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谛听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hongcai 持允公论,道衡维新。

博文

小议创新团队 精选

已有 6862 次阅读 2009-4-19 22:33 |个人分类:社会观察|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科学研究, 创新团队, 攻关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创新团队这个词已经是屡见不鲜了。
但是创新团队究竟是何意味,这在不同大学中的注释却是不同的。如果细心,你就会发现,许多所谓的创新团队只是名义上的,主要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的一种标签设置。估计只有少部分是具有实质意义的创新团队。
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团队是指确实有一个团队,这个团队围绕前沿科学问题组成了一个较为紧密的学术组织,这个组织有一个核心人物,该核心人物能够起到对整个团队的领导指挥作用,可以说是该团队的首脑,或者说是该团队的灵魂。该核心发挥作用的基础就在于他具有学术前瞻力,具有人格魅力,又具有组织领导才能,所以能够成为整个团队的灵魂。
可以说一个真正的创新团队是因为该灵魂人物的存在而得以维系,如果没有该灵魂人物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团队。
一般而言,该核心人物不仅具有学术权威的地位,而且往往拥有一定的正式权力,但其发挥作用的基础主要是其学术权威作用,而不是其所拥有的正式权力。而拥有一定正式权力可以使其行动如虎添翼或锦上添花。
因为在中国的官本位社会,纯粹的学术权威是很难办成任何事情的,换言之,没有正式权力的支持,恐怕就会寸步难行。因为学术活动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它必然要与各方面打交道,在社会交往中比较讲求等级和对等交往的情况下,纯粹的学术地位几乎是不起什么作用的。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学术成就已经不错的人还要搞一个什么“长”干干的真实原因。说实在的,学术已经被官僚思维方式所困。
如果不是这样,该创新团队就必须有强硬的后台支持,换言之,就是被领导赏识,有领导的强有力支持,使其在行动过程中能够一路绿灯,如此才可能使学术权威有真正的用武之地。这也是许多学者为什么要投靠明主的原因,否则纵然有一腔热血仍然是报国无门。因为你要有所作为必须通过各种关口,这些关口很多时候都是要与各种衙门联系在一起。这些都不是能够比较容易通过的,如果你还没有标名挂号的话恐怕你做什么事情也不成。当然你也不可能组织什么团队,更遑论什么团队的核心了。
一个真正团队是围绕核心人物组织起来的,当然围绕该核心人物的各个成员也自然是各路的能征惯战的悍将,即他们都有自己的专业能为,愿意跟随这个核心人物效力。这些人之所以能够聚集在一起,是因为他们有比较共同的认识或共同的抱负,在这个共同认识的基础上,他们各有专长,可能他们的专业背景非常不同,可能他们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但在总体志向是一致的,所以能够形成一个互补的组织结构,能够针对一个中心问题展开广泛的合作。
团队能够运行,不仅是因为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有一个共同的核心人物,更因为该核心人物具有高超的组织才能和社会活动能力,即他能够从社会获得充足的资源,能够为解决科学疑难问题提供经费上的支持。所以作为团队核心的人物决不是一个挂名者,而是一个实际的组织者,即他不仅能够统一大家的思想,而且能够进行有效的分工和协作,同时还能够与社会建立比较顺畅的关系网络,从而为团队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提供动力支持。
而且一个真正的创新团队往往都具有一定的跨学科性,因为不同学科交叉常常是新思想的触发点,当然这些学科常常具有一定的相近性,专业上具有一定关联性,这样才能相互磋商,相互启发,从而起到拓宽学术思路和促进思路走向完整的效果。而完全没有共同话语的学科专业就很难起到相互促进相互激发的作用。
可以看出,一个真正的创新团队也是一个开放性的学科组织,是一个无形学院,是超越于具体学科组织的学术组织。
目前许多大学的创新团队成立往往缺乏这些基础条件,所谓的多学科结合经常是拼凑的,团队核心人物是行政任命的或行政兼任的,真正成员也是虚设的,团队没有真正研究问题,大家思想上没有一致之处,因此也无法形成相互磋商和学术探讨的气氛,即使有一定的投入,也是单干的,所以无法进行大的学术创作,这样的学术创新团队只是有其名而无其实,是一种应付公事的东西而已。
难以形成真正创新团队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形成过程是官方意志的结果,不是学术自由结合的结果,在没有真正学术探讨的基础上是难以形成真正合作机制的。没有学术之间的互动,也不可能形成一个核心人物,也不可能把不同学术背景的人结合在一起,大家在各自为政的情况下,学术创新或完成大的科学攻关项目都是口头上的。
当然,与形成创新团队直接相关的是考核机制。传统的考核机制已经严重束缚了真正创新团队的形成,因为传统的考核制度是基于个体劳动基础上,它不鼓励形成集体科研成果,当人们过分关心个体的利益时,真正的团队的成果就没有人关注了。
现在的好多所谓的创新团队都是在某个导师领导下的师徒合作方式,这样虽然避免了一定的人事纠葛,但其真正创新能力是受限制的,因为这种组织是封闭性的。
所以要形成真正的创新团队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190-227030.html

上一篇:研究生扩招之后
下一篇:教授是神?还是奴隶?
收藏 IP: .*| 热度|

9 赵星 刘进平 赵凤光 曹聪 梁建华 杨秀海 程万强 刘晓东 宋健民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9: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