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hao6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hao612

博文

在弘扬传统文化中解读万千气象 ​——写在 “文学中的万千气象”专栏开设一周年之际

已有 1960 次阅读 2023-4-18 11:41 |个人分类:文学中的万千气象|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在弘扬传统文化中解读万千气象

——写在 “文学中的万千气象”专栏开设一周年之际



刘浩

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和环境气象中


2021年秋末,科普名家王奉安老师推荐我向《百科知识》投稿。2022年岁首,《“冰冻岐山”,姜子牙到底用了什么“气象武器”》一文发表,这便是“文学中的万千气象”专栏的首篇文章。该文以《封神演义》中的故事情节为依托,从气象视角分析了岐山之战过程中的天气变化,解密了姜子牙使用“气象武器”的来龙去脉,引起了不小反响。这篇文章的缺憾在于没设置通用的主标题。

在《百科知识》见刊的首篇文章

“试水”数月后,经过对现有素材的一番盘点,在跟编辑讨论之后,选题方向逐渐明晰,于是在2022.04A期首先采用了“文学中的万千气象”这一标题(日后成为定式),并配写了开篇词,至今恰好一周年。


《南北春雨下出不同性格》一文首页(《百科知识》2022.04A期)


初心:科普知识要让大家看得懂、用得上


传统的气象科普文章一般就“气象”论“气象”,或阐述某种天气的成因(解释的时候夹杂了气象术语,导致解释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了新问题)、影响(讲的比较泛泛),或阐述某种天气的行业定义、规范(比如,暴雨在气象行业是怎么定义的,再如,到什么指标就算沙尘暴),公众看得一头雾水。这样的文章虽然思路很清晰、逻辑性很强、内容也很专业,但科普效果总是差点事儿。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呢?如何让大家对气象科普知识既看得懂又用得上?
与其他行业不同,气象这门学问源远流长,并且大多数公众对气象有一些自己的认知,聊“天”的门槛很低。这就要求气象科普工作要以史为师,对气象这门学科的历史演变搞清楚;问计于民,对公众的气象认知摸清楚。在此基础之上,才可能写出大家喜闻乐见的作品。


解题:科普知识要借助文化之力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在关注、了解天气,为的是趋利避害。于是,便产生了气象这门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古老的学问。当然,最开始的时候很可能是巫咸一人身兼数职,集观天(包括气象、天文)、医人于一身。
历经了五千年的风风雨雨,气象文化早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融入到了各行各业甚至每个人的生活、血液之中。举个例子,有句俗语叫“大水冲了龙王庙”,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大家都知道下雨是一种自然现象,并非龙王操控,但这丝毫不影响这句俗语的使用,在生活中,用了反而觉得更接地气,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气象文化的魔力。曾经,“龙王”也入选了台风名,只不过,后来造成的影响(灾害)比较恶劣,被除名了。但大家一看到“龙王”就知道,这是我们中国人给台风起的名字,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气象文化的魔力。

图片源自《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漫画》(陈小雷主编,气象出版社,2016年)


气象文化内涵丰富。与地震不同,气象本身包含风雨雷电、雹雪霾雾等诸多天气现象,加上跟各行各业的交织,五千年的文明演变……可以说,气象文化千头万绪,是很难梳理清楚的。在这方面,前人做了很多研究,或通过时间层面厘清气象文化的发展脉络,或以问题为导向,就事论事,对某种天气现象或文化遗产进行分析解读,取得了丰硕而优质的成果,但也有不少遗漏,比如,文学作品中的天气现象鲜有研究。
如果从历史、气象史,从学术的角度来看,文学作品中的内容并不能作为研究结论的依据(笔者注:当然,这也不绝对,张德二先生主编的《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中就收录了明代才子张岱《湖心亭看雪》这一家喻户晓的散文中的片段,我非常赞同,但这毕竟是少数情况),但如果从气象文化的角度来看,文学作品中的气象段落是气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不过,好在我做的是科普而不是历史,可以摆脱这一争论的羁绊。只要有利于科普知识传播的素材,不管是历史的、还是文学的,都应该利用起来,为公众服务。在弘扬传统文化中解读万千气象不啻为一个新思路。


实践:让科普知识插上通俗文学的翅膀


思路确定以后,以何处为突破口呢?作为通俗文学作品,明清小说流传至今,历数百年而不衰,就是因为它们是百姓们喜闻乐见的文学体裁,很多人物都“自带流量”。借助小说来做气象科普,会让专业性比较强的气象知识通俗易懂、更接地气,使得传播性更强、科普效果更好。基于这一判断,我将气象知识和明清小说结合起来,开始了新的实践。

在这方面,我的处女作是《<红楼梦>中的万千气象》。《红楼梦》是世俗小说,写了很多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其中不乏以气象为背景者。在业余读红的过程中,由于专业的敏感性,我对其中涉及天气现象的段落早有留意。为了写好这篇文章,我重新进行了梳理、总结和分析,对文章反复修改,最终在全国气象科普优秀期刊——《气象知识》发表。红楼+气象科普的其他文章也曾在一些公众号上投稿并产生了热议,大家被这一新奇的气象科普角度吸引,这坚定了我的信心。后来对上述成果进行了转化,于是便有了动漫长图(浩云浩语系列)、科普视频等(由于本文重点是讲文章,此处就不展开讲述了,长图和文章都收录于公众号“浩云文学气象”——“科普动漫”专题)。科普研究、科普文章为科普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当然,也可以反过来说,好的作品源于好的脚本,好的脚本源于扎实的研究。

科普长图——“浩云浩语”之红楼雪珠儿漫谈


淬炼:让科普文章经得起检验


那么,如何提升研究水平、写作水平呢?如何让文章经得起检验呢?我认为,投稿是很重要的方式,当然,也是知识传播的有效途径。
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下,纸质媒体的处境可想而知,但大浪淘沙,在这样的环境下仍然畅销的期刊必定有过人之处。论文投稿周期长,科普文投稿周期也未必短,科普期刊的投稿流程,除了三审三校之外,还需要考虑选题、通俗性等诸多要素,一年半载见不了刊也并不稀奇。从编辑部角度来说,这些并非流于形式,而是对文章的负责、作者的负责、读者的负责。可以说,优秀的科普期刊就是一座“熔炉”,经过“淬炼”的文章才能经得起时间和公众的检验。在投稿过程中,接触了多位编辑,她们都热心、细致而且有耐心,充分体现了出版传媒人的工匠精神。比如,在引文中经常会涉及古代文献,很多古代文献会有多个版本,出现异文是常有的事儿。《百科知识》谌编辑跟我探讨过寇准《夏夜闲书》一诗中的异文,《少儿科技》刘编辑询问过我《红楼梦》中关于夏雨的那几句引文所依据的版本……在跟她们的交流、切磋中,我收获了许多。
限于篇幅关系,单讲一下《百科知识》“文学中的万千气象”专栏吧。《百科知识》的特色鲜明,海纳百川(文理合刊),文章选题既有科技前沿,也有史海钩沉,还有常识趣解、权威辟谣……撰稿者既有退休之后仍在发光发热的大咖,也有某一领域的学术带头人,还有青年学者,甚至连小读者也可以投稿,充分体现了包容性。“文学中的万千气象”属于交叉学科类的研究,符合刊物的选题,与编辑部的合作非常愉快。
迄今为止,专栏已发表了8篇文章,包含了寒潮、雪珠儿(霰)、春雨、干旱、梅雨、风、木冰(雨凇、雾凇、雪凇)、沙尘等气象知识,涉及了《封神演义》《红楼梦》《西游记》以及古诗词等文学作品。在弘扬传统文化中解读万千气象,专栏的开设有力的丰富了气象科普的内涵,增强了气象科普的影响力。其中,《南北春雨下出不同性格》一文入选2022年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试题,多篇文章被百度搜索引擎收录。
在此,也希望有志于科普的同道们敢于“亮剑”,逼自己一把;敢于向期刊投稿,不惧反复修改。

《南北春雨下出不同性格》一文入选2022年枣庄市中考语文试题(图片源自网络)

百度 “雪珠儿”搜索页,多部作品被收录


展望:气象科普,未来可期


气象科普的发展前景如何?是不是已经挖掘的差不多了?如前所述,气象文化内涵丰富,加上日新月异的气象科技,以及与各行各业的交织,可以说,气象科普可以做的点非常非常多,本文只是讲了其中的一个小点而已。随着气象文化的不断挖掘、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那种泛泛的气象科普知识将随着公民科普素质的提升而被淘汰,基于传统文化的、多学科融合的、百姓喜闻乐见的气象科普作品将成为主流。未来的气象科普,内容上将是开放的、多元的,形式上将会流光溢彩、精彩纷呈。万千气象,尽在气象科普!

致谢:单丝不线,孤木不林。衷心感谢各位领导、同事,以及科普同道的关心、支持、鼓励和帮助!


1:《百科知识》“文学中的万千气象”专栏文章一览(20221月——20234月)

刘浩:《“冰冻岐山”,姜子牙到底用了什么“气象武器”》,《百科知识》,2022年第1B期,20-22页。

刘浩:《红楼“雪珠儿”趣解》, 《百科知识》,2022年第2B期,52-53页。

刘浩:《文学中的万千气象——南北春雨下出不同性格》,《百科知识》,2022年第4A期,7-8页。

刘浩:《文学中的万千气象—— 说西游 话干旱》,《百科知识》,2022年第5B期,24-25页。

刘浩,陈思静:《文学中的万千气象—— 黄梅时节属何季》,《百科知识》,2022年第6A期,10-12页。

刘浩,申莉莉:《文学中的万千气象——西游记中的万种“风”情》,《百科知识》,2022年第8B期,25-28页。

上述文章部分收录于“浩云文学气象”公众号——“文学气象”专栏中。


2其他科普文章

刘浩,刘庆爱,郭丽丽:《红楼梦中的万千气象》,《气象知识》,2019年第4期,40-43页。

刘浩,陈思静,郭丽丽:《贾宝玉生辰的气象密码》,《气象知识》,2020年第3期,65-69页。

刘浩,王丽荣:《一首古诗中的短时阵性降雨》,《气象知识》,2021年第3期,65-68页。

刘浩,王丽荣:《聊斋志异中一次龙卷过程的气象解读》,《气象知识》,2021年第5期,53-56页。

刘浩:《<红楼梦>与强对流天气》,《少儿科技》,2022年第6期,32-33页。

刘浩,郭丽丽:《解读<红楼梦>中的气象味儿——以雪珠儿为例》,《气象知识》,2022年第2期,70-72页。

刘浩:《固态降水家族中的默默无闻者》,《科学之友》,2022年第11期,52-53页。

刘浩,赵亮:《暴雨,未必是你想的那样》,《百科知识》,2022年第7B期,16-18页。


    附3:获奖情况

《贾宝玉生辰的气象密码》荣获《气象知识》2020年优秀文章评选一等奖。

《红楼雪珠儿漫谈》荣获第九届海峡青年节两岸气象主播达人秀业余组二等奖。

《封神演义与强对流防御》获2022年气象出版社“我来说气象’科普征文优秀奖。

《红楼“雨”录之夏雨》2022年度河北省气象科普讲解大赛最佳气象科普讲解作品。

《红楼雪珠儿漫谈》获2020年河北省气象科普讲解大赛优秀科普作品奖。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39196-1384656.html

上一篇:红楼梦版本研究辑刊(第二辑)出版
下一篇:谷雨在月头,秧多不用谷雨在月头,秧多不用愁,这条天气谚语靠谱吗?
收藏 IP: 110.249.163.*| 热度|

2 尤明庆 刘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3 00: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