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庆长假,我和哥哥等一行5人驱车回到了当年我们随父母下放的地方——宿迁,去寻找飘摇烟朦的青少年的回忆。这是我近40年后第一次回去。当年从南京下放到宿迁时浑浑噩噩做了一整天卡车的路程现在在飞速的高速公路只用不到三小时.
随着车子越来越接近宿迁,我的心越来越紧张,近乎乡近情更怯的感觉——当年的小伙伴还是那么调皮?当年的学校还是那么简陋?当年的生产队还是那么贫瘠?当年的县城还是那么杂乱?
宿迁街景
到了高速公路口,我那从小学一直到中学的同学,现在教育局工作的老于已经等候在高速路的出口处。虽然40年的风霜在我们的脸上都留下了深刻的痕迹,我们还是一眼就认出了双方。随着老于进入了宿迁城区,一个崭新的城市展现在我眼前——宿迁已然 由一个小县城华丽转身窑变成一所新兴的地级城市。宽敞的马路,高挺得楼房,整洁的街景,清新的环境,我拼命地试图从路旁树荫,人影房间寻找当年的记忆碎片,然而彻底失败了。只是当老于领我们到了他家,那亲切地宿迁问候语才让我确信我已到了宿迁!
骆马湖
我们先去了骆马湖,金秋的湖畔美不胜收。说来奇怪,在宿迁十几年,早听说过骆马湖,去从来没有来过,也许是因为当时的交通不便,也许是当时太关注于温饱,没有游山玩水的闲情逸致。在今天到处拥堵的十一长假,这里的悠闲让我们心旷神怡。老于说骆马湖谐音不好,官员不敢来,曾将其改名为上马湖,后因反对声音太大而改回。很明显,宿迁在这里打造休闲旅游度假的风景区,应该是很有前景的。其实在我看来,骆马的谐音并不坏,让游客落马赏湖不比走马观花好?
双庄镇
双庄中学做乡村教师时与学生合影
回来的路去寻找我乡教的双庄中学,到了双庄却没有见到中学。据说那中学已并掉,原来的遗址所有痕迹都被时间抹平,那些我牵挂多年的学生们又在那里呢?回到老于家我们吃了一顿美美的中饭,就去了一家酒店,那里我的一个同学正在嫁闺女,于是很巧地,见到了很多叫起、叫错或叫不出名字的同学。接着就长驱直往仰化我们下放的生产队。
原向阳中学
一路地感慨,一路地唏嘘,记忆的残片一点点地被捡回。走到当年我上初中的戴帽子向阳中学,现在已经成了养鸡场。那里的鸡倒是散养鸡,在当时的校园里有范围地悠闲地散步,颇有几分我们当初的影子。而我当时上的保祥小学也只剩下了遗址。穿过遗址,车子可以一直开到生产队。
保祥村口
走进村庄,村头一群孩子,陌生地看着我们。我笑着问:知道我们吗?孩子们摇摇头,不过补了句,问问俺爹(当地人称父亲是“大”,称祖父是“爹”)。当孩子爹走出来时,我认出来了,正是我的小学同学!村子的格局没变,但房子已从当时的土坯房变成了砖瓦房。我们下放时的老宅还在,房子也变了。只是房前屋后的藤树瓜菜还在笑秋风。当年的民办老师,当年的民兵连长,当年的铁姑娘队长...老人们拉着我们的手唠着家常,絮絮叨叨地说着往事,说着我们的父母,说着少不更事的我们。模模糊糊退色的记忆被轻轻地佛去尘埃,碎片慢慢地串了起来,那遥远而又青涩的日子渐渐清晰了许多。一份温暖的感动从心里漫到了眼里。
老宅
我们一家家走着,感叹时间的魔力。如果不是宿迁城里一大帮同学等着我们去赴晚宴,我们真舍不得这么快就离开。
仰化中学
仰化中学做学生时与同学合影
仰化中学还在,只是在大兴土木,残壁新楼交错,格局大改,很难找到当初的影子。仰化集还是那条街,房子有所改进,似乎依稀还可以看见我们当年穿着花布衣褂和条条裤的身影跟在爸妈身后在大街上赶集的样子。而现在房地产的广告已做到了这个小镇上。
仰化镇
晚上的宴会热闹非凡,不同届的我们的同学济济一堂,很多人已在宿迁的各行各业成就斐然。他们的那份惬意、悠然和满足让我有点小小的嫉妒。也许幸福的生活本该如此。同学们多次提到我已故的父亲,正是那批下放干部给农村中学带去了优质的师资,使很多孩子得以深造,甚至影响到他们的后代。我想,当初不得志的父母,应该为此而欣慰。自然我们还奉母命特拜访了下放当时的大队书记。宿迁的几天,饭局被安排地满满,很多人还没排上队,那份热情一直让我诚惶诚恐。
原县商机厂
高考后离开宿迁时与商机厂工友合影
第二天,我们又狂逛宿迁的大街小巷,高楼大厦四起,曾经打工的工厂已成了小区。规模造型已不输上海,价格却只有上海的十分之一。令我们意外收获的是,唯一的一处尚存旧居是当年父母从农村落实政策分到县玻璃厂工作时住的小房还在。
玻璃厂宿舍
过去还一直不知道,宿迁还是楚霸王项羽的故里。现在宿迁自然不会放过这个人文因素,新的古色古香的纪念馆正在打造。尽管没有太多古迹,却有相当韵味。
临走时,宿迁的朋友又让我们带上了满车的土特产。车子载着盛情满满开出了宿迁。再见了,宿迁!对宿迁,我有着复杂的感情。当年曾那么渴望离开她奔向外面的世界,走的时候是多么的决绝,似乎不会再回头。然而多年在外漂泊的我却从来没有忘记那个地方,宿迁给在懵懂迷惘中长大的我们打上了别样的青春烙印。我们在那里吃苦,却练就了意志,我们在那里磨难,却懂得了生活。那块土地用她并不丰满的乳房哺育了我们,她的乡情已深深地融进了我们的血液。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7: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