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吕老师的
博文题目,溯源的话可以到曽老师和曹老师的博文
算计人生和
就业,本不该导师承担的义务。
在不确定性的时代里,算计与没算计应该是差不多的。对曽老师的“大学4年,你至少拿出3年时间,心无旁骛地读书,而不是急着去计算人生”,镜某也很认可。只是在当今世上,“心无旁骛地读书”是个很困难的事情。
物理学上“忽悠”有四维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的确如此。但是时间与3D空间绝对不同的地方是在时间坐标上,人们无法“旧地重游”。年轻学生们也常常被“四维空间”所困惑:当理解了就业到底是自己的事儿的时候,已经无法回到原来要做选择的那个时刻了。
大学生就业,应该是一个有手续、有惯例事情。从国家不管大学生分配算起,二十年过去了。也应该形成一个就业的“生态”了。镜某知道有这样事例:本科和硕士生归学校的教务统一管理,博士生的就职归导师的责任。用人单位、大学和学生,都是就业舞台上的“演员”。但是国人的大学在学生就职的大戏上几乎不起什么作用。这显然是一种异常的现象。所谓起作用,不是说提供场地、张贴告示这样的事情。而是说大学要对用人单位、对学生有足够的影响力。这些显然不是教师个人的力量所能及的事情。如同军队有士兵复员的工作一样,大学也有个学生就业的工作问题。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