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100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研究生47万人。可以说,工科类学生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国家工业化发展道路,更进一步的影响则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由此可见此计划关系之重大。
按照自己的理解,“卓越计划”的目标是培养动手能力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科人才。“卓越计划”的重点在于“卓越”,目标是“创新”。只有把握了这两点,卓越计划才有可能落在实处。为了实现“卓越“和”“创新”的目标,我认为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大学、学生四方面的共同努力。但四方面的作用、地位、职能并不相同,如何实现四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则是这项计划成功与否的根本。
作为政府,在卓越计划中的主要职能定位应该是“政策导引、法律支撑、经费投入”,政府忌讳的行为是“直接管理、直接指导、直接评估”。前者是指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政策以支持、支撑这项活动,并为此投入必要的经费,以调动行业企业、大学参与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如美国近年来就把“加强科学、工程和技术教育,引领世界创新”的理念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布什政府把维持美国在科技和工程领域的领袖地位写入《美国竞争力计划》,并投入大量经费支持工程教育的发展。奥巴马总统也提出让“有数学才能的大学毕业生进入工程领域,另一些人进入计算机设计领域”。欧盟委员会先后推出三项大型工程教育改革计划,即“欧洲高等工程教育”,“加强欧洲工程教育”,“欧洲工程教育的教学与研究”,构建欧洲工程教育体系,以增强欧盟国家的创新竞争力。[1]但这些国家并没有抓具体的落实与指导。中国教育部为此却成立了“卓越计划”专家委员会,负责指导“卓越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我认为有可能又会成为一个新的“教育部办学”项目,成为各大学争项目、争经费的又一平台,最终失去“卓越计划”的目标。
作为行业工业,在卓越计划中的主要职能定位应该是“提供基地,提供导师,提供项目”,行业企业忌讳的行为是“利润第一,消极参与,项目虚化”。行业工业要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先进、真实、可行的实习工作基地,并提供有良好指导经验的导师指导大学生进行工程实践;同时,要为大学生提供有创新价值、技术领先的真实项目。这三者中,基地是平台,项目是基础,导师是关键,三者缺一不可。而要实现这三者,则既需要行业企业的大局意识,更需要政府的政策诱导。在“卓越计划”实施中最为难堪的是行业工业只讲利润,消极参与,既不提供真实的项目,也不提供有指导经验和实践能力的导师。企业的积极性能否调动起来,是这项计划落在实处的关键。
作为大学,无疑是这项活动最为关键的参与方。因为培养卓越的工程人才是大学的基本职责,是其生存之本。大学参与这项活动,需要作的准备有:深刻领会“卓越计划”的宗旨、目标和意义,形成自己学校的有自己特色的工程培养目标;其二,卓越是高标准,决不是只只培养动手能力强,卓越计划贵在“创新”,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卓越计划的第一目标。为此,学校要在课程设置、教师教学任务分配、教学方式、实习安排等方面作细致的规划。这方面大学要做的工作可以细分为几个方面:①重视学生文理知识、文理精神的培养。没有良好的人文素质、理科素养,是不可能培养卓越工程师的;②严把教师关,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工程师培养师职队伍;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④有国际视野,工程基地的选择要放眼国际。其三,学校要制定配套的政策和制度以支撑这项计划。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校企业结合制度;双职教师待遇制度;科技转化制度等。
作为大学生,毫无疑义是这项计划的受益者。但受益者并不代表他们就会积极参与,认真准备。学生对工程实践也有自己的兴趣点和盲点,对此,学生要有充分的认识。经常的情况是教育者积极,受教育者学生则是消极。这其中当然有学校、企业安排问题,但最为关键的还是学生自己对自己求知欲的调动问题,对环境的感知问题。学生自己应该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学习,积极向教师、企业导师求教,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把握一年的实践机会。
“卓越计划”的成效要实施多年才能见成效,十年可能都有点早,十五年一定会出结果。但愿2020年(官方的年限),或者2015年,我国的工程教育能够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06: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