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马雷 华侨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招生方向:科学哲学、科技与社会。

博文

一个都不丢下 ——关于建立人类生命信息库的构想

已有 3721 次阅读 2017-3-27 22:20 |个人分类:思想火花|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在我们的星球之上据说曾经生活过1000多亿人,但这些人的生命信息能够留存的微乎其微。绝大多数人的体貌、思想、亲情、友情和生活轨迹都随着时间的流逝湮没在黄土之下。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只能在深藏的墓穴和残存的文字符号中追寻我们先祖的蛛丝马迹,由此书写的历史也是残缺不全、断章取义,充满猜测和想象的。目前,地球上存活着大约70亿人,他们是那1000多亿人的后代,就个体而言,能够追忆三代以上的基本生命信息的都很少,更不用说一个长长的家族谱系了。目前残留的所谓“家谱”,基本上是一串串抽象的姓名符号,那些鲜活生命的丰富的人生信息都到哪里去了?历史名人固然能够有幸留下部分生命信息,但越来越多的演绎把真实的生命故事混淆在无限的猜想之中,成为后代的谈资。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在于形成自己的文明,渴望追寻先祖的记忆,记录和珍藏自己的真实故事,传承世代积累的文化。但目前的文明基本上是整体化的、半蒙昧的,我们无法清晰地追溯个体的血脉勾连和历史变迁,环环相扣的动态生命网络被撕裂为一个个碎片,通过浪漫的或功利的改造,形成所谓“人类历史”。

以前,只有上帝知道,今天,我们已经进入高科技和互联网时代,完全可以较为完整地记录和保存正在发生的一切,让千万年后的我们的后代可以清晰地追踪到曾经出现的每个个体生命的信息。从现在开始,我们应当尽快启动人类生命信息工程,建立人类生命信息库。我的爷爷的爷爷是谁?我的奶奶的奶奶是谁?我的爷爷奶奶的亲友是怎样的?只要我们的后代想知道,就可以在这个系统中通过亲情密码或友情密码进入他们的私人网络空间,观看他们亲自记录和存放的丰富人生信息,他们的出生、成长、健康、工作、生活、思想等等都可以通过文字、音频或视频再现。在这个系统中,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网络空间,这个空间可以通过密码进入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女儿、朋友、同事、同学、学生的私人空间,每个空间的信息都由空间的主人自己存储和打理,决定上锁和开锁,其他人不能擅自进入,未经委托无权添加或修改信息。由此形成一个巨大的人类生命信息网络。从横向上看,只要每个锁都是打开的,个体可以通过一个个空间找到地球上任何人,实现实时交流;从纵向上看,假如所有的亲情锁都是打开的,每个个体的血缘上的来龙去脉都会一清二楚。系统本身整理的家族谱系,可以让我们把绵绵的思念放入一个永久的纪念空间里,面对代代先祖去祈福,去述说我们的喜怒哀乐。我们的后代不必再迎着风雨,耗费时间到现实的墓地去扫墓了,墓地空间有限,网络空间无限,更何况网络比墓地更加真实、更加丰富、更加长久呢。放眼未来,一旦生命信息系统与虚拟智能机器人系统结合,我们的后代就可以在虚拟空间拜访任何一位先祖,并与之互动,那将是一种怎样的激动啊!

尊重和珍惜每一个生命,为历史留下清晰的记忆吧!这是人类的一次新的觉醒和开化!记住历史的每个细节可以帮助我们和我们的后代实时调整我们的道德境况,推动人类道德进化。谁希望自己有一个邪恶的先祖呢?谁希望自己的后代承袭一个邪恶的精神呢?为了给千秋万代的我们的子孙留下美好的印象,树立做人的榜样,我们自然会在内心深处督促自己少点邪恶,多点善良,自然会在自己的空间留下美好的生活和思想记录,把自己的信念和信仰作为最好的礼物奉献给他们,为他们祝福,与人类文明紧密关联的家族文化也会在具体的历史细节中呈现和传承。如果说人类基因组工程从生物学意义上帮助我们解决了人际之间的血脉联系问题,那么,人类生命信息工程将从社会学意义上以丰富的人生内容展现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爱、正义、自由、平等,这些美好的理念都将通过一个个鲜活生命所记载的故事深入我们后代的心灵深处,长久地发挥作用。

全球70亿人,让我们手拉起手,唱一首《拉手歌》吧!

手拉手,

亲情久。

家风传,

谱系留。


手拉手,

找朋友。

叙友情,

驱忧愁。


手拉手,

不怕羞。

你和我,

同奋斗。


手拉手,

通全球。

闹分歧,

没理由。


手拉手,

永不丢。

藤蔓青,

根不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826-1041993.html

上一篇:故土谣
下一篇:手拉手 生命久
收藏 IP: 58.23.9.*| 热度|

3 武夷山 伍光良 严海燕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0: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