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管你是否承认,中国“双一流”建设名单已经悄然公布。证据有政府层面的,有高校层面的。政府方面,2017年6月16日,针对在网上广泛流传的“42所‘双一流’大学出炉”的传言,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回应《北京青年报》时并没有直接否定,而是表示“双一流”建设的有关工作仍在推进过程中,最终名单确定后拟于8月底左右正式公布。2017年7月24日,河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开幕。省人民政府省长陈润儿作关于河南省2017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报告中首次公布河南双一流大学的推进情况,明确指出“郑州大学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行列,河南大学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2017年8月13日,新疆自治区主席雪克来提·扎克尔到新疆大学新校区迁址用地调研时透露,“今年6月,新疆大学已被教育部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布局中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列。”更有高校层面的,云南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二十几所高校校长或书记公开宣布本校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从这些方面的情况来看,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是真的!
“双一流”中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将高校分为A类和B类。A类36所:原“985工程”高校中的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技术大学。B类6所:原“985工程”高校三所,即东北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原“211工程”高校三所,即云南大学、郑州大学、新疆大学。
对于这样的名单,大家总感觉不可理解,折腾这么长时间,动静如此之大,最终的结果总体感觉是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仍是体现扶优、扶强原则的985工程高校和体现扶需、扶特原则的部分重点高校得到支持。对云南大学、郑州大学和新疆大学这三个教育部“新宠”,大家自然是羡慕嫉妒恨;对部分实力比985工程大学都强的地方高校,如苏州大学,则是欲哭无泪!那么这样的一个名单有何意义呢?或者说双一流建设最终的价值是否得到体现呢?我认为,虽然这一漫长的过程让人难受,也虽然这样的结果让人觉得是逗你玩,但双一流自启动到现在近三年的时间,还是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质的变化。
变化一:高等教育投入空前增加。
各省建设双一流大学的投资热情空前高涨,各所大学建设双一流大学的行动热情空前高涨!这种势头带来的最直接变化是高等教育投入的空前增加、一流大学人员面貌的变化。
目前,31个省份“双一流”政策中,有13个省提出了经费保障,初步估算未来五年投入在400亿以上!投入经费最高的当属北京,北京市预计投入100亿,推进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广东省省市各级财政三年计划投入超百亿元,强力支持大学建设;河南省豪砸31亿打造“一流学科”;西部欠发达省份的宁夏,将从2017年到2020年,增加高等教育专项资金2亿元;山东省将在“十三五”期间筹集50亿资金支持“双一流”建设;上海市推行“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在2014-2017年第一个建设阶段,上海市级财政预计投入36亿元,等等。足见各省级人民政府建设双一流大学的热情!在高校中,特别是在211工程大学中,双一流大学建设,那是重中之重的事情。各211大学,无不把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名单或者世界一流学科作为目标。为此,不惜重金引进高端人才、优化学科专业布局、购买先进设备等。可以说,本次双一流政策,其影响、其对政府和大学的推动力,远超新中国任何一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政策。自此之后,中国大学特别是中国985工程大学或者说“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将迎来大变革、大发展,这些高校将化茧成蝶,产生质的变化。可以预见的是这些大学的一流成果、一流师资、一流学生将会更多,中国大学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中的位置将进一步提升。
变化二:大学建设目标进一步明确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了“双一流”的建设目标,明确了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基本步骤:第一步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第二步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这既是政治任务,也是211工程高校的动员令,对其他高校也有方向意义。自此之后,各高校、特别是985工程大学的目标清晰了、211工程大学的目标也明确了。
正是双一流的推动,中国大学又一次对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何为世界一流学科、如何建设一流大学进行了一次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各高校找到了着力点!同时,根据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双一流”建设“每五年一个建设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这等于给其他高校特别是211工程大学、地方优质大学提供了一个可以摘到的果子。特别是各省基本出台了双一流建设的政策,这些政策也会激励地方大学凝炼学科方向,培养自己的优势学科与专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双一流不仅为中国高水平大学提供了奋斗方向,也为广大地方高校指明了奋斗方向。
双一流政策在给高校带来正向变化的同时,也带有一定的负面变化。主要的负面影响有:第一,“大跃进”式的大学发展,可能会带来中国大学进一步的浮躁和急功近利。从目前全国31省双一流政策来看,到2020年将建成世界一流大学15所左右,这明显不符合大学发展规律。同时,对一流学科的评价,过多依靠ESI数据,也易产生中国大学的急功近利,失去大学发展中应有的一份定力!第二,“双一流”标准异化,可能会带来中国大学特别是地方大学特色内涵的降低。目前双一流评价标准,我们太多地关注高校四大排行榜:中国软科、US世界新闻、THE、QS;大多关注ESI。虽然这些排行榜有其价值,ESI也有其科学性,但是评价大学特别是评价一流大学,只关注这些标准是不够的。它极易带来大学对人文社会科学的轻视;带来大学对社会思想、思潮引领的缺失;带来大学对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的忽视;带来大学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忽视。第三,大学发展需要宁静和自由的环境,运动式地建设一流大学,虽然可以在一时取得明显效果,但从长远看,并不利于大学的科学发展。大学最终还是要聚焦人才培养,扎扎实实地进行内涵建设,恒定地坚持特色发展才是大学发展的王道。从这个意义上讲,全部大学关注双一流大学建设并一定是好事情。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4: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