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达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llside 思接地质年代,眼扫地球内外 …… 跋涉于水文水资源、地理科学、土地利用与规划、科学思辨、中外哲学

博文

曾任同济、湖大、重大、西大校长的胡庶华先生无不少文献所称的博士学位

已有 2982 次阅读 2022-9-4 16:04 |个人分类:人物沧桑|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曾任同济、湖大、重大、西大校长的胡庶华先生无不少文献所称的博士学位

                        陈昌春

  胡庶华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早年曾在德国留学。然而,有关他的留德学历,不同文献中说法不一。

                 一、诸多书刊文章的不同说法

   《湖南历代科学家传略》(2012)一书称:“1913年胡庶华考取公费留学德国,初人柏林矿科大学(后并人世界著名的柏林工业大学...专习钢铁冶金工程。当时德国的科学技术和工程产业均后来居上,在高等工程教育方面尤居领先地位,如早先的习明纳尔(Seminar,讨论班)和其后...  ...,取得钢铁冶金工程师学位(相当于博士,这是德国注重工科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位制度也是这个学科的首位中国博士。”

  《千年学府湖南大学史话》(修订版,2017)一书称:“胡庶华先生......先后在湖南私立明德学校、京师译学馆德文班、德围柏林矿科和工科大学就读,获得冶金学博士学位。胡庶华先生在教育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四十年的教育生涯中,先后任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教授、事务主任,武昌大学教授、代校长,江苏省教育厅厅长,同济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大学、湖南大学校长。”

  《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辞典》(2018)称:“胡庶华......1913年考取公费,留学德国柏林矿科大学,后转柏林工科大学,1920年获钢铁冶金工程师学位。1922年回国,次年任湖南公立专门学校教授兼事务主任。”

  2006年硕士论文《胡庶华教育思想与实践初探》引用“国立湖南大学人事登记表(1917-1946 年)﹒全宗 60 目录 1 卷号 87,藏湖南省档案馆”消息称:“1920 年夏回校参加德国国家的毕业考试。七年的苦学使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终于获得铁冶金工程师的学位。”不过,该论文又称:“1913年留学德国,先后入柏林矿科和工科大学,1920年获铁冶金博士学位。”

  诸多文献中,各说一套,博士或冶金工程师都有,也有几篇文献声称“钢铁冶金工程师学位(相当于博士)”。

  关于胡庶华先生在德国期间的就读学校,各种文献说法基本相同,即入读于柏林矿业大学(注:或可译柏林矿业学院),1916年该校合并到柏林工业大学。经核查,这符合当时德国的实际情况。

             二、胡庶华先生对于留学经历的提及

  在《胡庶华的发言》中,胡先生说:“我是一个学钢铁冶金的人,自1913年到德国住了九年,1922年回国。”下面的截图出自《铁冶金学》(胡庶华编, 学艺丛书, 商务印书馆, 1926):

image.png

           三、《国民政府行政院关于胡庶华的任命》及附件材料

  《国民政府行政院关于胡庶华的任命》及附件“公务员任用审查表”应当是出自本人填写、经所在机构审核的严肃材料。因此,可信度是相对较高的,里面只提及“冶金工程师学位”,而没有提及博士。

image.png

image.png  

        四、《近现代柏林中国学人考》中的胡庶华先生情况

   据杜卫华老师科学风博客提供的“中国人留学柏林工业大学名单(1905-1930)”(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13148-1348090.html),胡庶华先生在柏林工业大学的学业阶段如下:

image.png

image.png

                    五、基本结论

  据对德国当时学制的了解,所谓“钢铁冶金工程师学位相当于博士”的说法是不成立的。德国学制与英美相比,“特许工程师”的毕业资质设置,确实有特殊之处,一般可通过考试获得,有称可相当于硕士,但并不相当于博士。至于胡庶华先生的留德高校,入学时是柏林矿科大学(或译学院),1916年下半年并入柏林工科大学(或译柏林工业大学)。

注:感谢张保祥老师提供了柏林矿科大学并入柏林工科大学的有关外文资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0729-1353976.html

上一篇:竺可桢先生留学美国期间的学术师承及相关人物查考
下一篇:汉语矿物、岩石、地质名词规范定名的重要贡献者董常先生留学情况查考
收藏 IP: 180.110.106.*| 热度|

1 刘全慧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2: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