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weizheng197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zheng1978

博文

小可不才,也来评三国演义

已有 288 次阅读 2024-8-23 16:22 |个人分类:历史|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序言

寓言,愚人之所作也。刻舟求剑给人的第一感觉,总是刻舟的人很笨。可是,他刻上去的是什么?如果是∨形刻槽,记录V形对应的两个地标,返程时用相似三角形原理,是可以精准定位剑的落水位置的。也就那些连初中几何也没吃透的人,才会嘲笑刻舟的人笨。单纯引经据典,有据视为真,无据视为假,解读千百遍,也只是在古人残存的文献中摇摆。解读历史,当然要结合当时的实际,跳出“正史”的约束。

我的解析方法是:

(1)上下文(context):原著三国演义没有标点。每一句话的前一句和后一句各叙述的是什么事件?并列?因果?递进?不同版本一致吗?

(2)时间线(time sequence):将书中纪年,换算为“公元”这一统一的时间尺归。在每个时间点上,计算每个主人公当时的年龄、状态、性格特征变迁等等。

(3)对比法。作者笔法非常巧。前后对比贯穿了许多章节,比如周瑜的火攻和陆逊的火攻,濮阳曹操战吕布与南郡周瑜战曹仁,赤壁之战时诸葛亮的庸才论与入蜀之战时彭恙的庸才论,张松与杨修的口舌之利 vs 秦宓张温的口舌之利,邓芝出使蜀国与赵咨出使魏国。

第一章  天崩地裂

第1节  天下大势

一台用了十多年的电脑,windows以蜗牛速度启动着,windows的标识一圈圈转下去,等了30min,终于开机,却不断跳出病毒警告,进而死机。这时候需要格式化重装系统——病得太严重,已经没有修复的必要。

恰如三国演义开篇时的汉朝。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第一种是宿命论观点,认为政权更迭不是人为干预结果,自有“天数”;

第二种观点认为,这纯粹是废话,如果出现了并未“合”或并未“分”的状态,不是作者描述的规律不起作用,是你需要等。

这句话用于知已往则灵,用于查未来则不灵。因为后人看待前人,弹指之间阅尽天下事,但放在当时,人们却并不知道处于“分”中的他们,究竟还要等多久才是合。

汉朝分为魏、蜀、吴,的确是“分”,但袁绍兼并公孙瓒、曹操统一北方、孙策占据江东六郡,又何尝不是“合”?关东诸侯联盟讨伐董卓时,兖州太守刘岱向乔瑁借粮食,乔瑁不给他,刘岱打死了乔瑁,吞并了他的军队,打响了“合”的第一枪!这个“合”的过程一直进行,远不到邓艾灭蜀、杜预伐吴时。

汉朝不是死在曹丕登上封禅台的那一刻,而是死于黄巾军!

黄巾起义不是失败了吗?如果黄巾军追求的最高志向乃是“苍天已死”,那么黄巾军算是成功了一半。这才是典型的‘分’。

就象一台电脑的格式化。

盖世英雄曹操,最终也不过是为了司马炎做嫁衣。那我们有什么理由,去嘲笑更早地看到大汉需要重组的张角?当曹操、孙权、刘备都在小心翼翼地“待时而动”的时候,张角已经用前瞻的眼光,走了一条不同的、彻底的路。除了公元前209年的陈胜、吴广,以及公元17年新莽暮年王匡、王凤、樊崇领导的绿林-赤眉起义,张角是没有太多可以借鉴的革命经验的。而他要反叛的,可不是一般的王朝。

第2节 窦陈之乱

大汉衰落的原因,作者用了八个字:汉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

然而,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发现一个规律:凡是“亲小人”的皇帝,都是幼年登基、大权旁落的皇帝?他们之所以要“亲小人”,是因为他们只能亲小人。你亲一下“善类”的官员试一试?敢不敢和他们一起喝喝酒、吹吹牛、聊聊天,透漏一点真实的想法?这些人很快就会把皇帝的想法,传入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藩的耳朵。要知道,并非每个朝代,皇帝都有生杀予夺的大权,他们随时会被废掉。

而小人,就是伺候皇帝的近臣、宦官,天天在皇帝的身边,皇帝不找他们找谁?后来的汉献帝要对付曹操,托付的董承、耿继、韦晃其实是一样的。

窦武、陈藩被杀过程十分荒唐。一个大将军,一个太傅,位高权重。他们密谋杀死曹节等宦官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弄权”。这种级别的官员,似乎除了皇帝之外,再也没有人比他们更大的权力了。为什么这两个人还要以“弄权”的名义诛杀宦官呢?如果说他们是为了刚刚登基的汉灵帝统治稳固,为了“清君侧”,那么这件事情向汉灵帝首先报告一下,应该是对皇权最起码的尊重吧?

永康元年(167年)汉桓帝去世。建宁元年(168年),曹节率领中黄门、虎贲、羽林军一千人,迎接汉灵帝刘宏继位。曹节因迎立汉灵帝的功劳,被封为长安乡侯,食邑六百户。按说,皇帝把曹节封为大将军或者太傅,并不算过分。

窦武和陈藩想要“谋诛之”的,是使汉灵帝之所以成为汉灵帝的头号功臣!

虽然窦武和陈藩权力股份已经大得惊人,但他们认为自己仍然有进步空间,权力还没100%回笼,还没有达到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高度。他们要的尽管不是帝位,但却是类似董卓、曹操一样的霸权。真正想要挑战皇权的,就是这些外戚。

窦武和陈藩的愿望,不是爬上权力的巅峰,而是牢牢稳稳地在山巅上永久性生活—当然了,任何后来上山的人,你不管他离山巅还有多远,都有可能是影响窦武和陈藩在山巅上生活的不稳定因素。如果曹节等哪怕分出去1%权力,他们也非常不爽。

高处不胜寒哪!不胜寒就要生火取暖,而生火取暖就有可能造成星火燎原,导致山巅上的窦武和陈藩不能站在巅峰上,用傲慢的眼光俯视着脚下正在蝼蚁般爬山的人们。窦武和陈藩所针对的,一是以前生活在山巅上的人,二是眼看着身价上升迅速,也快要爬上山巅的人。绝对构不成竞争对手的人,窦武和陈藩就象看待放入脸盆中笨拙的屎壳郎一样,爬上去,滚下来,又爬上去,再滚下来。这就是平民百姓在大将军和太傅这类大官眼中的地位。

张角走了一条不同的路,他是大官眼中的屎壳郎一只,回回科举落榜,空有一身本领(医学、物理、个人武艺),没有人会把这样的人放在眼里——实在没必要关注这类小人物。这也是前期为什么汉朝政权看不出黄巾起义的苗头的原因。因为,张角可不想走前人的路,他要从根本上动摇这些人的根基——你站在山巅上,我就挖山。

当然,这都是后话。我们还是转回到窦武和陈藩的事情上。

难道,曹节作为皇帝的近臣,就可以胡乱杀害?

有人认为,汉灵帝不是昏庸吗?说了他也不会听。为了锄奸,窦武和陈藩只有暗地里动手了!

哦?他们好大的胆子,这不是欺君之罪?

可见,第一次官员和宦官的斗争,本质是权力斗争。‘机事不密,反为所害’,就意味着官员杀死宦官是大概率事件,人人认为十分正常;而这一次,宦官居然绝地反击,赢了,民众感到不可思议!

由此可见,窦武和陈藩的“共相辅佐”,不是由于自己官小,而是要独拦朝政!

没有宦官绝地反击,他们很可能会为了权力撕破脸,只不过宦官势力也非常大,他们必须暂时结为松散联盟。他们机事不密的原因,正是对过高权力,不,是对独霸朝政的渴望,两个互不信任的人结合在一起,自然成不了事。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部分人为了生计,不得不自宫去伺候皇帝。这样的人,在官员的眼光中,是任人宰割的。

如果我们把汉灵帝看作班主任,班里经常有富家子弟群殴一个弱小的穷学生,汉灵帝既没有惩罚富家子弟,也没有故意袒护的意思,仅是压制一下富家子弟,就成了昏庸的表现?

如果任由大将军和太傅诛杀皇帝近臣,然后大将军和太傅之间再大杀特杀,汉朝岂非灭亡更快?

所以,要想迅速平乱,就是把这些富家子弟开除。

可是,班主任也没有这样的权力。

怎么办?

让这些富家子弟永远不可能再动手,就是平乱最快的法子。

所以,窦武和陈藩之所以会死,是因为在曹节背后站着的,正是皇帝。

窦武和陈藩之所以不报告皇帝,是因为他们认为这种事情根本没有报告皇帝的必要性——这一年(167年),汉灵帝十二岁,刚刚登基。

一个12岁的娃娃,跟他啰嗦啥?

那么,两大“正义”的巨头,大将军,太傅,团灭了。汉灵帝如果又昏庸,登基年龄又小,是不是汉朝很快就亡了呢?

不是。22年后的189年,汉灵帝才驾崩。

184年的黄巾大起义,就象一个大核弹。全国才800多万人,黄巾军就召集了四五十万。

这个人数相当恐怖。但汉灵帝也硬扛了5年,才寿终正寝。

这说明,汉朝其实并不缺乏时刻准备内斗的窦武和陈藩,而宦官却是皇帝十分需要的。就象建宁二年四月望,屋梁上掉下来一条大青蛇,皇帝吓瘫痪了,“左右急救入宫,百官俱奔避。”关键时刻还得是宦官更忠心。

窦武和陈藩正是看到了汉灵帝12岁刚刚登基,皇权微弱,才敢于不向皇帝回报直接密谋诛杀曹节等。是这个年幼的皇帝,快刀斩乱麻一样轻松平定了内乱。

后来的刘禅,就没有这样的强力手腕了,任由许多官员被诸葛亮“恨之”“深恨之”,诸葛亮死了,刘禅才为这些官员平反。

人们总说,“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诸葛亮大事小事都要操心,活活累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种看法完全不对。因为“决”,是最终拍板定案,不是身体力行(三国演义为了反对这一点,还专门编造了一段诸葛亮身体力行的故事)。这些政事,无论大事小事,都是各级官员办理的。最终这些承办的案子,必须由诸葛亮签字批准,即所谓的“决”。

人人认为当斩之人,如果诸葛亮不同意,那就无效。相反,人人认为不至于死罪的人,如果被诸葛亮“恨之”“深恨之”了,那就别想活下去。“决”,其实就是皇权。留给刘禅的自由,则是祭祀。

签个“同意,丞相府”五个字就能累死?

蜀国是有法律的,叫做“蜀科”,但是最终仍然是人治。在北伐期间,李严被贬的原因是延误粮食运输。李严被贬之后,他的儿子李丰仍然可以掌控这个肥缺差事。为什么?因为诸葛亮批准了。既然一切都是诸葛亮说了算,凌驾于一切法律至上,那我与诸葛亮搞好关系,是不是就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

是的。

虽然,中国自古有“举贤不避亲、举亲不避嫌”。李严犯了罪,但李严和李丰即使是父子,也不应当株连,好像诸葛亮非常大公无私。

可是,作为父子,李严和李丰难道天天不说话?李严如果犯了罪,这个罪尚处于萌芽状态的情况下,首先应该发现的就是李丰吧?李丰为什么没有象刘备入蜀时的张肃举报弟弟张松一样大义灭亲?即使“举贤不避亲”,父亲已经在粮草运输的岗位上栽了跟头,你再让他儿子从事完全一样的工作,到底什么原因呢?

除了三国第一权臣诸葛亮,在任何国家,任何地区,一个丞相从来不曾傲慢到在军机大事上隐瞒皇帝的地步!而诸葛亮“安居平五路”时,刘禅却被完全蒙在鼓里!

是诸葛亮害怕刘禅受不了精神打击?一个见证了长坂之败、赤壁之胜、取蜀取汉中的大胜巅峰、荆州半壁江山丢失、刘备伐吴惨败诸多大起大落事情的人,心理素质没那么脆弱吧?

那是不是刘禅就是个傻子,天天不理政务,天天斗蟋蟀,诸葛亮知道和他说了,等于对牛弹琴,还不如自己独自一人承受五路伐蜀的重压?

不是的。恰恰是刘禅听到了一些危险信息,热锅上蚂蚁一样,到相府寻找诸葛亮的!

刘禅处理政务的能力,我们无从得知,但他绝对不是不关心自己的政权——否则,他那么着急找诸葛亮讨论什么军国大事呢?

相府戒备异常森严,任何官员未经许可一律不准入内!

即使皇帝来了,在相府,也并没有人感到刘禅是蜀汉最高长官——刘禅是全程步行,找到正在观赏游鱼的诸葛亮的。

诸葛亮却说,观赏游鱼有助于开动脑筋。

这种话,你信?

如果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离开了花、鸟、虫、鱼这种特殊癖好,脑子就生锈,怎么能行?

真正在玩乐的,是诸葛亮吧?真正在关心帝国安危的,是皇帝吧?

回转话题。我们不能认为汉灵帝刘宏就一定比刘禅强。也许,他们采用的都是最适合自己的决策。窦武和陈藩的权力大不过丞相,而窦武和陈藩除了争权夺利,似乎没有社会贡献。

所以,刘宏的绝地反击,刘禅的放任自然,都是一种智慧。

而诸葛亮与王莽、董卓、曹操并列,实在也没什么不妥,甚至于,是对诸葛亮执政能力的大大拔高,应该感到幸运的,反而是诸葛亮才对。只不过,王莽自己称帝了,被批判;董卓正在称帝的路上却夭折了,人们批判;曹操等待的时间更长,把这个机会留给了自己的后代,受到的批判少多了;而诸葛亮没有走上这条路的原因,则很可能是中老年得子,与诸葛瞻存在着太大的代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12267-1447878.html

上一篇:多批次试验相关系数的合并
下一篇:小可不才,也来评三国演义(2)
收藏 IP: 39.162.119.*| 热度|

2 杨正瓴 孙南屏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8-25 07: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