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经纬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hong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长江学者

博文

纺纱的学问

已有 7857 次阅读 2011-1-20 04:5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碳纳米管, 纺纱

    纺纱是纺织制造过程的最基本技术,通过所设计的纤维集结方式(如:牵伸、加捻、卷绕等)、借助纤维间摩擦,使纤维集聚形成结构稳定的纤维束,这个过程就是纺纱。纺纱所用纤维可以是短纤维、也可以是长丝,种类可以涵盖各种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
    纺纱是一个古老的技术,无论是中国还是国外都有较多的历史记载。在松江的黄道婆的故事,包括了黄道婆改进纺纱和织造等诸多情节;在国外的珍妮纺纱机则代表了现代机械化纺纱的开端。
   给出几张图片,看看纺纱的优美:
   
                                            
                                           纺纱女(左手就是纱锭)
                                           
                                                  手工纺制毛纱                                         
                                         
                                                       纺制棉纱

    一般按照纺纱过程中加捻的方向划分,又有S捻和Z捻之分,如下图:
                                               
                                                        纱线捻向
    1907年Kate Heinz Watson的《Textiles and Clothing》一书中(Kate Heinz Watson, (1907). Textiles and Clothing, Chicago)中详细描述了纺纱的历史,上述图片就摘自该书。该书可以在线阅读,链接是:http://www.gutenberg.org/ebooks/21534
    由于有每周定期阅读Science和Nature的习惯,发现在今年的第一期Science上,以Research Article这种Science上的最高论文规格发表一篇与纺纱织造直接相关的论文,当然纺制的对象是碳纳米管了[Márcio D. Lima, et al. Biscrolling Nanotube Sheets and Functional Guests into Yarns. Science 2011, 331(6013): 51-55]。该文链接是: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31/6013/51.abstract。
   论文这种来自美国University of Texas at Dallas的大牛Ray H. Baughman。Ray H. Baughman的研究是没的说,在碳纳米管材料方面虽然没有他的前辈Richard E. SMALLEY那样石破天惊,也没有Sumio Iijima (饭岛澄男)那样senior[其实饭岛的碳纳米管首先发现者的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因为目前的文献表明前苏联的Radushkevich LV和Lukyanovich VM于1952年就发现了CNTs结构,详见CARBON 44 (2006) 1621,2010年的一位七零后获炸药奖使饭岛绝不可能得到日本预期的诺奖,饭岛真是倒霉到家了,不多扯了.], 但还是有一系列非常优美的工作,比如关于碳纳米管纸的泊松比改变研究[Lee J. Hall, et al. Sign Change of Poisson's Ratio for Carbon Nanotube Sheets. Science, 2008, 320: 504-507]就曾经在网上引起轰动。
   老是有人讲传统的纺织技术不可能形成顶级的paper,其实这篇论文就是一个反证。Nothing is impossible, 就看怎么做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184-406067.html

上一篇:上海的一场大火
下一篇:三维织物及其应用
收藏 IP: 123.101.250.*| 热度|

4 赫英 刘庆丰 杨华磊 刘红义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0: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