各土地类型面积之首。因此,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此类资源,对其进行科学评价尤显重要;而欲对其评价,必须首先建立评价体系,目的是揭示草地资源的生产能力、质量水平和环境状况,以便为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草地资源综合评价体系,始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成立的中科院新疆综考队。其后,在几十年的综合考察中,研究步步深入,范围、对象和内容逐步拓宽。与之相适应,其综合评价体系亦经历了一个建立与发展的过程。

中科院新疆综考队隶属于1956年成立的中科院综考会。综考会自成立之日起,草地资源便是其重要考察研究内容之一。

    1956年,依据国务院制定的《1956~1967年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组建了中科院新疆综合考察队,先后任命李连捷和周立三为队长。查清包括草场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及分布是重要任务之一。廖国藩、冷巧珍和吴述政等,参加了由中国专家和苏联专家组成的植物草场组。通过4年的野外考察,撰写了《新疆天然草场资源及其开发利用》(1960年)一文,这是评价我国天然草地资源数质量的首篇文章。后来又发表了《天然草场的特点及其基本类型》(1964年)、《天然草场资源的合理利用》(1978)等。其评价方法为,以草场类型的产量、载畜量和质量为主要指标,结合草场的有效利用系数、供水、地形和地势、改良难易程度等因素,将季节牧场分为优、良、中、低、劣五等。据此,对新疆的各草场类型、各地区和县市、各类季节牧场(夏场、冬场、春秋场、全年牧场)进行评价。这是首次对我国草场资源数质量的评价,可称其为:产草量-营养含量评价, 但尚未形成体系。

1961年,在新疆考察即将结束之时,成立了以候德封为队长的中科院内蒙、宁夏综合考察队。草场组的成员有:廖国藩、章祖同、田效文、朱宗元、宝音乌力吉、姚彦臣等。经过三年时间,完成了野外调查。通过总结,撰写了《昭哲两盟天然草场资源的特征与评价》(1963年)等论文,出版了《内蒙古自治区及其东西毗邻地区天然草场》(1980年)一书,建立了以产草量-饲用价值为主的数质量等级综合评价体系,即依据牧草的饲用价值(适口性和营养含量)、地形和水源条件,将草场分为优、良、中、低、劣五等。依据单位面积鲜草产量,将草场分为1、2、3、4、5、6级。等和级交叉组合,共30个不同等级。依据此标准,对全区各专区(盟)、县(旗)市的草场资源进行了等级与载畜量评价。

1963年,国家制定了《十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要求综合考察工作由边疆向内地转移,成立了以冯仲云为队长的中科院西南地区综合考察队,下设四川、贵州、川滇接壤等数个分队。

1964~1965年,杜占池先后参加贵州分队和川滇接壤分队,对黔东、滇北、川西南地区的草场资源进行了考察。通过总结,写出了《川滇接壤地区天然草场资源综合评价及其合理利用》(1966年)等文,这是评价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草场资源数质量的首篇文章。本文借鉴内蒙古以产草量-饲用价值为主的数质量等级综合评价体系,结合亚热带山地的具体条件,对川滇接壤地区各县(市)各天然草场类型进行了等级与载畜量评价。具体内容是,“质”的评定指标为饲用植物的饲料价值(粗蛋白质、适口性)、地面坡度和森林密度,据此分为五等;“级”的评价指标为全年可食产量,据此分为5级。

正当研究工作继续深入之时,“文革”开始,草场资源考察随之中断,时间长达12年之久。

1979年,国家科委和国家农委根据《1978~1985年全国科学发展规划纲要》和《全国基础科学发展规划》要求,下达了全国草地资源调查任务。

1980~1990年,在中科院综考会“南草办”(主任:廖国藩)和中国农科院草原所“北草办”(主任:刘起)主持下,首先编写调查规程,接着对全国草调人员进行培训,而后各省区全面开展草地资源调查,历时10载完成了全国2000多个县的调查及成果验收。其后5年,对南、北方草地资源调查汇总,出版了由廖国藩和贾幼陵主编的《中国草地资源》(1996年)一书。此前,湖南、河南、贵州、云南、四川、陕西、宁夏、河北、内蒙古、新疆、西藏等省区,依据本省区的草地调查资料,先后编纂、出版了各省区的草地资源专著。其中贵州和西藏由综考会主持调查,先后出版了苏大学主编的《贵州草地》(1987)和《西藏自治区草地资源》(1994)。

通过这次调查研究,完善了以产草量-饲用价值为主的数质量等级综合评价体系。其项目包括:(1)各省区市的等级评价。“等”以草群的营养价值、适口性与采食率为指标,分为优、良、中、低、劣Ⅴ等,“级”以鲜草产量为指标,分为8级。(2)各类草地的产草量评价和营养评价。其中营养评价包括营养成分含量、各类有机物质的消化率、营养价值(总能、消化能、代谢能)和营养类型。(3)以鲜草产量计算的各类型及各省区市的载畜量评价。

   1997~2000年,杜占池参加了中科院重点项目“中国非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负责“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及其永续利用”的研究。本项研究,利用全国首次统一草地资源调查数据,按照重新划分的类型和区域,对其天然草地资源数据进行了重新归纳统计,并搜集了大量各类人工草地产草量及营养物质含量数据,对其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撰写了《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及其永续利用》专论,并发表了《我国天然牧地和人工牧地的生产能力及其开发》、《我国不同自然区域天然牧地和人工牧地营养价值比较研究》、《我国不同类型人工牧地生产力的比较研究》、《我国各类人工牧地的营养价值评价》等论文。取得了如下进展:(1)用术语“牧地”代替“草地”,更为名符其实,更为科学合理,并可避免与植物地理学中的“草地”概念发生混淆;(2)对第一性和第二性生产力同时进行了评价;(3)对我国不同自然区域的天然牧地和人工牧地同时进行了评价;(4)采用了以代谢能和可消化蛋白为主的能量-营养数质量综合评价体系,评价指标有:第一性生产能力,包括:群落地上部生物生产能力(干物质和热能)和营养生产力(以代谢能和蛋白质为主);第二性生产能力,包括:适宜载畜能力(用代谢能计算)和畜产品生产能力(产肉能力及其热能)。但由于课题要求的囿限,没有进行等级划分。

综上所述,中科院综考会评价草地资源,采用的是数质量等级综合评价体系,方法为常规评价法。评价指标有产草量、热能、代谢能、饲用价值、载畜量、生境等,评价范围从区域扩展到了全国,经历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

    需要提及的是,除上述之外,还有许多单位和学者用其他方法及指标对草地资源进行过评价。从评价方法看,有:数学模型法(王昱生等,1985;赵新全等,1987;张金屯,1989;徐泽荣等,1991;林元哲等,1998)、遥感技术法(查勇,2004)、遥感技术与数学模型结合法(周咏梅,1997)、层次分析法(孟林,1998;鲁为华等,2004)。从评价指标看,有:经济(陈学钦等,1985;陈谷等,1989;刘艾等,2004;)、生态安全(徐瑶,2013;刘依川,2019),生产适宜性(孟林,2000)、健康(韩国栋等,2004;梁燕等,2004;高安社,2005;娜日苏,2010;杨文才,2010;贾志锋等,2012;刘焘,2014)、可持续利用(赵英伟等,2002、2004;贾慧等,2010;孙维等,2013;王祥兵等,2015;李文彦,2017)、生态服务功能(石益丹,2007;阿依古丽,2009;张小军,2011),生态风险(徐丹丹,2011) 等。从评价对象看,几乎全为天然草地。从评价范围看,大都囿于县、专区、省和区域评价。

首次全国草地资源统一调查至今已近30年,我国草地资源,特别是天然草地资源的质与量均发生了显著变化。企盼第二次全国草地资源统一调查早日到来,期望草地资源评价体系进一步发展,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阿依古丽.吉林西部草地动态变化分析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陈学钦,王德钟.东方县热带草地资源及经济评价.中国草原与牧草 ,1985.

[3]陈谷,王心东.黑龙江垦区草地源及经济评价.草业科学,1989(1).

[4]高安社.羊草草原放牧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内蒙古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5]韩国栋,赵萌莉,高安社,红梅,Walter D.Willms.草地资源健康评价.    

   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2004.

[6]贾慧,周国富,李守乾.贵州省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及保护对策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0.

[7]贾志锋,王伟,石红霄.称多县高寒草甸草地资源健康评价研究.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2.

[8]李文彦.阿勒泰地区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17.

[9]林元哲,李维炯,倪永珍.内蒙古化德县草场资源多目标综合评价研究.中国草地,1998(6).

[10]刘艾刘德福.草地资源的经济评价及资产化管理.中国草地,2004.

[11]刘焘.川西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以红原安曲社区草地.四川农业大学,2014.

[12]刘依川,陈志彤,陈松林,应朝阳.福建省草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

[13]梁燕,韩国栋,赵萌莉、潘林瑞.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内容与实施方法. 生态工程,2004(6).

[14]鲁为华,于磊.层次分析法在天然草地资源评价中的应用.草原与草,2004.

[15]孟林.层次分析法在草地资源评价中应用的研究.草业科学,1998.

[16]孟 林.草地资源生产适宜性评价技术体系.草业学报,2000(4).

[17]娜日苏.基于遥感技术的丘陵草甸草原健康评价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0.

[18]石益丹.呼伦贝尔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

[19]孙维,李建强,罗鑫.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广东农业科学,2013.  

[20]王祥兵,陈永祥.草场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2015.

[21]王昱生,潘介正.草场资源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1985.

[22]徐丹丹.甘南天然草地生态风险评价和预测.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3]徐瑶.藏北草地退化遥感监测与生态安全评价.成都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24]徐泽荣,李玉德.亚热带草地资源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绵阳农专学报,1991(3).

[25]杨文才.青藏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以称多县为例.甘肃农业大学,2010.

[26]查勇,倪绍祥,沈宁泽.草地资源退化的定量遥感评价方法研究.

    中国土地资源态势与持续利用研究,2004.  

[27]张小军.基于RS和GIS的苏尼特右旗草地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28]张金屯.山西高原草地资源的类型.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1).

[29]赵新全,皮南林.青海草场资源的综合评价.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学报,1987.

[30]赵英伟,刘黎明.西藏高寒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评价与管理对策.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  

[31]赵英伟刘黎明白晓飞.西部大开发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与发展对策.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

[32]周咏梅.青海草地资源评价模型,中国农业气象,1997(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664-1219778.html

上一篇:观赏植物(4)菊花
下一篇:综考队员之歌
收藏 IP: 123.116.14.*| 热度|

6 张庆费 梁红斌 黄永义 王安良 朱晓刚 李学宽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13: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