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weizheng197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zheng1978

博文

小可不才,也来评三国演义(4)

已有 130 次阅读 2024-8-24 10:42 |个人分类:历史|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第5节  大破黄巾?

刘备破黄巾,有三个记载:

(1)虚构的十八路诸侯讨董中,曹操曰:“莫非破黄巾刘玄德乎?”瓚曰:“然。”;

(2)玄德跃马过檀溪,思及前事,如邻梦幻。一遇牧童骑牛背,正吹笛,见备惊呼,此非昔日破黄巾刘玄德乎。

(3)张飞大怒,拔剑在手。叱曰:“吾虽兵少,觑汝辈如儿戏耳!你比百万黄巾何如?你敢伤我哥哥!”关公急止之曰:“且看吕将军如何主意,那时各回营寨厮杀未迟。”

似乎一提到黄巾大起义,就不得不提到刘备。而前期的刘备,除了落魄的皇族身份,也顺利地贴上了“破黄巾”的标签。

下面,我们先按照演义本身的描述,分析一下刘备在不同战役中的功劳。最后再给出正史记载,用于对比。看看“破黄巾”这个标签,是如何一步步象紧箍咒一样套牢在刘备头上。

第一战:幽州

幽州之战取胜的原因,主要是开战前刘备的“大骂”。【FG逆贼,何不早降!】。

这八个字一出口,把黄巾军主帅程远志彻底激怒了,决定不等部下配合就出手。因为,如上所述,在程远志的心目中,是带领诸多生活于水深火热的老百姓翻身的。如今,一个23岁的毛头小伙,居然称他们“FG逆贼”,这是何等的侮辱!何况,当你蓄积了几个月的计划,正准备雄心勃勃去作战,对方却说“何不早降”!如果你站在程远志的角度,会感受到受了什么样的侮辱!

但是,程远志和邓茂却远远低估了关羽和张飞的武艺。刘备是什么人呢?【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于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这就是标准的黑社会老大!可不是织席贩履之辈。据前文,张飞也是一个黑老大。这些人,哪个不是天天过着刀口舔血的日子。这些亡命之徒,又岂是农民军所能抵挡的!

于是程远志和邓茂分别被关羽和张飞斩首。刘备的军队取得了以少(500人)胜多(50000人)的奇效。

然而,这一战的灵魂人物,可能是幽州太守刘焉的部下:校尉邹靖!【刘焉令邹靖引玄德等三人,统兵五百,前去破敌】,【刘焉令邹靖将兵五千,同玄德、关、张,投青州来】,这两句话说明:青州和幽州战役的总指挥,是军队科班出身的邹靖,而不是刘备。

注:正史上,幽州作为大汉十三州之一,只有牧(相当于省长),没有太守(郡一级的保安队长,郡相当于现在的市级)。刘焉为江夏竟陵人,后来盘踞四川,他从来没有到过幽州。当时的幽州牧为宗正刘虞,善于安抚少数民族。刘虞的部下公孙瓒却强悍好斗,成立白马义从,雄霸北疆。后来刘虞、公孙瓒二人不和,公孙瓒杀了刘虞。罗贯中故意移花接木,把刘璋的父亲刘焉与刘虞搞混淆,不知其写作动机是什么。权且按照三国演义来解释罢。

在三国演义上,邹靖属于昙花一现的人物。甚至称为“花”,也是拔高了这个人,充其量算是培植花卉的牛粪吧。

然而,正史上,邹靖非常不简单。邹靖是个校尉,还是个破虏校尉。虽破虏校尉是个杂号校尉,但毕竟是靠军功挣来。能积累到授予校尉的军功可不是单靠一两仗就能赚来的。再者邹靖这个校尉却未在朝廷里任职,而是长时期在地方当这类带兵的部队长。东汉军制可分为京畿驻兵(京师兵)、内郡营兵(地方兵)和边郡营兵(边兵)。京畿驻兵主要由郎官、卫士和守卫京师的屯兵组成。平时守卫京师,战时部分或全部随将军出征;内郡营兵,平时维持地方治安战时听中央调遣;边郡营兵,负郡戍守。

你看看在幽州时他对刘焉说的话:贼兵众,我兵寡,明公宜作速招军应敌。这种“以民间乡勇对抗黄巾军,保留本部有生力量”的想法非常厉害。刘焉在幽州派去的500人,全部是刘关张招募的乡勇;第二次青州战役,则把刘备的500人和第一次作战的俘虏派过去,又一次取得了胜利。青州战役之后,邹靖孤身一人将幽州战役的俘虏兵5000人和青州战役的不知数目的俘虏兵安全押解刘焉处,完成了一次空手套白狼的漂亮作战,为后来刘焉在四川的军事力量积累了第一桶金。

面临蛮横的、动不动就杀人的张飞,邹靖这种不平衡的俘虏分配方案也能把张飞整的服服帖帖毫无怨言。面临缺吃少穿、有可能二次反叛的俘虏,黑压压一大片竟被邹靖一个人押解回去。你说,这邹靖厉害不厉害?

史载东汉末年,邹靖担任破虏校尉、北军中侯。中平二年(185年),汉阳贼边章、韩遂与羌胡为寇,东侵三辅,皇甫嵩请发乌桓三千人西讨之。邹靖上言:“乌桓众弱,宜开募鲜卑。”事下四府,大将军掾韩卓议,以为:“邹靖居近边塞,究其态诈。若令靖募鲜卑轻骑五千,必有破敌之效。”(《后汉书·应劭传》)。

可见,借刀杀人的计策,邹靖有时做得比武庙64名将之一的皇甫嵩还要好,判断还要精准!

在幽州的第一战,估计是邹靖指示刘备,通过阵前大骂激怒敌将,擒贼擒王。这一战不可能没有邹靖这位“监军”的谋略参与其中吧?要不是有邹靖,按照动不动就冲阵、以消灭有生力量为目标的张飞和关羽,恐怕这500乡勇连同刘关张会全军覆没。总之,若论杀敌人数,幽州战役共2人:程远志和邓茂,剩下的投降或逃跑了。刘备500人毫发无损。

第二战:青州。

青州太守龚景也是一只老狐狸,让幽州军开赴邻邦山东淄博去救援。

善于借刀杀人的邹靖不说话了。这种把戏,在邹靖面前,是小巫见大巫了。

在当时,分为“府兵”和“募兵”。前者相当于有编制,后者相当于临时民兵。在184年时,粮食欠收,起义不断。各个地方政府的最佳策略,是拥兵自重。他们最渴望遇见作战能力不甚强但是人多势众的黄巾军,一次战役就能募到大量的兵源(后来的曹操、公孙瓒、刘备就是靠着打黄巾招募的人员)。遇到有新的反贼进犯,就派遣这些新收降的黄巾军,去打击其他黄巾军。不仅大大减轻了府兵的伤亡率,而且也无需发放太多军饷,有饭吃就帮你玩命。如此廉价的兵源,黄巾军如此差的战斗力,青州太守龚景的府兵,居然打不过?让幽州救援青州?这明显是借刀杀人的。邹靖的军队被黄巾军吃掉,或者青州黄巾被邹靖的军团吃掉,对于龚景而言,结果都不坏。毕竟,象上次幽州之战的高性价比战役,是极小概率的事件。

刚出道的23岁的刘备,却是不折不扣的愣头青,对刘焉言:【备愿往救之】。邹靖只好硬着头皮随着刘备去了。

这次,他们带着刘备本部毫发无损的500人,外加新降服的程远志邓茂残部5000人,近5500人的庞大力量。但书中却说:【玄德兵寡不胜】。

这足以说明:张飞招募的乡勇,并不能做到以一当百!幽州之战时,刘备的“大骂”何等重要!

区区青州黄巾军,主帅连个名字也没有写,很可能还不到幽州之战时的5万人!而且,青州黄巾军还是【分兵混战】。如果这个对开比例是1:1的话,刘备军团面临的不过是2.5万人左右。又如果黄巾军面对千里奔袭、疲惫不堪的邹靖军队分兵较少、面临青州太守龚景这个即将熟透的果子分兵更多的话,这一战就是刘备5500人vs黄巾军1万人左右,加上刘备张飞两大黑帮合并,都是嗜血勇士,原因当然不是【兵寡】。

如果罗贯中在为刘备掩饰着某些不利的话,这个委婉的【不胜】,其实就是败了。

因为这一战,邹靖不希望看到!胜了,黄巾军战俘究竟是归青州龚景?还是幽州刘焉?这种不情愿的态度,可能是青州第一战刘备【不胜】的原因。

书中写道:【龚景犒军毕,邹靖欲回】。一句话中,出现两个人作为主语,明显是有因果关系的。围也解了,饭也吃了,任务完成了,赶快散伙吧。嘉靖壬午本写得更加直白【太守犒赏诸军。邹靖欲回,玄德曰:“近听知中郎将卢植与贼首张角战于广宗,备昔与公孙瓒师事卢植,欲往就之,同力破贼。”邹靖曰:“粮食可以应付,军马不敢妄动。”因此刘玄德自引本部五百人,投广宗来。邹靖引军自回。】

按照这样的写法,邹靖欲回的原因,不是太守犒赏完了。而是刘备另觅高枝的原因,是“邹靖欲回”。刘备提出这个要求,邹靖一眼就看出他想扩军,【粮食可以应付,军马不敢妄动。】。面对刘关张三人俱在,邹靖就是这样一副冰冷的面孔!后面写的“因此”“自引本部五百人”“邹靖引军自回”,就把双方关于降卒战利品分配方面的矛盾,赤裸裸地摆上了台面。

这就一下揭穿了刘备鞭打督邮之前时,说的“大小三十余战”是假的。实际上,正史上的刘备,和张梁、张宝、张角这些主力都没有接触过。仅在担任下密丞、高唐尉期间,和黄巾余孽作战过,但却是败仗。相反,刘备军团被打成光杆的时候,廖化、裴元绍、龚都、刘辟、周仓等等这些黄巾军,恰恰是刘备招募的力量。不得不说,当时的历史上,没有绝对的正义和非正义,也没有永恒的朋友或敌人。刘备与黄巾合作,是主动找上黄巾。曹操与黄巾合作,则是武力征服之后迫使这些黄巾成为了曹操的“青州兵”。两相比较,张飞认为打黄巾就是“为国出力”的看法,就象5-6岁的小孩子看电视剧时动辄询问某个角色是“好人”还是“坏人”一样。

你也可以认为,刘备没有打黄巾军,但不是因为他仁慈,而是他需要这样的兵源。刘备又声称他打了黄巾军,同样不是为了宣示刘关张三人的武艺如何如何,而是这样的虚假军功,是混入政府军的名片。

第三战:广宗。

刘备看到邹靖(刘焉)将所有战俘纳入囊中,一毛不拔。就准备投靠恩师卢植的政府军了,也许混进这样的队伍更有前途。这是刘备唯一一次主动跳槽。

然而,卢植却对刘备的乡勇们不很待见。

暗示之处有三个:

(1)【留在帐前听调】,说明没有准备重用刘备。虽然卢植【大喜】了,但面子上的工作,谁都会做。多年不见的师生关系,不“喜”一下,难道一见面就发怒?

(2)没有提及这些募兵(实际上是主动找上门的,不是卢植招募的)待遇问题。而后面刘备跟随朱儁时,明确提到了【相待甚厚】四字。那么,关系更近的卢植这里,没有提刘备军团的待遇问题,估计就不是很好的待遇了;

(3)卢植一听说有军事消息,就找到了台阶下,对刘备说:“我今围贼在此,贼弟张梁、张宝在颍川,与皇甫嵩、朱儁对垒。汝可引本部人马,我更助汝一千官军,前去颍川打探消息,约期剿捕。”打探消息这种事情,一个传令兵就够了,用得着把刘备的人全部派去还赠送【一千官军】?

比较一下赤壁之战前周瑜的话:【昔操兵少,绍兵多,而操反胜绍者,因用许攸之谋,先断乌巢之粮也。今操兵八十三万,我兵只五六万,安能拒之?亦须先断操之粮,然后可破。操军粮草俱屯于聚铁山。先生久居汉上,熟知地理。敢烦先生与关、张、子龙辈——吾亦助兵千人——星夜往聚铁山断操粮道。彼此各为主人之事,幸勿推调。”】

如果周瑜是害怕诸葛亮不去断粮道而虚言【吾亦助兵千人】,卢植的【我更助汝一千官军】,驱逐的意味已经很明显了。张角贼众十五万vs植兵五万的对抗,压力比皇甫嵩和朱儁大得多,最先出局的也正是卢植,他可不是兵多了撑的。

注:当时九江郡的治所在安徽的寿春,不是江西省的九江市。卢植的【九江太守】和【庐江太守】,都在安徽。后来曹操进攻陶谦的徐州时,九江太守【边让】,其实就是袁术下辖的官员,不是从江西千里迢迢去救援八竿子打不着的徐州的。

师生之谊居然如此?那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看看刘备的性格描述:【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

(1)这个大志,是如何反映出来?肯定是刘备向其他人说过!这个“大志”,很可能就是刘备跟随卢植学习时反映的,不会是4-5岁时面临自家桑树时的豪言壮语(刘备的叔叔刘子敬,听到刘备的话,原本的反应是“汝勿妄语,灭吾门也!”,后来刘备真的称帝了,小说家去掉了这句惊世骇俗的话,改为“刘子敬奇之”)。刘备跟随教师卢植学习的时候,已经15岁了,在卢植面前说这种欺君灭族、惹人耻笑的大话,刘备不感到傻么?结合刘备当时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家族成员因贪污被免职(坐酎(zhou金失侯)的情况来看,刘备这个“大志”主要是皇族身份,根本不可能是“羽葆盖车”。因为,这是刘备唯一可以炫耀的地方。卢植讨厌刘备经常把皇族身份挂在嘴边的人;

(2)不甚好读书。猛一看,认为书本知识还不如实战经验重要,不甚好读书也不耽误干大事,当皇帝。事实上,这暗示着卢植讨厌刘备的另一个原因,卢植以前是在洛阳市的偃师县教学的(可能属于军校?)。

(3)刘备城府太深,不好驾驭。【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

(4)三国志描述刘备的时候,有【喜狗马、音乐、美衣服】的话,被罗贯中删除了。

什么是“美衣服”?其实就是女性服装的意思。

何以见得?

其实刘备的“哭”女性化意味是非常重的,心理学的情感表达和外在的衣着,存在着一些必然的联系。也就是刘备的“女性化”,可能还有走路时的婀娜多姿,哼唱着靡靡之音的甜歌,让卢植看起来很不爽!

(5)刘备的“乡勇”素质太差,和一群悍匪差不多,你看都招了些什么人啊!张飞一杀猪的,一会要杀董卓,一会要杀押解卢植的朝廷人员,一会要杀督邮,后来还经常视小兵如草芥拿鞭子凶狠地抽打,在徐州时逼着曹豹强行灌酒。关羽也是杀了地方豪族逃难江湖的亡命之徒。大部队作战是需要纪律严明、统一指挥的,这些散兵游勇尽管个人武力并不弱,可是很有可能影响大局。

总之,在广宗被变相驱逐,没有战功。

第三战:颍川-长社之战

长社和颍川应当说是一场战役,一个在河南许昌市长葛,一个在河南省许昌市的禹州。由于当时的地区建制和现在不同,应当是大单位里面套的小单位。就像以前的荆州面积很大,不仅包括了湖北全省,还有湖南、重庆的一部分。而现在呢,属于湖北省的一个城市罢了。

刘备军团并未参加此次战役,因为卢植是高垒不战,这里是已经开战过了。【二更以后,一齐纵火,嵩与儁各引兵攻击贼寨,火焰张天,贼众惊慌,马不及鞍,人不及甲,四散奔走】。剩余的败残军士,又遭遇了曹操的骑兵。【曹操拦住,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夺得旗幡、金鼓、马匹极多】。

然而,曹操仅以军礼见过两位将军,马上投入了新的战斗去了。这位真正的战神和汉朝四杰之一(王莽、董卓、张角、曹操)并不希望投靠谁,他的目标应当说是超越皇甫嵩、朱儁的。曹操的出生也无需刘邦的紫云、曹丕的青云、孙权的红云做宣传,更不需要指着桑树去YY。曹操本人的做事风格,就是曹操最好的宣传。曹操也是三国著名的人物中,唯一在出生时毫无天象征兆的一个人。

仗打完了,你这1500人不需要吃饭啊?皇帝的拨款,只够我们政府军的,你还是去卢植将军那里吧!快走快走,越快越好,最好是立刻就走,恕不远送。【可即星夜往助】。

这次是皇甫嵩发话了,所以此后刘备军团投靠的是没有发话的朱儁而不是皇甫嵩。

于是,半路上却意外地遇到了卢植的囚车。由于长期高垒不战,皇帝已经等得不耐烦了,要求收回过剩的军费(黄门左丰胆敢将前收回而不上交给灵帝?这不是贿赂,而是项目的余款)。但卢植既不愿意开战,也不愿意还钱。于是朝廷用一个狠角色——董卓——取代了卢植。

第四战:地点不明

狠角色董卓一旦上任,就开始与张角猛烈开战。然而,作为敢于颠覆400年创业根基的大汉朝的人物,张角的能力不是盖的。精锐部队纷纷把矛头对准董卓。他们利用热空气驱动的纸灯携带铁蒺藜形成空中打击优势,漫天的铁蒺藜雨落在地面上,将董卓军的马蹄和士兵的脚丫子扎的稀巴烂。他们用大型鼓风机把麦芒和生石灰粉混合在一起喷出白雾形成地面打击优势,上阵的董卓士兵被迷住了眼睛,腐蚀了鼻腔,喉咙干燥,痛苦不堪。乱做一团的董卓军还有第三道要命的,那就是拿下董卓就能吃到饭的饥饿的农民。

饶是“西凉藩壁”的董卓,空有左右开弓的本身和臂力,怎么能拥有口罩、磁铁和用于中和石灰粉碱性的酸性物质?这些材料在传统的军队作战中是不需要的啊!因此,董卓只有败。这个时候,刘备军团抄了张角的后路。正在围猎的张角军团猛然发现一个震惊的事实:自己布下的铁蒺藜将要扎到自己的脚丫,自己释放的石灰将要迷住自己的眼睛。周密计划的风向、地理方位,在突然从另一个方位进攻的刘备军团完全不起作用。于是,【角军大乱(未见对方损失人数),败走五十余里。】

张飞为什么要杀董卓呢?为了替刘备出气吗?不是的。

(1)如果要杀董卓,营帐内就动手才符合张飞暴戾的性格,但是出来了才耍小性子;

(2)张飞一向是恃强凌弱的心态,面临平民百姓就大吼,面向曹操、袁术时屁也不敢放一个,他怎么敢向董卓动手?

(3)我们心目中的董卓,总是一副大腹便便的形象,好像离开吕布就不会打仗似的。可是,负责任地说:董卓的武力,反而比吕布强!董卓祖籍甘肃临洮,出生于河南禹州,能够在快马上左右开弓,和太史慈差不多。董卓的臂力非常强,能够轻松反制刺客伍孚,能够吓退拿着三国神兵的另一战神曹操,曾经因武艺高强被选为“羽林郎”,全国只有72个这样的大汉宫廷侍卫。能成为羽林郎的人,少之又少。就军事韬略来讲,董卓被依为西凉藩壁,在垂死的汉朝能够长期与民风彪悍的羌人作战,维持了西方的安全,和皇甫嵩差不多甚至更强一些。

(4)董卓的部下飞熊军四将(李傕、郭汜、樊稠、张济),能够轻松攻下汉朝西都长安。四将之一在综合能力上就能够抗衡江东猛虎孙坚。我们不知道这时候牛辅和李儒是否已经娶了董卓的女儿,如果是,那么董卓的综合实力应当是全国最强的,再加上兼并了卢植的三大政府军团之一。就凭一个破罐子破摔的张飞,就能够刺杀董卓?这不是开玩笑吗?

所以,张飞的目的,应当是:迫使刘备丢下可能升职的机会,主导三结义的大局!

你听听张飞说的话:“我等亲赴血战,救了这厮,他却如此无礼。若不杀之,难消我气!二兄要便住在此,我自投别处去也!”看到没有,张飞弄得倾家荡产的,结果遇到的是刘备这个忍气吞声的窝囊废,张飞算是看透了!原来,皇族身份在实力面前一分不值!于是,张飞觉得什么结义兄弟,不跟你们混了,老子走!

看看,这个联盟有多脆弱,还在千古被人津津乐道!

刘备说:那,咱们都走?

飞曰:“若如此,稍解吾恨。”意思:杀不杀董卓无所谓,你们丢了官,能让我平衡一下。

董卓一向是以豪爽出名的。史书记载,董卓年少就好与四方豪杰交往,只要是熟人来访,董卓必是杀鸡屠牛好好招待。后来因为人脉广阔,董卓也得以加官进爵。在边境镇守的时候,塞外的异族见董卓乘马飞奔,两臂能左右开弓的英姿,吓得不敢进犯。据记载董卓好骑白马,饰以金龙头和坐鞍。大家脑补一下这一形象,会不会想到卫青李广之类的大将军?后来董卓调任司马,正赶上鲜卑入侵汉朝,董卓奉命前去迎战,结果首战就取得大胜,俘虏无数,斩首上万,得胜之后朝廷给予的赏赐,董卓看都不看全部分给参战的手下。

刘备如果忍气吞声留下来,获得的战略资源一点也不会比张飞能够提供的少!到时候,是刘备对董卓更感恩呢,还是对张飞的第一笔赞助比较感恩呢?

第四战:阳城(曲阳之战是曹操+皇甫嵩打的)

这一战,刘备军团总算混进了朱儁的政府军编制,而且【待之甚厚】。为什么比卢植对刘备还要好?朱儁傻吗?根本目的是【令玄德为其先锋】,做炮灰用。这一战先胜,后败,再胜。中间一次败的原因,是黄巾军用吊睛白额猛虎作为形象,鼻孔里吹出大量黑烟,把战马吓坏了;另外,还用热空气驱动的空中纸灯(不能叫“孔明灯”吧!张角已经发明出来了,孔明只是抄袭了一下而已)携带的铁蒺藜导致大量的战马马失前蹄。当然了,生石灰粉、麦芒这些廉价的建筑材料和农民们常规的植物材料,都成为了张角施展的“妖法”。微细的麦芒吸入肺中,那感觉可不好受。

这次的灵魂人物是大将朱儁,用猪、羊、狗血这些胶体材料,浸湿灯纸【空中纸人草马】,并且这种胶体材料还具有相当大的粘性,把铁蒺藜牢固地粘附在地面上。张角的吸铁石不起作用,这种胶体材料还能粘附麦芒,中和石灰粉,一物多用!

刘备算真长见识了:战争,原来竟然有如此多的打法,远远不是骑着马拿着武器杀敌立功那么简单。那些“妖法”机械,都被朱儁军团缴获了。

但是,阳城围起来之后,朱儁又准备【差人打探皇甫嵩消息】。面临的敌兵军力、汉灵帝拨款、自己的损失,还有没有自己不能解的新【妖法】,到底出战与否,是需要综合权衡的。后来得到消息:皇甫嵩胜了,封了,卢植复职了,曹操走马上任了!于是朱儁不再观望了。【朱儁听说,催促军马,悉力攻打阳城】。

第五战:宛城

现在的黄巾军,不但构不成什么大的威胁,而且是“奇货可居”的俘虏。如果迅速剿灭,恐怕会痛失一大批俘虏,而且自己在政府军能否继续待着也成了未知数。久经思考,刘备决定试探一下大将朱儁。

高手过招,往往话都很含糊。

玄德曰:“昔高祖之得天下,盖为能招降纳顺;公何拒韩忠耶?”

拿高祖比喻,诱使朱儁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与大汉朝廷抗衡。然后,能不能鸠占鹊巢,让朱儁莫名其妙地感染类似于后来“白袍银铠”的刘琦突然患上的疾病?从而成为一方霸主?这个想法很大胆!但也是刘备翻盘的极具诱惑力的机会。

儁曰:“彼一时,此一时也。昔秦项之际,天下大乱,民无定主,故招降赏附,以劝来耳。今海内一统,惟黄巾造反;若容其降,无以劝善。使贼得利恣意劫掠,失利便投降:此长寇之志,非良策也。”装作听不懂的样子,与黄巾军划清界限。谁知道你TMD的这个皇族身份在战后会不会向汉灵帝打报告?

玄德曰:“不容寇降是矣。今四面围如铁桶,贼乞降不得,必然死战。万人一心,尚不可当,况城中有数万死命之人乎?不若撤去东南,独攻西北。贼必弃城而走,无心恋战,可即擒也。”看到朱儁没有上当,于是轻描淡写地、很自然地恢复到了正常的军事策略讨论上。

后来,江东猛虎孙坚加入了战团。一旦加入就猛烈开战【首先登城,斩贼二十余人,贼众奔溃。赵弘飞马突槊,直取孙坚。坚从城上飞身夺弘槊,刺弘下马;却骑弘马,飞身往来杀贼】。城内进入白热化战斗时机,刘备军团在北门守株待兔。【孙仲引贼突出北门,正迎玄德,无心恋战,只待奔逃。玄德张弓一箭,正中孙仲,翻身落马】。

好了,这就是刘备在抗击黄巾军中的全部战斗了。一共7场战役。

刘备打过黄巾吗?实际上,角、梁、宝三大主力,主要活动于河南、河北一代,真正对手是政府军皇甫嵩、朱僬、卢植,以及豪强孙坚、曹操。在张角起义的同时,汉中的张鲁(祖上江苏沛县)也蠢蠢欲动。刘备任高唐尉时,遇到的是缩水版的黄巾军。但后来,许多黄巾军不但不是刘备的打击对象,反而是刘备的好朋友、好帮手,如龚都、刘辟等。

黄巾被平息后,按照三国演义说法,曹操有背景、孙坚有人情,刘备啥也没有,又不甘心给前来索要贿赂的十常侍上供,所以没有被封官。写的刘备战功卓著,清清白白,但却委屈至极。甚至后来在马屁精张飞的口述中,直接把黄巾军总数“从张角反者四五十万”改成了“百万黄巾”,把皇甫嵩、曹操、孙坚等人的功劳全拦在了刘备头上,最终口头禅竟成了“莫非破黄巾刘玄德乎?”

人们总说吕布是三国“跳槽王”,刘备更是“跳槽王中王”。其实,大部分情况下都不是刘备主动选择的,他是被婉拒、被驱逐的!

我们怎么定性汉末的这场农民运动呢?

总的趋势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但是也是宗教势力的侵袭,方式方法不正确。起义纲领“天下大吉”,安慰不了饥饿的胃,保密工作做得不好(大门大书甲子二字,后来的唐周告密事件,充分说明没有太多人认为400年大汉的根基是容易动摇的)。

此时,各方实力派大致有以下几种选择:

(1)破黄巾,靠战功上位;

(2)参加黄巾军;

(3)汉灵帝卖官,民不聊生,垂死的汉朝不值得救,保存实力观望一番。

很显然,曹操和孙坚刚开始靠的是第一种策略,后来是第三种策略。刘备则在多次混入编制没有门路之后,走向了(2)+(3)的策略。

刘备跟随朱儁攻打阳城时,【探子回报:“皇甫嵩大获胜捷,朝廷以董卓屡败,命嵩代之。嵩到时,张角已死;张梁统其众,与我军相拒,被皇甫嵩连胜七阵,斩张梁于曲阳。发张角之棺,戮尸枭首,送往京师。余众俱降。朝廷加皇甫嵩为车骑将军,领冀州牧。皇甫嵩又表奏卢植有功无罪,朝廷复卢植原官。曹操亦以有功,除济南相,即日将班师赴任。”朱儁听说,催促军马,悉力攻打阳城。】

看到了吧?三路大军之所以望风披靡,主要是都不想先动。相互打探对方,生怕把这股祸水引向自己一方。于是,朝廷才让董卓取代卢植。

不要被后来进驻洛阳之后董卓的暴行所迷惑。就事论事,种种迹象表明,卢植是观望、避战状态,朝廷的选择是正确的:董卓确实是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185-188年,进驻三辅、西凉等地,这三年足以奠定董卓十大名将之位)。也不能以一次失败就断定董卓不行,也许常驻西凉,文化阻隔,对张角的“妖法”颇为忌惮。卢植也败于“贼将妖法”,何苦狠狠追究董卓的责任呢?

注:在笔者看来,三国时期的十大名将,是曹操、皇甫嵩、董卓、孙坚、孙策、陆逊、周瑜、司马懿、公孙瓒、邓艾。没有吕布、关羽、张飞、马超、赵云或许大家感到很意外,但真正意外的,或许是笔者认为吕布、马超、赵云、张飞被定性为四大庸将!随后我们再来慢慢解释这种排名。

但是,这种观望是有限度的。当友军迅速获胜封官,已经结束了战斗时,朱儁这一方才彻底急了。由于阳城一战的主将是朱儁,最终虽然获得了胜利,但本可以更早获得胜利的。朝廷追究朱儁部保存实力避战的时候刘备受到连带责任,也有可能。

原始的三国演义嘉靖本,朱儁这种观望的态度更加明显。

以下小括号()为毛本特有,【】内为嘉靖本特有。

朱隽引兵围住阳城(攻打),【月余不下】,(一面)差人体探皇甫嵩信息。探子回报,具说:“皇甫嵩大获胜捷。张角连败数阵,朝廷差皇甫嵩伐之(朝廷以董卓屡败,命嵩代之)。(嵩到)时张角已死,弟张梁用王者衣冠葬之(张梁统其众,与我军相拒)。皇甫嵩连赢七阵,斩张梁于曲阳之下。发掘张角棺橔,(戮尸)枭首送往京师。降者十五万,杀戮者不可胜数(余众俱降)。朝廷加皇甫嵩为车骑将军,领冀州牧。(皇甫嵩又表奏卢植有功无罪,朝廷复卢植原官)。【一时人皆得官爵,将骑都尉曹操除济南相,已皆赴任去讫】朱隽听说,催促军马攻打,破阳城。势已危急,从贼严政刺杀张宝,献首投降。朱隽遂平数郡,使人进表奏功(上表献捷)。

有什么差别呢?

(1)嘉靖本强调的是朱隽围而不打,耗时一个月也难以取胜,派人打听皇甫嵩的消息之后,决定是否攻城。毛本则是打听消息和打仗两不耽误。

(2)毛本丑化了董卓,将张角屡败,改成了董卓屡败。而嘉靖本说的是皇甫嵩在别处打了许多胜仗,而张角“连败数阵”原是败于董卓的,朝廷让皇甫嵩去帮助董卓对付张角,而不是毛本说的朝廷非常反感董卓的失败,临时换帅为皇甫嵩。张角毕竟是黄巾起义的主角,在征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局部战场的失利情有可原,朝廷为什么因为这件事,就得罪董卓呢?观察上面朱隽的滑头,则毛本于字里行间虽然在丑化董卓,实际上更能反映一个边蔽司令的无奈感。

(3)毛本的主题在于“除元恶”,写的是皇甫嵩挖出张角的尸体,重新施虐一遍(即所谓“戮尸”),而黄巾军一见张角死了,都投降了。而嘉靖本显示了这场战争的残酷性,皇甫嵩没有做出没有意义的、象征性惩罚的“戮尸”,但张角的手下没那么不堪,有投降的,也有顽强抵抗的。或者,你也可以理解为,不可胜数的“杀戮者”,其实正是皇甫嵩从“十五万降者”中挑出来杀死的。秦将白起坑杀赵卒40万,官渡之战后曹操坑杀袁军降卒8万,作为武庙64名将的皇甫嵩,在184年缺吃少穿的战乱年代,在汉灵帝铁公鸡一毛不拔的情况下,为了自己军队的可持续供给和方便战俘管理,杀死降卒的事情也有可能会发生的。

(4)毛本不但在美化皇甫嵩的战功和缴枪不打的仁义,而且对于同僚也没有恶意竞争,而是能奏功就奏功。比如,意外地交待了皇甫嵩帮助卢植官复原职的事情。而嘉靖本就不客气地用了两个“皆”字,说明了战争已经进入尾声、各部将领纷纷想升官的状况。毛宗岗和毛轮父子改的最明显的就是后面4个字,把“进表奏功”改为“上表献捷”。

到了后来,孙坚部加入战团,【赵弘飞马突槊,直取孙坚。坚从城上飞身夺弘槊,刺弘下马;却骑弘马,飞身往来杀贼。】在城里进入白热化作战,刘备在干什么呢?【孙仲引贼突出北门,正迎玄德,无心恋战,只待奔逃。玄德张弓一箭,正中孙仲,翻身落马。】他在北门守株待兔!如果你是朝廷,你怎么看待孙坚、曹操、刘备三人的战功?

怎么说呢?哪个版本更好?

如果要以“符合史实”作为衡量依据,显然罗贯中的嘉靖本原著更好。在朝廷官员都需要向汉灵帝购买官职的情况下,武将们人人没钱,现在突然有了立功升官的机会,自然是幸灾乐祸的。怎么衡量军功?杀死逆党的数量就是衡量依据,功曹们不会看到你带回一大堆降兵就给你记功劳,这是很符合当时事实的。

而从教育意义上讲,毛本则塑造了皇甫嵩一个完美的军人形象:战斗力强,讲仁义,不贪功,照顾同事。就象孔子和孟子一样,作为楷模几年前了,突然有文献记载他们也屠城,人们就会怒斥胡说八道。

相反,吴起的吴子兵法里如果提到了屠城,那人们自然会想到杀妻求将的恶人吴起,自然会做出这样的事情。久而久之,反倒是恶人的事迹,成功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历史资料。

又如,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提到尧、舜、禹时代,都是明德,非常高尚,代代禅让。而据《晋书·武帝纪》记载:“咸宁五年……汲郡人不准掘魏襄王冢,得竹简小篆古书十余万言,藏于秘府”。而在《晋书·卫恒传》记载却是:“太康元年,汲县人盗发魏襄王冢,得策书十余万言。”同样的《晋书·束皙传》里面记载了:“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书数十车。其《纪年》十三篇。”在这些记载里面虽然出土的时间不尽相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竹书纪年》是被盗墓者偶然间发现的。

这样的史书侥幸逃过了秦始皇的焚烧,又是怎么记载的呢?“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事实上,在同一时期里的《韩非子》对于尧、舜、禹的禅让,同样持否定的态度,据《韩非子·说疑》记载:“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由此可见,《竹书纪年》里面关于尧舜禹传位的说法并非孤证。

可是,你愿意相信那本史书呢?

所谓“正史”,指的就是官府记载的史书;是与民间的“野史”相对的。比如,陈寿的《三国志》就被认为是解读三国演义最重要的史书。《三国志·后主传》记载:诸葛亮虽达於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然经载十二而年名不易,军旅屡兴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自亮没后,兹制渐亏,优劣著矣。

这段话大意是,诸葛亮虽然施政能力强,但是对于这种事没有照顾周全。不过,12年没改过年号,连年动众也不随便下赦免令,不也很出众吗?诸葛亮之后,这种制度就逐渐受到破坏,高下立判(把诸葛亮以后的蜀汉踩了个遍)。

不改年号就是施政能力强?裴松之实在受不了陈寿如此尬吹,提出质疑:臣松之以为......至於"年名不易",犹所未达。案建武、建安之号,皆久而不改,未闻前史以为美谈。“经载十二”,盖何足云?岂别有他意,求之未至乎!亮殁后,延熙之号,数盈二十,"兹制渐亏",事又不然也。

大意:建武、建安这种年号,都是很久都没改,怎么不见以前的人当做美谈呢?(建安用了25年,建安期间更是乱成一锅粥)。诸葛亮才12年没改,吹什么牛皮?是不是想吹,又找不到干货了?诸葛亮死了以后,蜀汉用延熙用了20年,陈寿又说这种制度被破坏了,其实根本不是。

再多插一句题外话,陈寿吹得实在没法吹了,连不改年号这种尬吹法都要用上,为什么连七擒孟获这种秘史都不采用?

所以,正史就类似于CCTV1,只报道核实过的新闻。CCTV1本身的记者不够用怎么办?当然还要参考一下小道消息,“仔细甄别”之后,决定是否报道。这个“仔细甄别”,则是带有主观性的,有时存在着认识局限性。

比如,有个年轻人找到爱迪生那里去应聘,说是想发明一种万能溶剂。爱迪生质问:“你用什么容器盛装你发明的万能溶剂?”

在TRIZ不发达的年代,经过甄别,官媒自然就会认为爱迪生反驳得巧、反驳得妙、反驳得淋漓尽致、反驳得对方体无完肤,恨不得把爱迪生吹上天。

可是,如果突然有一个TRIZ专家出来说:“难道不可以冷冻保存吗?”

官媒或许立刻“仔细甄别”之后,否定爱迪生的说法,大发明家也会栽跟头,云云。

因此,切莫以“正史”为唯一依据。因为“正史”也有自己的主观性判断,甚至掺杂了个人的情感因素进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12267-1447971.html

上一篇:小可不才,也来评三国演义(3)
下一篇:小可不才,也来评三国演义(5)
收藏 IP: 39.162.11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8-25 07: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