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人都有自己认同的世界观,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所持的世界观是唯一正确的世界观。
世界观的问题,是谁也说服不了谁的问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认同的方法论,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所持的方法论是正确的方法论。
方法论的问题,也是谁也说服不了谁的问题。
1 唯心主义世界观
牛顿、爱恩斯坦等是经典科学的代表,
经典科学家认为:
世界不是实验现象的堆积,不是实验数据的堆积,
世界有自己的规律,有自己的运行逻辑。
科学就是认识这些规律、认识这些逻辑。
也就是说经典科学家认为世界存在真理。
正确的理论就是真理。
因此经典科学家重视理论研究。
是经典科学家建立了各个学科的理论,
他们认为:
波叠加原理
麦克斯韦方程是真理,
能量守恒是真理,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真理,
...
这些人类发现的真理永远不会被推翻,
这些理论在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中同样适用,
对世界持这种观点就是唯心主义世界观。
爱恩斯坦认为上帝不会扔骰子,
牛顿相信自然哲学背后的数学逻辑。
数学是一种形而上学的逻辑。
牛顿、爱恩斯坦持唯心主义世界观。
----------------
0和1的逻辑基础上建立了逻辑代数,
组合逻辑电路及其设计是逻辑代数理论的胜利,
神经网络算法是0和1逻辑的胜利,
人工智能是0和1逻辑的胜利。
仅仅把理论看作是对实验结果的解释,是对理论的极大污蔑。
科学进步的标志是取得理论进步,
任何实验成就都是理论进步的结果。
微波吸收波动力学理论是理论研究的胜利。
2 唯物主义世界观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
唯物主义认为:
世界不存在上帝,世界没有上帝意志,
世界没有永恒的真理,也就是没有永远正确的理论,
现在看似正确的理论,将来都会被推翻。
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现代主流科学家持唯物主义世界观。
现代主流科学家重视实验研究。
但是
现代主流科学家没有建立像样的学科理论。
3 辩证和形而上学
辩证和形而上学是两种相反的方法。
形而上学是把世界看成一成不变的,是简单的、机械的、死板的方法。
科学包括现代医学采用形而上学的方法。
辩证是比形而上学更加高级的方法,
中国智慧包括中医采用辩证的方法。
中医和西医的争论,没有标准答案,谁也不可能说服谁。
------
但是对于
微波吸收的波动力学理论和现行微波吸收理论
是可以用证据从理论上和实验上鉴别出来哪个是正确的理论、哪个是错误的理论。
微波吸收的波动力学理论(新近建立的理论)是唯心主义世界观的产物,采用的是形而上学的方法。
微波吸收的波动力学理论是正确的理论,
Qeios预印本平台对SCI二区顶刊的一篇微波吸收论文的评论的YouTube视频介绍(包括中英文字幕)
Qeios预印本平台的微波吸收纠错论文的YouTube视频介绍(包括中英文字幕)
最新顶刊现行微波吸收理论文章和低级别刊物反对文章之间的比较(让历史做最终的裁决)
现代隐身材料(微波吸收)理论中的阻抗匹配系数理论错误了(最新发表的论文)
Questions from Acaudio (with answers attached)
Fundamental theory of microwave absorption for films
现行微波吸收理论混淆了膜和材料的区别(公开的学术擂台,接受挑战)
现行微波吸收理论(与微波吸收的波动力学理论相反的理论)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产物,
采用的是辩证的方法。
现行微波吸收理论(包括阻抗匹配理论、微波吸收机理、四分之一波长理论)是错误的理论。
化学不是实验科学、物理不是实验科学、正确的理论才是检验科学的唯一标准
很多时候研究热点就是大家都在为根本不存在的事情提供“存在”的实验证据
===============
4 不一样的答案
很多人都在探讨为什么西方科学没有诞生在中国。
道理和简单,
中国智慧和西方科学,是完全不同的思想逻辑,
诞生中医的思想逻辑是不可能诞生西医的。
这里给出的理由完全不同于主流学界给出的理由。
很多时候,
并不是高级的一定比低级的好,
并不是复杂、有机、全面的东西比简单、机械、一根筋的东西好。
科学就是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
科学就是挖掘不同现象背后的共同本质,
科学就是把这个世界变得更简单、更容易把握。
中国智慧就是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
中国智慧从简单发挥到复杂,
中国智慧就是把简单的东西变得丰富多彩,变化莫测、不可琢磨。
中国智慧不是科学,
中国智慧更是思想、更是计谋、更是算计。
科学需要智慧,但是科学不是智慧,
科学更是逻辑。
笨人、不会变通的人、一根筋的人就可以搞科学研究,
科学能搞定的东西一定是简单的东西。
但是
如果你不够聪明,你不善于变通,你就驽驾不了中国智慧,
中国智慧要求你非常精明,
只有中国智慧才能搞定复杂的社会关系。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0: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