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鲧被杀于羽山,是因为他偷了帝尧的息壤。但是鲧被杀后,尸体却三年不能腐烂,禹便是从鲧的肚子里生出来的。后来禹领帝尧之命,去堆土治洪水,以平定九州之灾祸。”
----《山海经》之结尾
“隐喻”就是说不清楚但是还要说的事情。“韦帕”这两天来到的沈阳,吾身体的体力周期处于低潮。昨天,“金融创新与金融中心建设”论坛结束之后,我参观(其实叫做学习更真实)了中国医科大学医学遗传学研究室。遗传学应当属于生命科学了,如果说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的话,那么五十年之后,这个星球上将会出现一个所谓“生命时代”。开个玩笑,今天你到三好街买到的任何产品都具有“硅片”,那个时代你到三好街买到的任何产品将都具有人类的“基因”。
隐喻(metaphor)意味着“传递”,即将真实的事物用影射、模拟的方式传达出来。所谓的“隐喻治疗”就是通过参与编故事的方式来达到与潜意识的对话,从而修正心理失衡状况(from本文评论)。隐喻是人类内心世界不可见活动和现象世界可见活动之间鸿沟上的桥梁。所有的哲学术语都是隐喻、固定的类比,显然这也说明了语言能够给予人类思维。在牛津词典中,隐喻被定义为一个名称,或者一句形容语转用于某种在适用性方面不同的、但类似的物体的语言修饰的手法意义。隐喻是诗的内容,如果没有隐喻,就没有从现实世界的小真理到精神世界的大真理之间的桥梁。
去年的这个时候,吾与吾之学生们讨论了关于“隐喻”的问题,问题的深刻程度以至于吾已经将“隐喻”融入了硕士毕业论文。学士意味应当具有自学能力、硕士意味应当具有动手能力、博士意味应当具有抽象能力。在日常用语中,由于生活习惯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同,语言产生了形形色色、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多种形象的表达方式,非常相似于隐喻,但是还没有达到隐喻的境界。吾认为在人类的所有智慧之中,类比或者分类则是人类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软件工程作为一个学科,发展到今天虽然没有什么惊人的理论出现,但是也没有逃脱“类”的设计。转移局限于同样的领域、同样的可见事物“类”,类比确实是可逆的。上帝给了人类勇气,让人类能够克服那些能够被克服的事情,同样也赋予了人类以肚量去容忍那些克服不了的事情,可是上帝唯独没有给人类智慧,去区分那些是可以克服、那些是必须容忍的事情。上述文字的隐喻在于告诉人类,智慧从分类开始,到聚类结束。
小同异者,大体相同与部分相同之差;大同异者,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之和。老子在其《道德经》中就采用了大量的隐喻手法,应当说这是一种智慧。类比的不可逆性是类比明显地区别于亚里士多德在描述隐喻机制时所使用的数学符号。尽管隐喻有效地拟合了“完全不同”事物之间关系的“完全相似”,在数学计算中丧失的东西是隐喻的实际功能,隐喻能使得精神回到感性世界,以便阐明任何语言中的词汇都无法表达的精神的非感性体验。
人类在无奈之中将“灵魂”感知并认识为“世界”,在迷茫中又将“世界”感知并认识为“灵魂”。类比、隐喻、象征这些语言和文字的手段,是人类得以将精神固化于世界的“可改写存储器”(相当于E2PROM),精神从来也没有失去与世界的直接联系,这些“可改写存储器”保证了人类的经验在精神和物质维度上的统一性。
《山海经》中所说的“息壤”,是一种不用播种、不以自然规律生长谷物和蔬果的土壤,是一种不需要劳动就能够收获的理想土地。达芬奇从地上跳了起来,扑到吾之身上,一定要与他玩耍......。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2: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