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mirror - 见过不着调的,但还没有见过如此不着调的

已有 3674 次阅读 2010-2-18 07:28 |个人分类:镜子大全|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辐射, 垃圾论

见过不着调的,但还没有见过如此不着调的文章呢。 (3193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February 17, 2010 02:45PM

“垃圾论”不成立是新雨丝新到的文章[www.xys.org]。批“垃圾论”至少也要出现些比“垃圾论”更闪光的东西吧?居然没有! 

思考问题的第一关就是常识的检验。如果结论与常识相悖,那就要思考一下为什么了。这个思考往往会告诉人们,问题发生在原以为是一件事儿的事情实际上是两件事。比如银行里的钱多与自己能使用的钱有限这样的问题,就是“常识”了。
引用:
太阳每时每刻都向地球输入大量的能量,大约是1.7xE8 GW。太阳一至两小时向地球辐射的能量大致等于当前人类一年消耗能量的总和。如果T时间里太阳向地球输入的能量为E,则同时段人类消耗能量大约为E/5000。
就是“屁话”,把银行里的钱与自己可以支配的钱混同了。 
先帝说过:考试时抄一遍也有意义。问题是要抄对了才好。
引用:
假设阳光是黑体辐射, 太阳表面温度是6000K. 由于光子在传输过程中没有 
被"冷却"的问题, 阳光在T时间里引起地球的熵增加大约为E/6000K。光转换↵(=回车符号) 
成的能量在后续的过程中熵会继续增加,因而太阳引起地球的最终熵增加将远远 
大于这个值。我们崭且用这个下限。我们知道在人类之前,虽然有太阳辐射,地 
球通过自身调节,比如向太空热辐射,地球上熵实际是下降的,这是产生低熵生 
物的基础。
读解这段文字很是“吃力”。 
在评论内容之前,先说说用计算机软件输入“国语”的问题。洋人的玩意儿写汉字需要改变一下编码的规矩。因为洋人的拉丁字母数量不多,只要有2的7次方的大小(=128种)就可以覆盖了。“两个”(二)在信息处理圈里被称为1bit(比特),8个比特被称为byte(字节)。双“字节”被称作word(字组、词),其空间大小是65536,覆盖汉字就不成问题了。但这样一来,敲国语就会出现8比特的编码和16比特的混合问题,就有可能导致乱码。这段引用中,红色的部分,就是一个字节的编码。这样一来长度就不合适了,所以文章在,的后边加了一个字节编码的“空白格”(space)调整。一段文字中使用这样的排列,可以推测文章作者对机器输入国语相当不熟悉。第二个问题是“回车”。文字处理软件一般都是在文章的一个段落结束时使用“回车”记号。为了明示这个符号,镜某在此添加了“”符号。计算机“读”到这个符号时不显示任何符号而是表现为换行。这篇文章,包括新雨丝新到中最近的几乎所有的文章,对文字的每一行都“添加”了“”记号。因此,在引用文中处出现了不自然的换行问题。这些文字处理的常识应该导入中学教材中,这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吧? 

言归正传。“假设阳光是黑体辐射, 太阳表面温度是6000K”的说法不自然,因为“阳光是黑体辐射”并不是个假设的问题,而是个常识了。“阳光在T时间里引起地球的熵增加大约为E/6000K”简直就是不知所云。说“地球的熵”为什么要用太阳的表面温度?如果扯进太阳来说事儿,为什么就不是太阳的中心温度、而要用太阳的表面温度呢?光转换成的能量在后续的过程中,“谁的?”熵会继续增加呢?从后文推测是说“地球的”。“我们知道在人类之前,虽然有太阳辐射,地球通过自身调节,比如向太空热辐射,地球上熵实际是下降的,这是产生低熵生物的基础”一句话中的“我们”里面不知都包括了什么样的人。至少镜某可以断言:地球上熵实际是下降的,这是产生低熵生物的基础不是“人话”。 

抱歉得很,以镜某的脑浆成份,根本不能“跟踪”这篇文章后边的文字中所表现出来的思考。因此《“垃圾论”不成立》的文章本身是个十足的垃圾。镜某见过丑的,但是还没有见过如此不知丑的呢。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61548,61548#msg-6154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295782.html

上一篇:《甜甜花絮:Practice Makes Perfect》
下一篇:《朝华午拾:在美国写基金申请的酸甜苦辣》
收藏 IP: .*| 热度|

1 蔣勁松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9 04: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