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打油 偶一为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zq

博文

音容宛在:中国人生命的代际交替

已有 4394 次阅读 2009-4-17 09:08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我常行走在闽中闽北的小城镇或乡间,随意举目抬眼,总能在一些民居的厅堂上看到一对或一位老人的画像(照片),揆之当地民俗,应该是这户人家为已故的老人而悬挂,为得是怀念与感恩。不过我有时也想,如此深情的怀念,或干脆说这样的举措,应该只能是在两代人之间完成,也即直接的养育与被养育者才会这样做。在刚刚过去的清明时节里,读了,也看了不少关于怀念先人的言与行,深感最深情的怀念,都来自对自己父母或配偶等的回忆,即所谓一个人社会关系中的“直系亲属”。我以为,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对一个人音容笑貌的记忆;最真挚的感情,一定有着最鲜活的内容。

音容宛在,这是中国人在送别先人时常用的一句挽词,也是最叫未亡人与后代难以承受难以相信从此阴阳永隔的一个事实。生命真正意义上的交替与升华,就是在这刻骨铭心的记忆中得以完成。

自己的孩子自己疼,孩子是自己的好,可怜天下父母心,恨铁不成钢,棍棒底下出孝子,我的小祖宗,白发人送黑发人,养儿不教如养×,养女不教如养×,儿是娘身上掉下的一块肉,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儿不嫌母丑……。只要语涉两代之间,中国人的话语总是那么地直截了当,那么地率真情切与无所顾忌,正可谓“情到深处勿虚言”,天理人心,不必掩饰,亦无从掩饰。而一旦涉及的是已故的三代以上,中国人的话语就变得越来越委婉与虔敬。

从客观角度上看,父母是在用自己的后半生,为儿女(提前)展示了真真切切生命的全部历程,这是一种无言的,但最有力量的生命教育,不论父母是否实现了其自身本应享有的生命价值,当他们的生命周期结束,就大大强化了这样一个提醒:父母给了自己生命,这是人世间最可宝贵的,但命运仍掌握自己的手中。而自己的命运,又将对下一代产生重大影响。这或许就是许多草根民众要将自己已故父母的像片高高挂起,让老人继续注视着这个家庭,也让下一代记住已故祖辈音容的根本原因。当下一代又建起了新居,应该是不会再挂出祖辈的遗像,否则,我应该会在有的厅堂上看到排列出不止一对的遗像,事实上我从未见到过,那样的情形,只能出现在某一姓氏祠堂的牌位上。

中国人的生命教育,通常在两代人之间完成,靠得就是曾经的音容笑貌,这是真实的,不可文饰与想像的,再往上则大为不同。我以为,一般而言,只有两代人之间的祭拜是直指内心,再往上,更多的是指向特定的人际(社会)关系,因而也就具有了某种象征与仪式的成分,或者说,更像是一个符号。一代又一代显赫人物代表大众去拜祭炎帝黄帝陵园,其心境,应该与普通百姓清明时节去祭拜自己的×世祖祖坟时差别不大,无非是前者更为拘谨后者更为轻松,前者更为堂皇后者更为简朴罢了。

我的土八路的父亲已故去整整十年了,再过四年,就是父亲的百岁冥诞,那一天我想我会将女儿也带到父亲的坟前,但她那时还能记得起祖父的音容笑貌吗?想一想,真是唏嘘不已。但再一细想,这也是人之常情亦人间世相,一切顺其自然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8-226579.html

上一篇:徐师大之觞,觞在人文
下一篇:为什么不是“畜流感”?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1: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