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达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llside 思接地质年代,眼扫地球内外 …… 跋涉于水文水资源、地理科学、土地利用与规划、科学思辨、中外哲学

博文

我在科学网上的两位忘年交朋友——张学文先生与丁裕国先生

已有 4247 次阅读 2015-1-25 11:10 |个人分类:人物沧桑|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科学网博友张学文先生如是说:互联网应当万岁!

       我写博客,以自说自话居多,浏览我的博客、或点评或推荐的博友往往会受到我的优先注意。

       已故丁裕国博友经常点评或推荐我的博文,一来二去,就成了网上的好友。慢慢地,丁老师(我与他在同一所学校,但以前不熟悉)很想与我当面叙谈,一次他下午来校办事(他已退休多年,但仍积极指导研究生),专门向人打听我的办公室,可惜他的身边人不太清楚,未能晤会(此前仅有网上联络)。此后,他打电话(短消息联络后告知)给我,邀请我去他家里去玩。见面之下,言谈甚洽。

      作为科学网博主的丁裕国老师由于交往不多,他过世后,我写了几篇悼念文字,并积极联络与争取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报上见到一些纪念文字。经过我在科学网的发起,《我将永远珍藏这些邮件——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丁裕国老师的回忆》得以刊出。丁裕国老师的夫人范家玉老师及两位公子对我的全面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丁夫人范家玉老师作为丁老师的大学同窗,毕业分配却天各一方多年。丁夫人仪态端庄、为人和善,当初也应当是系花或班花一类人物。

       由于丁裕国老师是在家中卫生间洗澡摔了一跤,引起肋骨断裂,约三日之内就绝尘而去。我在科学网第一时间以博文形式发布这一消息(我从单位同事处得知),以证实博友们的难以置信。并且,我参加了追悼会并拍摄了照片,并以科学网网友的名义代表科学网在告别仪式上大声祝福丁先生一路走好。我按照丁老师博客的好友名单,迅速地逐一告知他们丁裕国老师离开我们的消息,便于他们及时地表达悼念之情。为了传承丁裕国老师的精神财富,我在征得家属同意的情况下,对丁老师的电脑内容进行了保全。同样在征得家属认可的情形下,我主动与科学网联络,获得丁老师帐号,上传了他的部分著作与自传、追悼会照片。此后,因为我认为科学网善后已经结束,我当面要求他家人立即修改密码,基本不再扰动丁老师的博客。

        在处理丁裕国老师科学网上下的善后事宜上,我与丁裕国先生的多年老朋友张学文先生始终保持联络,并得到了张学文先生的诸多宝贵指点。在此特致谢忱。

       丁裕国博主离开我们已经满两年了,张学文先生与我分别在丁老师的博客进行留言,表达怀念之情。      

      张学文老师也时常浏览、点评我的博文,但感情的加深却主要来自对丁裕国博友科学网善后事宜的处理。张学文先生在《一名预报员的科技探索——气象、水、复杂性》(气象出版社,2014)一书的“ 我与互联网”一节中专门提到了我的名字(原话为:“互联网成为我退休后的重要活动和存在方式。一些人从来没有谋过面,冯向军、杨学祥、周少祥、陈昌春都是,可互联网使大家同心共事,晚年我能赶上这个时代,已经是幸福了,互联网应当万岁!”)。

      有兴趣的博友可以看我主页上张学文先生给我的新春留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新年好!新疆,张学文,2015.1.1” 得友如此,夫复何求?

      李小文先生我也视为精神上的朋友,不过,小文先生怎么看我就难以定论了。我曾在一次短消息中提起这个话题,但遗憾的是,我用试探与侧面的口吻, 而没有用主动的态度将小文先生称为朋友。既然我语气含糊,从业高朋满座、视科网几乎全部博友为好友的小文先生可能就一笑置之了。

      科学网上的葛维亚先生有潜在的忘年交嫌疑与发展趋势,他基本没有点赞过我的博文(葛老八十高龄了,我看他在新浪开博客,将他拉到科学网),但不妨碍有共同话题。

      至于年龄相近的博友中,比如蔡庆华老师,他经常留意我的博客、并时常点赞,我已经将他视为我的朋友。不过,蔡老师怎么看,我尚不得而知。


附1:http://nuist.cuepa.cn/show_more.php?tkey=&bkey=&doc_id=716168(说明:以下这则消息完全是出于我对丁裕国先生的怀念并多方奔走与联络之下的结果,我也以此行动告慰丁裕国先生。当然,学校有关方面对我的做法也予以了大力支持(据悉:这种宣传规格中破例的)。至于为什么最后采用王新萍的稿件,也欢迎跟文章作者王新萍老师求证)

                                                             我将永远珍藏这些邮件

                                              ———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丁裕国老师的回忆

                                                                    作者:王新萍

  得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退休教师、气候学家丁裕国 教 授 因 病 于2012年 11月 16日在南京去世,我深感悲痛。与丁老师交往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丁老师的形象也定格在我的心中。

  2012年元月底,因为科研课题中的一些问题,我的导师让我去南京拜访丁裕国老师,请他就这些问题给我一些意见。说实话,当时我很矛盾,因为我知道丁老师是全国知名的气候专家,我总感觉这些学者离我的生活很遥远,他们是遥不可及的,可是我的直觉错了。

  去拜访丁老师之前,我给他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将论文中的一些问题逐一列出,请他先看看,当时并没有抱他能给我回信的希望。可是没想到没过两天竟然收到了丁老师的回信,他对问题逐一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且将家里的地址和电话号码都告诉了我,让我到了南京之后联系他。我的心情顿时轻松了许多,看来这位没见过面的学者是很随和的人。

  二月底,我到了南京,到了老师家门口,心情还是很紧张,当丁老师的爱人打开门的一刹那,这些不必要的紧张顿时烟消云散了。丁老师的爱人范老师赶紧将我拉进屋里,正说着话,丁老师从里屋走了出来,很清瘦、慈祥、朴素的一位老人,这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进屋之后,丁老师说南京最近的天气比较阴冷,不知我能否适应,就像是家里的长辈在和我聊一些家常事,很亲切。当时我和丁老师坐在沙发上,他讲了针对相关问题的见解,没有任何说教的语气。之后,我们就课题中涉及的方法和思路都发表了各自的意见。我没想到这位学者在学术上也是平易近人!在我们讨论问题期间,范老师不断给我们倒水,拿糖果,我感觉自己只是到了长辈的家里,再也没有了拘束感。中午,两位老师一定要留我吃午饭,丁老师的一个学生也来到他家,我没有想到两位老师是如此心细,他们说因为担心我拘谨,所以才叫学生一起来陪我,说我们年轻人之间有共同话题。虽然那天南京下着小雨,但两位老师的真诚态度和平易近人让我在这个小雨纷飞的天气里感到了温暖。丁老师告诉我,他现在还在给本科生上课、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我很吃惊,因为自己也在从事教师工作,现在副教授级别以上的老师已经很少给本科生上课了,更何况丁老师年事已高。真羡慕丁老师的学生,他们很幸福,能够听到这样为人谦和、治学严谨的学者授课。

  半个月后,更让我意外和感动的事情发生了。我是很少写邮件的人,一天,我无意中打开邮箱,很意外地发现丁老师给我写了一封信,信中就我上次提到的问题他补充了一些想法。丁老师告诉我,我离开南京以后,他又反复思考了我的问题,这次写信的目的就是告诉我他能想到的全部思路。我由衷地感动,虽然我不是丁老师的学生,可是他能对我在课题中遇到的问题给予这样无私的帮助并且提出中肯的意见,我是幸运的!

  得知丁老师去世的消息后,我的第一反应是立刻打开邮箱反复阅读我们之间的通信,我没有感觉到他的离开。对于我来说,丁老师还活着,他只是去了另一个世界,他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从事他喜爱的事业,继续他的教师生涯。和丁老师仅有一次见面,但老师的言行是我的榜样,我将终身受益。我没有什么可以报答老师,我想对老师最好的报答就是今后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真诚对待自己的学生,用严谨的科研态度对待自己的研究工作,除此之外,我真的无以回报老师。

  丁老师去了另外一个世界,那些邮件令我感到这位善良、真诚的老人还在我们周围,他会继续关注我们的工作、学习,所以我将永远珍藏丁裕国老师发给我的邮件,永远珍藏!

  (作者为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新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博士后)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0729-862581.html

上一篇:关于本人纪念lix先生的系列博文去向的说明
下一篇:我的好朋友——大气科学微博名家智协飞教授
收藏 IP: 58.240.143.*| 热度|

6 周少祥 武夷山 檀成龙 蔡庆华 葛维亚 张学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9: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