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达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llside 思接地质年代,眼扫地球内外 …… 跋涉于水文水资源、地理科学、土地利用与规划、科学思辨、中外哲学

博文

Sediment是“泥沙”还是“底泥”—大陆的“底泥“来自“台湾”?

已有 4995 次阅读 2014-1-15 13:54 |个人分类:地理科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兼论“沉积(Sedimentation)”与“沉积(Deposition)”


   在河流污染、水土流失逐渐受到重视的当下,“底泥”一词似乎时常浮上水面。

   从中文字面看来,底泥容易理解,然而,“底泥”的合适英语表达是什么?

   正如“地质力学(Geomechanics)”被“岩土力学(Geomechanics)”换药不换汤()、后来居上一样,底泥似乎也开始侵占“泥沙”的传统地盘。

   如此“一词多义、利益均沾”带来了一些副作用。比如,台湾行政院环境保护署的《健康風險評估技術規範(草案)》中有:



  尽管我不熟悉所介绍的模式,但初步可以判断,文中的的sediment更可能是分布于水体及沉积于底部的“泥沙”,而不仅仅仅是沉于底部的所谓“底泥”。

    我不由得推测,不少大陆中文文献中将“底泥”译作“sediment”(或反之)莫非来自“台湾”?

  百度百科与部分网页(http://www.fjlp.org/jiance.aspx?ctlgid=17644799)称,底泥(Sediment)通常是黏土泥沙有机质及各种矿物混合物,经过长时间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及水体传输而沉积于水体底部所形成。表面0至15公分厚之底泥称表层底泥(Surface sediment),超过15公分厚之底泥称为深层底泥(Deep sediment)。

  然而,我在谷歌搜索中,并未见Deep sediment的踪影。从谷歌搜索看,Surface sediment确实是表示底泥(或上层底泥)。如果“底泥”确实没有对应的英文单词,系中文自创,那也不能直接将sediment占为已有。只能在sediment的英汉类辞书释义中增加“(有时特指)底泥”。

  如果简单将sediment视作底泥,那么Sediment deposition就成为一个架床叠屋的词语。

   按英语类辞书释义,Deposition主要表示“场所”性质的“仓库”,有内外之别而无上下之分,而Sedimentation表示一个动态的、从上到下的沉降过程。

  写到最后,我记起有网页将“底泥”译作“bed mud”,我不由得想到,中国特色的“底泥”可否自创英语词组,译作“bed sediment”。再用bed sediment在谷歌扫荡,真相似乎出来了,"藏在深闺人未识、千呼万唤不出来"的 "Deep sediment"的本家“bed sediment”夹道欢迎。此时,我有点明白了,台湾环保署文件可能误将广义的、通用的“sediment(泥沙)”当成狭窄的“底泥”,而将真正的“bed sediment”(底泥)遗忘了。当然,台湾环保署有关文件的制作专家可能有自己的看法。

  至于表层底泥(Surface sediment),为求简洁,可译作“表泥”。这样一来,不少中文文献标题与摘要英译中的“底泥”不过是“表泥(Surface sediment)”,在论文英译中还是还其本相为已。Deep sediment目前也只是中文世界使用的洋泾滨英语。

   水文学我还是比较了解的,鄱开手头约30年前购买的《英汉水文学词汇》,原来“bed sediment”就是我早已知道的中文“推移质”,此《词汇》中“bed sediment”的另一个译法是“底沙”。再倒查“悬移质”的英文,《词汇》中为“suspended sediment[s],悬移质(泥沙)”。

  终于水落石出了,sediment包括“悬浮的”与“沉淀的”两种状态。《麦格劳-希尔英汉双解科技大词典》的释义之一是“A solid material that is not in solution and either is distributed through the liquid or has settled out of the liquid”

  我想,按广义的理解,泥沙俱下,“泥”的范围似乎比“沙”更加宽泛,“底泥”似乎比“底沙”更适合一些。

  因时间关系,我不作过多的旁征博引与引经据典。欢迎对“泥沙”与“底泥”有兴趣的网友发表高见。因本人对“泥沙”与“底泥”,均无研究,纯属本人推想,欢迎拍砖。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0729-759350.html

上一篇:"节能减排"不再孤单,“节能减霾”联袂登台——雾霾出身出现争议
下一篇:Dry air, dry clear air—— "干空气,干洁空气"谁更名至实归?
收藏 IP: 112.80.92.*| 热度|

2 陈楷翰 赵建民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3 04: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