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weizheng197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zheng1978

博文

小可不才,也来评三国演义(5)

已有 296 次阅读 2024-8-24 12:13 |个人分类:历史|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第7节  连升五辈

随后,朱儁表奏孙坚、刘备等功。注意这个名字的列举顺序。在朱儁看来,孙坚的军功是大于刘备的,并不仅仅是孙坚有人情。刘备三人并没有封官。后来见了郎中张钧,自陈功绩,除授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尉。

战争结束了,灵帝该追回剿灭黄巾所剩的余款了。人人都要感谢张角,没有那场战争,哪有这么轻松获得的官职?但是官职已经给了,剩余的军款,是不是该归还了?

刘备心虚。幽州、青州有邹靖坐镇;广宗、颍川一枪未放;帮忙解救了董卓一次,还被张飞破坏好事,慌乱中连地名也忘了打听,作为逃兵到董卓那里开证明行不通;阳城之战要不是朱儁使用了猪羊狗血破了张宝的法,恐怕会全军覆没;宛城之战守株待兔捡便宜。关键是,朱儁如果向皇帝陈述刘备曾经怂恿自己收纳黄巾、拥兵自重的建议,恐怕刘备就不是简单的官职【沙汰】了。

督邮做的完全正确,板着面孔公事公办。

注:督邮为官名,最早出现在西汉初,为郡守属吏,掌监属官。官不大,职责不小。广泛点说,传达教令,督察属吏,案验刑狱,检核非法等,都在他的管辖范围之内。

刘备的话怎么不让督邮怀疑?【备乃中山靖王之后;自涿郡剿戮黄巾,大小三十余战,颇有微功,因得除今职。】。

300多年前的家谱,有证据么?三十余战,不就8次战役么?

这个“大小”和这个“余”极难量化。

于是督邮大喝:“汝诈称皇亲,虚报功绩!目今朝廷降诏,正要沙汰这等滥官污吏!”到底是不是虚报功绩尚需实证材料,但是诈一下也是办案的一种策略,吕不韦提出“八观六验”,很显然督邮也是个经验丰富的官吏,对这个手段很熟悉。

督邮的目的已经说得很明确了,【沙汰这等滥官污吏!】并不是你给钱就让你继续干的!至于督邮真实目的是索要贿赂的推断,是【县吏】瞎猜的,并没有科学的依据。即使督邮真的来索要贿赂,应该也是皇帝的意思。问题的关键不是督邮是否索贿、刘备政绩怎样。而是在汉灵帝心中,刘备这个靠军功上位(权且认为他参与了黄巾战争)的县尉,是不是需要交纳一定任职资格费用。督邮调和的是皇帝和官员的关系,被称为“害民贼”是不妥当的,但很容易引起底层百姓的第一印象:督邮是坏人。

玄德曰:“我与民秋毫无犯,那得财物与他?”

这其实也是刘备的一种做事策略,激将法!就像明明武艺高强,在刘辟面前非要装出拔剑自刎的样子,在东吴娶亲遇到追兵时,老是在赵云和孙夫人面前“如之奈何”一番一样。这句话说的很高明,首先把自己当官说的清清白白的,然后也并不否认“行贿”的方案,主要目的想必是让这些熟谙此道的【县吏们】拿出过去的财政补贴,应付一下眼前的困难。需要注意:刘备可不是一个不行贿的清官,他只是说自己没有钱!

刘备要是真的很正直,为什么不围绕着督邮的疑问,寻找一下自己的家谱,再到各处寻找一下有关战功的实证材料?两个方面刘备都不敢!

关于家谱,我们看一看:

两汉皇帝列表(以刘邦辈分赋值1):刘邦(1)——刘盈(2)——刘恭(3,刘盈长子)——刘弘(3,刘盈四子)——刘恒(2,刘邦第四子)——刘启(3,刘恒第五子,这就是刘备可以查到的最早记录了,孝景皇帝)——刘彻(4,汉武大帝!)——刘弗陵(5)——刘贺(6)——刘询(7)——刘奭(8)——刘骜(9)——刘欣(10)——刘衎(10);

先铺垫一下东汉光武皇帝刘秀的家世:刘启(3)——刘发(4)——刘买(5)——刘外(6)——刘回(7)——刘钦(8)——刘秀(9),刘秀和西汉的刘骜是相同的辈分(9)。

紧接着,刘秀(9)——刘庄(10)——刘炟(11)——刘肇(12)——刘隆(13)——刘祜(13)——刘保(14)——刘志(汉桓帝,14)——刘宏(汉灵帝,15)——刘辩(汉少帝,16)——刘协(即汉献帝,16)。

“皇叔”这个称呼可能仅限于三国演义。那么,作为唯一的出处,罗贯中如果非往刘备脸上贴金,那么,打打擦边球也是可以的,只要编的家谱足以说明刘备的辈分能够和汉灵帝刘宏的第15持恒即可。

然而,三国演义为了证明刘备的皇叔身份是货真价实的,编写了一段家谱,我们很遗憾地发现,汉献帝应当是刘备的爷爷的爷爷的叔叔辈的人。因为汉献帝比刘备高5辈:刘启(3)——刘胜(4)——刘贞(5)——刘昂(6)——刘禄(7)——刘恋(8)——刘英(9)——刘建(10)——刘哀(11)——刘宪(12)——刘舒(13)——刘谊(14)——刘必(15)——刘达(16)——刘不疑(17)——刘惠(18)——刘雄(19)——刘弘(20)——刘备(21)。

唉!这汉献帝还真是掉价!认了一个来孙当叔叔。罗贯中本欲美化刘备,却弄巧成拙,可能是刻意向作者透露,这个“皇叔”的荒谬性。

于是,刘备和关羽决定合伙坑这个桀骜不驯的张飞一下,同时也杀一杀督邮的威风。

(1)五、六十个老人,皆在门前痛哭。督邮到来、刘备和县吏彻夜秘密商讨、督邮勒令县吏指称刘备害民,这种消息居然传这么快?而且还传进了一大群老年人的耳朵?难道当时就有手机微信不成?而且,一大群老人不约而同地前来,口径完全一致。战乱年代,缺吃少穿,一大群老人会对谁当县蔚的事感兴趣?你再与民秋毫无犯,也没听说短期内有兴修水利什么政绩啊!充其量只是个中性的、不好不坏的官员啊!即使你有政绩,汉朝的官员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你又不是待在这里一辈子。我们凭什么一起为你说好话?这是刘备拿一群老人在衙门前博得同情心?

(2)张飞打了督邮,喧闹不短时间,刘备也来了。书上写道【傍边转过关公来】,说明关羽观察张飞打人已经很久了,也不解劝,也不上前帮架。

于是,三个人继续逃命。让张飞终于认可了“皇族身份”还是重要的。三个人先躲藏在皇族刘恢的代州,进而被推荐到另一个大腕皇族刘虞那儿,一点事也没有。

第6节  宫廷火并

我们再把视线转入宫内。前面3个中郎将以破黄巾为名,大肆索要军饷才肯出兵。灵帝出了钱之后,一个个又【约期剿捕】互相观望,打了胜仗,喜事,封官。可是,你们不能名利双收啊!

这次【皇甫嵩、朱儁皆不肯与,赵忠等俱奏罢其官】。言外之意,就是卢植这次吸取教训了。不过,前面卢植罢官的原因很复杂,高垒不战恐是主因。如今,卢植是前面被罢官后来才官复原职,而皇甫嵩和朱儁却是带着战功刚上位。理论上,赵忠等更应当首先找卢植的麻烦,为什么先找皇甫嵩和朱儁呢?字里行间的信息说明:卢植这次能留下来,主要原因在于上交了赵忠等索要的HL。

于是,书上写道:【长沙贼区星作乱;渔阳张举、张纯反:举称天子,纯称大将军。表章雪片告急,十常侍皆藏匿不奏。】。如果奏了,自己又没有带领军队作战的能力,刚封上的官位又要双手送给皇甫嵩、朱儁等,而且随后会让这些原将军们感到朝廷越来越离不开他们。所以,咬紧牙关,就不上奏,张角死了,这些虾兵蟹将能翻起多大的浪?

没见张举、张纯翻起多大的浪,军事巨头们坐不住了!他们饭碗被夺了如何甘心?于是派出谏议大夫刘陶这个炮灰去渲染一下黄巾余孽严重程度。

刘陶一上来就人如其名地嚎啕大哭一番,招引灵帝的注意。然后说:【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四方盗贼并起,侵掠州郡。其祸皆由十常侍卖官害民,欺君罔上。朝廷正人皆去,祸在目前矣。】。注意这番话的关键字眼是“朝廷正人皆去”。

十常侍也不是省油的灯,皆免冠跪伏于帝前曰:“大臣不相容,臣等不能活矣!愿乞性命归田里,尽将家产以助军资。”注意这番话的关键字眼是“尽将家产以助军资”。这是变相地反映皇甫嵩、朱儁等派出刘陶来大肆渲染黄巾威胁,实际上是为了军费而已。

于是,刘陶这个踩地雷的消失在三国历史了。

第二个踩地雷的是司徒陈耽,这个官职可不小,皇甫嵩和朱儁能达成这样的协议,也算耗了老本了,陈耽曰:“天下人民,欲食十常侍之肉,陛下敬之如父母,身无寸功,皆封列侯;况封谞等结连黄巾,欲为内乱:陛下今不自省,社稷立见崩摧矣!”这番话的关键字眼是“身无寸功,皆封列侯”和“社稷立见崩摧矣!”。和上面的“朝廷正人皆去”遥相呼应。

灵帝决心不再用这些大将,大汉朝找不到一个军事指挥不成?

于是,江东猛虎再次出马,书中简短叙述了经过:【讨区星,不五十日,报捷】。

看看,刘陶的“天下危在旦夕”、“祸在目前矣”、陈耽的“社稷立见崩摧矣!”这样的谎言有多么不堪一击。

这明里说的是孙坚的英勇善战,暗里的意思就是:刘陶和陈耽不外乎是皇甫嵩和朱儁派来的“托”而已。

跟着刘虞幽州牧这个大腕皇族,和刘焉这个为幽州太守相比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刘备简单作战,就由下密丞——高堂尉——别部司马——平原县令连升4次官职。书上写道【玄德在平原,颇有钱粮军马,重整旧日气象】。

不对呀!刘备过去有什么可以称为“气象”的气派场面?最风光的时候就是张飞500勇士+卢植配送的1000官军=1500号人而已。

我们看书需要仔细:刘备是终于认识到,“与民秋毫无犯”并不是好官,否则你的“钱粮军马”来自哪里?自己屯田?

这个“旧日”,暗示着刘备不再打算做清官,和东汉末年一模一样了。

但是,“钱、粮、军、马”充要条件都具备了的刘备,再也不是以前到处被驱逐的刘备了。

张飞和关羽,也终于认识到了“皇族身份”的重要性了。究其一生,张飞再也没有说过散伙的气话,关羽冒着重重的风险也要寻找刘备。

注:耽与议郎曹操上言:“公卿所举,率党其私,所谓放鸱枭而囚鸾凤。”陈耽的死因,是向皇帝上书说宦官贪污的事,早死于光和五年(182年),而不是黄巾起义(184年)之后。他们也并不是为皇甫嵩、朱儁上书,而是【遥远小郡清修有惠化者二十六人】。

宫廷内斗的整个过程是:

灵帝尚在时,灵帝+董太后+太监的实力>何后+何进+百官。但是,何进在皇帝身边有一个隐藏很深的卧底,名字叫潘隐。

曹操认为“尽诛宦官”的做法可能会导致何家灭族,但是袁绍的建议相反。

何进在【踌躇】地等待潘隐进一步关于灵帝是否死亡的信息。后来得知灵帝驾崩,何进带人冲进宫中,但是又觉得张让有一定的价值,所以对大臣们说【其余不必妄加残害】。

于是,张让作为何进的卧底,被派到董太后那里,鼓动其垂帘听政,引发百官的不满,从而顺利将董太后杀猪养肥,将这一支彻底废掉。

然后,何进又逼迫张让将此前的受贿交给自己的弟弟何苗、自己的母亲舞阳君等,榨取了张让这些太监们最后一点剩余价值。

此时的太监们已经构不成威胁,大权在握的何进,又准备以诛杀太监为名招诱董卓入京,其真实的目的,在于借机消灭外军的威胁。

在此过程中,何进又编造了一个理由,那就是张让和段珪散布流言污蔑自己。

为了取得董卓的信任,何进还同时招诱了许多其他诸侯。

然而,张让拼死发难,杀了何进,胁迫两个备选皇帝逃跑——向着董卓大军的方向跑。

尽管最终太监势力被彻底根除,但董卓的大军也包围了百官。

何进招引董卓入京的做法,后来被曹操所效仿,招诱马腾入京。何进实际上才是真正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只不过,张让彻底不要命了突然翻盘,这一个小小细节,他没有注意到。

因为按照常理而言,这些“小人”具有很好的见风使舵的眼光,这时候当然要巴结新的势力何进,他为什么就敢不要命地杀了何进呢?

宫廷内斗的本源,仍然是黄巾军起义的余威使之然。

在此必须注意的是一个时间线问题。何后是180年入宫的,中平六年汉灵帝驾崩时乃是公元189年,而书中明白写着此时的汉少帝刘辩是14岁!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早在何后入宫之前的176年左右,何后就以民间女子的形式和灵帝怀上了孩子!汉桓帝由于自己没有儿子过继了汉灵帝,汉灵帝有了后代自然非常高兴,但是,这个“私生子”的名声总是那么不光彩的。

于是,何后的入宫,实际上并不是因为何后有多么漂亮迷人,而是为了皇家遮羞,无奈才选择她入宫的!属于典型的母以子贵。这本身是灵帝不情愿的事。

后来,汉灵帝真正后悔的是,就在何后入宫的那一年,王美人(不是汉武帝时候的王美人王娡,这个王美人可能叫做“王荣”)为灵帝生下了另一个孩子(刘协189年时9岁推断而出)。但是,这个何后的政治能力极强。有两件事让汉灵帝非常不满意:一是杀猪匠何进“哥以妹贵”,居然成了军队的最高领导者;二是书上写道何后因嫉妒而鸩杀了王美人。不但杀死了王美人,如果灵帝不加保护的话,这个皇子刘协才是何后真正要铲除的对象!灵帝就把皇子刘协偷偷藏到刘协的奶奶即董太后的宫中保护起来。

什么?一个皇帝,圣旨谁敢不听?还得偷偷摸摸去保护?

这就是何后的政治能力强的原因了:汉灵帝准备废黜何后,何后苦苦向太监头子张让求情,张让根据灵帝的喜好,花了一大笔钱保住了何后。这就是后来何后不愿意何进杀死张让的原因。人们将此时的汉朝,分为外戚、宦官、名士3股势力,不十分妥当。3股势力横向交叉是普遍现象,内部争斗也是普遍现象。比如袁绍在西园禁军中从事的中军校尉本是宦官控制的结构,太监之后代(当时都这么认为,现在DNA序列分析否定了这一点)曹操也杖责了太监老三蹇硕的叔叔,何进的妹妹需要张让罩着,张让与董卓关系不错......

也就是说,灵帝和何后的矛盾,成为黄巾起义之后宫廷内的主要矛盾,其他矛盾暂时可以忽略不计。

只有把握住这个总线索,才能梳理清楚各种各样的人事关系。

何进势力权倾朝野,已经成为尾大不掉的一支,军队、士族都紧密团结在何进周围。

灵帝先前曾扶植了自己的势力,以曹节为首的宦官阶层,成功消灭了窦武、陈潘这些把持朝政的重臣,收回了权力。但这一次却没有那么简单了。明争根本是斗不过何家的。于是,灵帝成立了“鸿都门会”,狠狠打压士大夫族相互推举、官官相卫的风气,提拔其有能力的草根阶层为自己的亲信;同时,又精选武功高强的士兵组成“西园禁军”,由八校尉率领,其头子是宦官蹇硕,与何进的“御林军”抗衡。并且交待:蹇硕能够指挥何进,何进指挥不了蹇硕,蹇硕仅仅听命于灵帝一人。

这个“西园禁军”具备很强的战斗力。

虽然曹操和袁绍是后来大闹宫廷的两个主角,但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偏偏是名义上属于皇帝、实则被宦官掌握的西园禁军,与后来的淳于琼,是西门八校尉之三人。

袁绍这个四世三公的家庭,能加入这样的队伍,不知道是抬举还是屈尊。

皇帝快要死了,本来准备以何进作为托孤大臣【召大将军何进入宫,商议后事】。

后来,蹇硕认为何进是灵帝【立皇子协为太子】的主要障碍,居然堂而皇之地建议“若欲立协,必先诛何进,以绝后患”。灵帝居然“然其说”了。

何进这么一手遮天的人物,是如此显赫的托孤大臣,要不是汉灵帝和何后的夫妻关系极度破裂,一个小小的禁军首领蹇硕,怎么敢提出这样荒唐的建议?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

因此,灵帝虽然准备托孤何进,但是这种托孤依赖性超越不了对刘协的爱,超越不了对何后的恨。汉灵帝和何后达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

但是,我们不知道窦武、陈潘密谋时,谁向曹节  告的密。但这次“机事不密、反受其害”的状况雷同,杀与被杀的对象倒过来了:何进在蹇硕身边安插了两个卧底——司马潘隐和十常侍之一的郭胜。

当潘隐宣布灵帝驾崩时,没有圣旨约束了,何进信心瞬间爆炸。御林军与西园禁军的拼死决战,即将爆发。这时候,三国演义两个主角——曹操和袁绍——分别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

操曰:“今日之计,先宜正君位,然后图贼。”

皇帝驾崩,许多人尤其是士大夫族(如袁绍家族、王允家族以及最终因吸取教训交了钱而未被罢免的军界巨头卢植)处于观望状态,不知道如何站队,也许他们等的,就是御林军和西园禁军大火并,坐收渔利。

立帝,在封建王朝中是一件举国重要的事,国不可一日无君!迅速立一个皇帝,哪怕只有14岁,这些士大夫族也会马上擦亮眼睛——哦,何家胜利了!当生米做成熟饭的时候,这种效应抵得过千军万马!

汉少帝一旦扶上去,马上就是【百官呼拜已毕,袁绍入宫收蹇硕】。蹇硕成了无头苍蝇、散兵游勇了,西园禁军【尽皆投顺】。曹操这一步棋,比5000御林军还厉害。

何进曰:“谁敢与吾正君讨贼?”

袁绍挺身出曰:“愿借精兵五千,斩关入内,册立新君,尽诛阉竖,扫清朝廷,以安天下!”

蹇硕是一只蝉的话,何进只是一只螳螂,而在螳螂后面的黄雀,就是袁绍了!

袁绍和曹操并不是何进的“小弟”,高瞻远瞩的袁绍,早就等待着两股势力同时绝灭的这一天,这个杀猪匠何进,不过是袁绍的一个棋子而已。

【精兵五千】可能就是御林军全部精锐,在此时刻,何进要孤注一掷,不可能考虑到禁军将御林军打败,啸聚三林落草为寇的可能。

资治通鉴上,对袁家袁绍的实际地位,用了几个字:“袁绍……因胁之曰”。

四世三公的袁家,此前虽然人际关系广布,但是要想成为辅政大臣,重要的是没有军队指挥权。袁绍斗志昂扬的一句话,轻松取信何进,掌握了御林军+西园禁军两股力量的管控权。

曹操的建议稳定了天下;袁绍的建议为袁氏家族赚足了辅政资本。战后这些军队是听何进的呢?还是听袁绍的呢?不好说!这些人都是墙头草。至少袁绍的母亲过生日,到来的客人、排场一点也不必皇太后何氏逊色。从军事运筹角度讲,袁绍比杀猪匠何进能干,哪一支部队不想打胜仗,不想有一个相对高明的指挥官?

注:何进、曹操和袁绍凑合在一起,也是令人费解的事情。曹操和袁绍不应当是蹇硕的部下么?公元188年,从顿丘归来的曹操,貌似干着双重身份的事情。

从哪个地方还可以看出袁绍才是黄雀?

既然皇帝按照自己的意志立了,提出谋杀何进建议的蹇硕也被杀了。蹇硕还为何进军事力量进一步加了码:原来属于灵帝卫队的西园禁军尽皆投顺了。何太后和何进都认为政权趋于稳定了。袁绍怎么怂恿着“若不斩草除根,必为丧身之本”呢?

袁绍在等待着另外两股势力——董太后+剩余的宦官,与何进势力的大火并。

灵帝一死,汉少帝不能管事决断了,何进的军队被袁绍架空了。但是袁绍虽然掌握了军队,何太后千千岁和董太皇太后9999岁,却成为了皇帝身边垂帘听政的两大巨头,还是轮不到袁家。

这时候,一个帘子后面容纳不了两个寿星,成为了宫廷的主要矛盾。第二个回合,就是何太后为何进进一步封官【命何进参录尚书事】,而董太后【封皇子协为陈留王,董重为骠骑将军,张让等共预朝政】。

这次斗争,结局也符合袁绍的预期结果:失去军队的董太后和张让集团根本不是对手。于是,袁绍开始吓唬何进【张让、段珪等流言于外,言公鸩杀董后,欲谋大事。】。先让何进从威名上扫地!

杀太监这件事,百姓和百官都是拍手称快的。因为在主流的宣传中,祸国殃民的就是这群宦官。就连诸葛亮这个山东-安徽-江西-湖北-河南-湖北-四川转变了半个中国的迁徙户,对于宦官阶层也是明目张胆地表达着自己的鄙视“亲小人、远贤臣”。

但是,董太后有什么罪呢?立皇帝的过程中,谁不想树立自己的嫡系?

要说董太后垂帘听政,好像最先是何后让哥哥录尚书事之后,董太后才加封董重的吧?

人走茶凉,何进却还是要赶尽杀绝,这就是大逆不道了。

第三回合,何太后和何进二人都没有上当,或者说他们最自然的表现,恰好使得他们这时没有上袁绍的当。既得利益者的想法总是希望“文治”,而未得利益者的想法总是希望“武功”。袁绍虽然通过这次事件获得了御林军+禁军的指挥权,但权力在太平时代又必将还给何进,这是其一;

第二个原因是杀蹇硕的事,袁绍虽然从何进出套了5000人马,但这种直接操刀的行为,也与太监阶层结下了梁子;

第三是逐渐没落的太监阶层,毕竟还有大量贪污的【金珠】,送给何太后一些、何进一些、何苗一些、舞阳君一些。而且,何后的妹妹嫁给了张让的儿子,在危急的时刻张让竟然屈膝向自己的儿媳下跪,这种长期拍马屁伺候皇帝的本事非常了得。

虽然“十常侍”已经失去了蹇硕(被袁绍杀),郭胜(叛变),但剩下的人个个都有这本事。

所以,张让等人这种保命的手段,在面临舞阳君这个亲家母、何后这个太后、儿媳三人身上,显然最起码能保命,这不影响他们东山再起。

眼看着宦官势力和何进势力要凝结在一起了。于是,袁绍咬牙要将天下彻底搞的大乱!向何进建议,招引重量级外军——董卓。但读者不清楚的是,何进的官职是“大将军”,如果他真的不同意,袁绍也根本奈何不了他。

也就是说,这不是室内剧、对话剧一样的情节,也不是袁绍拜访何进一次,两个人相互讨论的结果。而是何进召集众人讨论利弊,共同决定的事情。他们的根本目的,不是认为宦官势力尾大不掉,自己处理不了,非得依靠外军董卓前来诛杀残余的宦官。

相反,他们的根本目的,是认为宦官势力已经团灭,但他们的剩余价值就是鱼饵,用来招引董卓进京,彻底清除董卓的。

三国演义原著写道:“却说前将军、斄乡侯、西凉刺史董卓先为破黄巾无功,朝议将治其罪,因贿赂十常侍幸免。后又结托朝贵,遂升显官,统西州大军二十万,常有不臣之心。

这句话说明,

第一,董卓的官职本来就大的令人恐怖(实际上是并州牧,同刘虞相同,刘表、刘焉在189年尚未分赴荆州、益州去上任。),凉州、并州天下骁骑,哪怕哺乳中的妇女,也是人手不离弓箭。

第二,董卓与十常侍关系很好。

第三,董卓与十常侍的对头—士大夫族关系也不错,“结托朝贵”。

第四,董卓的军力相当强悍。

所以,对于当时的何进而言,能构成威胁的,只有董卓,而不是宦官。

注:三国演义这样写作,是有失偏颇的。董卓的军功,完全是他英勇善战打出来的。在185年~188年间,董卓、张温、皇甫嵩、孙坚进驻三辅、凉州,同叛军韩遂(没错,后来马腾的搭档,就是这个大汉的公敌、叛军)、边章作战,硬生生打下来的军功。这段历史,三国演义只字未提。如果董卓没有一定的政治军事实力,单纯依赖“贿赂十常侍”和“结托朝贵”,怎么可能在189年9月汉庭大乱时立足呢?董卓很显然并不是捡漏了,恰好遇到张让杀了何进,进入了真空地带一样的洛阳,轻轻松松获得了新政权的霸主。如果这是真的,董卓这运气也未免太好了些!

所以,不可忽视的事实是,董卓的军事谋略,和皇甫嵩、孙坚、曹操等大致是相当的。

185-188年,同样属于三国演义记载空白的重要事件,是曹操任职经历的变迁。济南相→顿丘令,189年竟然突然又回到洛阳成为西门八校尉之一。也不知道是罗贯中忘了,还是不屑于交待这种背景,给人非常突兀的感觉。

言归正传。内圈的禁军、中圈的御林军现在所有权和指挥权发生分离,士大夫族最强的袁家和外军势力最强的董卓联合,成为颠覆何家的必由之路。否则袁绍一旦被秋后算账,是吃不消的。

但是,主薄陈琳和曹操却看透了袁家野心,但也不能说话得罪了袁家,只推说太监现在已经不成气候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12267-1447981.html

上一篇:小可不才,也来评三国演义(4)
下一篇:什么是统计学上的拔靴法(bootstrap)?
收藏 IP: 39.162.11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8-25 07: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