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思唯尔(Elsevier):与中国科技一起成长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yuguo 科学出版人

博文

假如陈寅恪生活在当代 精选

已有 4322 次阅读 2007-12-19 09:59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知识生产和传播越来越制度化了,有些不免僵硬。

前几天在科学网上看到一篇报道,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直指高校教师博士化的弊端,说教师博士化牺牲了助教制度,影响了大学本科教育的质量。(http://sciencenet.cn/htmlnews/20071214101433218196734.html?id=196734)

并非对博士们的不敬啊——一定是博士方能执教高校,实现没有什么理论基础,这种要求究竟起于何时?

昨夜翻阅一本有趣的书《常言道》(余世存著),其中一则故事恰与此相对,不妨抄录如下:

梁启超推荐陈寅恪先生为清华国学院导师,校长曹云祥说:“他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曹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先生生气了:“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廖廖数百字有价值。”接着梁先生提出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几位教授对陈寅恪先生的推誉。曹一听,既然外国人都推崇,就请。

短短几句话,让人回肠荡气。陈寅恪作为当年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余为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影响了几代人的史学研究,而且至今不绝。除专业史学之外,他为王国维写的墓志铭、他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写的评审报告,至今为人传颂。

其实何止陈寅恪一人,钱穆从无锡一所小学教师直接成为燕京大学教授,沈从文是一位作家,直接被聘为西南联大的教授,也没有什么学位。

我一直喜读二、三十年代学人的传记和轶事。蔡元培、胡适、辜鸿铭、吴宓、闻一多、梁实秋、周氏三兄弟、梁思成、林徽因……遥想当年人物风貌,不仅被他们举手投足、所思所言中所表现出来的多元、个性和生动所深深打动。闻一多每次上课前,必拿香烟问同学:“吸吗?”然后咳嗽一声,大声念开场白:“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

假如陈寅恪生活在当代,想要在制度化了的知识生产体系中谋得一个饭碗,我看也不太容易。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86-12897.html

上一篇:有感于Google的十大搜索关键词排行
下一篇:优秀的科学家不一定是好的管理者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7: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