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论大型科研项目的局限性》的“片面性”

已有 2920 次阅读 2010-11-29 10:37 |个人分类:镜子大全|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朱猛进, 大型科研项目

《论大型科研项目的局限性》的“片面性”。 (6143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November 28, 2010 05:19AM

《论大型科研项目的局限性》是朱老师的博文[www.sciencenet.cn]。说实在的,镜某真是没有那么多闲工夫去评论这类文章。但是考虑到朱老师文章的影响,不得不说上几句。施饶教授们的文章说的是抽象的话题,这类事情不好评价。而朱老师文章里出现了几个国人学者、或者是说读书人常犯的“民科”错误。

所谓“民科”错误就是“不拿村长当干部”的思路,认识不到这类事情的“专业性”,以为这点儿事儿搞科研的人也有能力去讨论。首先在
引用:
有多例大型项目的成功例子,比如阿波罗登月计划、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等
提法中有分类的混乱。“大型项目”固然是大,但是“大”并不是问题的本质。 
这三件事儿都是完成时态,不论当初的政治决策的背景如何,都有个“科学学”鉴定的观点。阿波罗登月计划、曼哈顿原子弹计划的提示目标是当时的技术手段不能达成,但是理论上以及在实验室规模已经证明了是可以达成的事情。通过这样的“目标提示”可以促进技术手段的发达和科学认识的深化。两弹一星是把这个事情加了一个边界条件——在中国自己搞。目标本身并没有什么科学意义。换言之,到月球上、爆炸原子弹本身,除了“政治意义”,基本上没有什么价值可言。持有原子弹在今天反倒成为负担了。 

反观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提示目标,是在当时的技术手段的条件下能够达成、只要有钱就可以大规模开展的事情。提示的目标应该说具有科学意义。但是与前两者不同的是:达成了这个目标仅仅是科学意义的开始!!也就是说,达成了目标之后,人们什么也不会得到。如果这一点都看不出来的话,那就是深度的近视眼了。一本“密码书”不是价值么?这里需要订正一下说法。人类基因组不是“密码书”,确切地说,是一本截获下来的、“密码通信录”。人们并不知道“通话人”之间在说些什么。在研究现场的颜宁老师们已经认识到这样的问题了——简称“耗材”问题。也就是说,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用人家连封锁都懒得封锁的技术、设备去完成了一件事情。也就是说,人类基因组计划不能与阿波罗和曼哈顿相提并论。 


“互助组”的方式是一个人类的智慧。平均投入相当于一个村里各家各户“单干”。这里的家、户是说学术界里的各个领域。但是村里总有人家要有婚丧冠祭这样用钱的事情。单靠各家自己的积累很难完成这样的事情。怎么办?大家出份子钱,聚合起来给要用的人家用。都要用的时候有个序列规矩。这个智慧在科研投入当中的一个体现,就是所谓的“大项目”了。不同的是份子钱是在发下去之前抽走了。这笔比较大的款子,投在需要使用大钱的“人家”,比如说“娶媳妇”这样事态的人家那里了。而朱老师们“攻击”、批判的,是这个把“互助组”的人类智慧用于科研投入的分配方式。他们认为是各家各户“单干”最好。 

这里需要区分两件事:一个是这个“互助组”的方式,一个是决定哪家可以拿到这笔钱。而决定哪家可以拿到这笔钱的根据绝对不会是因为什么“程序公正”和“事实公正”,显然是来自“确有需要”。这种事情各家的情况比较一下就可以了,根本就不困难。今年镜家说媳妇,那就是镜子家了。朱老师家也说要娶媳妇,那就要比较哪家的确有需要了。不如说朱老师家“点儿”少,那就等明年。说白了,就跟福利分房子的办法差不多。 

第二,“在常规时期,大型项目降低产出效率、扼杀基础创新”的错读问题。
引用:
科学网的青年名博周耀旗先生在其博文《为改革研究经费分配建言》中介绍了美国NIH国家通用医学研究所对科研经费绩效的评估结果,该评估结果也发现,如果研究人员每年的经费太多(70万以上),其文章的质量和数量都下降了,其中质量下降得更为严重(如图)。
这是个比较唬人的说法。如果一个搞科研的人对这样的统计结果没有“本能性”的分析能力、而说因此“可以推断出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大型科研项目降低产出效率、造成科研经费的巨大浪费”的话,那么其资质就要受到质疑了。 

按照事件分布的幂规律,所列图中的不同“价格”的科研项目数不同。钱越多的人数和项目数就越少,反之钱越少的总人数和总项目数就越多。在这样的背景下搞统计,不考虑每个档次的误差分布,是否合适呢?此项科研费用的阈值就高,总没有阈值高了就要档次高的道理吧?也就是说,总不能说熊掌就比牛肉有营养吧?这里所说的“营养”,可以认为就是科学上的价值。是否可以认为科学上说熊掌的“营养”不如牛肉,就要取消“红烧熊掌”这道菜呢? 


能否这样想,人们要“红烧熊掌”这道菜干什么?一个餐馆要“红烧熊掌”这道菜干什么呢?能否认为这样的菜是这个宴会档次的标志呢?能否认为这样的菜是这个餐馆儿档次的标志呢?不知道朱先生是否知道这样的故事: 

R. R. Wilson是美国费米研究所的第一代所长。在1969年,就建造巨大加速器的预算被参议院的John O. Pastore质疑: 
这玩艺儿对我国的国防有什么相关吗? 
没有。我不认为有。 
一点儿都没有? 
一点儿也没有。 
从价值(respect)的观点看,一点儿也没有? 

所谓加速器的价值,就是我们彼此对对方表达的敬意,也就是人类的尊严和对人类文化的爱。这与这些事情有关,与军事无关。 

只是从长远的观点,与技术的发展有关。此外,这还关系到我们是否是好的画家、好的雕塑家、伟大的诗人。 

加速器对保卫美国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但是,在从让她值得被保卫的意义上看,有点儿关系。
 

Pastore: Is there anything connected in the hopes of this accelerator that in any way involves the security of this country? 
Wilson: No sir; I do not belive so. 
Pastore: Nothing at all? 
Wilson: Nothing at all. 
Pastore: It has no value in that respect? 
Wilson: It only has to do with the respect with which we regard one another, the dignity of men, our love of culture. It has to do with those things.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military, I am sorry. 
Pastore: Don't be sorry for it. 
Wilson: I am not, but I cannot in honesty say it has any such application. 
Pastore: Is there anything here that projects us in a position of being competitive with the Russians, with regard to this race? 
Wilson: Only from a long-range point of view, of a developing technology. Otherwise, it has to do with: Are we good painters, good sculptors, great poets? I mean all the things that we really venerate and honor in our country and are patriotic about. In that sense, this new knowledge has all to do with honor and country but it has nothing to do directly with defending our country, except to make it worth defending. 

第三,何谓“基础研究”? 所谓“基础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可预期性”是否可以理解为何谓“基础研究”不好定义性呢?总是有人强调“大型项目的经费太过集中,只能掌握在极少一部分知名学者手里,资助面的骤减必然会使更多尚未建立学术声望的年轻人缺乏必要的科研经费”。镜某就十分不理解了,朱老师思维中的这个“大型项目的经费太过集中”什么样的形象呢?总不能是认为钱都存到银行里面去了吧?宏观上讲,一个人一年可以消耗的费用是有个平均定数的。超过了一般都有超过了理由,最终还是要还原到“籍籍无名的年轻人”那里。不过是这些“籍籍无名的年轻人”与“知名学者”的研究有关联罢了。 

这类事情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爱情是第一位的,那个什么的“大小”并不是个很大的问题。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72871,72871#msg-7287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388521.html

上一篇:煮饺子的物理学
下一篇:又是加热的问题,这次是煮蹄筋了
收藏 IP: .*| 热度|

2 杨洪强 朱猛进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5: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