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oha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ohai

博文

乒乓球III

已有 378 次阅读 2024-5-13 11:14 |个人分类:生命轨迹|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2008-08-24 06:54:15)

 

     马琳和王皓,两个直板握法的乒乓高手上演了一场无与伦比的、绝妙的乒乓之舞。

            

         (2007年11月,埃及,赫尔加达,红海)

    奥运会已经是最后一天了,从一开始乒乓球这个项目就已经没有了什么悬念,在报名参加比赛的九十多名选手中,中国人就占了二十多个。就像预言那样,昨天晚上的金牌中国人又是照单全收,统统收入东道主的囊中。可以非常骄傲地讲,虽然乒乓球起源于欧洲,但是已经进入了中国时代、中国人垄断的时代。

    毫无疑问,吾乃乒乓球高手,这并非仅仅是由于吾是中国人的原因,也并非是由于吾是直板握法的选手,而是因为吾混沌于乒乓之中、执著于乒乓之快乐、方便于乒乓之运动、究竟于乒乓之道理。所以,吾是高手也。

    乒乓球,阴阳变易,阴阳相互追逐也。阳极复阴,阴极复阳,周而复始,永不停息,回合也。乒乓球则是阴阳对冲而产生的周而复始的运动,由于乒乓球运动反映了事物的运动规律,为了区分对阴阳对冲这种旋机,以揭示“乒乓玄机”之深刻性。“乒乓玄机”则侧重于阴阳对冲本身的旋转机制。乒乓球之阴阳变易运动的动力就来源于太极的阴阳对冲,所以乒乓之“变”是由太极的“旋”决定的。

    当吾大声疾呼“直板握法”之时代回归的时候,那些热衷于“横板握法”之徒不要惊慌,因为吾丝毫没有任何讽刺和挑战,正是有了“横板”,才能显示出“直板”之自由、方便、快速、灵活、浪漫和骄傲。

    乒乓球作为一种游戏,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曾经有人称其为“弗利姆——弗拉姆”( Flim-Flam ),后来又称为“高西马”(Goossime),最后由于其“乒”、“乓”之声而得名乒乓球。乒乓球运动与网球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乒乓球运动的英文名为Table Tennis即为桌上网球。

    既然谈到桌子,就容易使人联想到吃饭。既然说道“直板”和“横板”握法,自然会联想到筷子和刀叉。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西方人进餐用刀叉,若论更早的时候,世界各地的人们吃食都是用手抓。远古时期,人类的祖先“茹毛饮血”,主要靠手抓吃食物,自从“人猿相揖别”之后,人们发现把食物做熟了吃更有滋味。

    游修龄教授的研究认为:“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所以,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刀叉因为适应欧洲人饮食习惯而出现,就像佛教与基督教对东西方人类之生活观念的影响一样,刀叉和筷子影响了东西方人类之不同的生活观念。

    乒乓球,每秒钟的极限速度为50米,体形小而轻,运动快而转,其力量由速度来表示,旋转由变化来弘扬。乒乓球的最高境界不是力量、速度、落点和变化的表演,而是让对手难受!江湖上有“直板是剑,横板是刀”之说法,那只不过是“形意”而已,如果就其心法而论,刀有刀法、剑有剑道。

    传统的直拍打法一般靠的是正手抢攻抢拉,反手作为辅助或者干脆弃之不用,这正符合刀法的意旨:不求四平八稳,只求将其一面发挥的淋漓尽致,以求快意江湖。直板的高手都不是发死力的人,两指之间,手腕之下,以轻胜重的技术才不俗气。直板打法的最高境界常常是由技入道,跃马虚空,才更容易让对手难受。0.618“黄金分割率”之正反手技法分配,恰似正手全台强攻强拉的畅快,至于胜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自身的实力喷薄出来,让球台成为自己的舞台,谁说主角一定是胜者呢?奥运精神之中,第一就是参与,第二是不要怕输不起。直板选手,拍人合一,有了这样的洒脱,胜利倒是会不请自来也。 

    横板的打法更加强调均衡,正手反手最好能够全攻全守,如同剑法,在平衡中领悟剑道的最高境界。

优秀的横板选手是剑客。真正精妙的剑法不是中原一点红的快剑,只求一招制敌。对横板而言,杀伤力固然重要,但是相持能力在大球时代不可或缺,技术厚实才可靠。横板打法的最高境界是左右平衡加之力量速度,在潇洒飘逸之中往往追求完美多于追求畅快。横板选手,虽然其握法非常符合其人体结构学原理,但是由于牺牲了灵活性而换的力量,却往往背离里“四两拨千斤”之终极法则。

    其实无论“直”“横”,其技法都需阴阳协和、动静结合、刚柔并济,这才是通往止境的正道。     徐寅生先生当年就疾呼:“中国不应该放弃直板打法,应该在少年当中培养直板选手。”看来徐先生还是相当有远见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125-1433844.html

上一篇:乒乓球I
下一篇:乒乓球II
收藏 IP: 175.164.18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6 20: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