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与分析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lecXu 为创造价值而奋斗

博文

瑞典华联是海外华人互助的典范 精选

已有 9609 次阅读 2013-10-27 05:56 |个人分类:看人生|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瑞典, 华人互助

   之前我在科学网上看到有人以个人经历写文章,把矛头指向海外华人整体,认为海外华人不但不互助,不落尽下石就不错了。这是缺乏根据的指控,是以偏概全,枉下结论的一个具体例证。

   我在多个国家生活过,包括瑞典,USA,丹麦,德国以及日本,我见到过的海外华人的群体是极富多样性的。如果从个人经历出发,我接触过的,最令我难以置信的是6年前在丹麦时,和我在同一层居住,共用公共厨房中国学生,后来做出了震惊整个哥本哈根的事情——因为参与绑架当地一个华人儿童,而被警察逮捕。我了解到这个事情的时候,已经不在丹麦,是和曾经的室友在MSN上聊天时才知道的。我是凑巧和绑架犯曾经在同一个厨房做饭、吃饭。这是一个很独特的生命体验,但是如果因为这样的经历,我就说哥本哈根或者丹麦的华人是犯罪高发群体,那绝对是没有根据的不负责任。同样在哥本哈根,虽然个人社交圈十分有限,我也遇到了一些值得深交的、可爱的华人。这里不再细说。

   在上述提到的西方国家中,我在瑞典生活的时间是最长的,接触到的中国人也是异质性的,有让我摇头的,也有让我欣赏的。但是今天我想专门提一下瑞典的华人联合会,这是我觉得一个有着社会责任感,致力帮助华人移民了解、融入瑞典社会,保护华人在瑞典作为少数民族权益的组织。我相信在其他国家也很可能会有类似的组织,只是待的时间不够长(除瑞典外最长的是丹麦,时间接近一年),没有机会遇到。

   我是最近才亲身接触到华联,一开始只是在Facebook上意外撞上他们建立的群。今天,刚好华联在斯德哥尔摩的新星中文学校(莫言去年到斯德哥尔摩领奖时参观的中文学校就是这家)举办一个关于家庭法律权益的讲座。讲座请来了两位在法律界工作的瑞典人,专门谈和家庭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问题,比如瑞典的婚姻法、同居法赋予的权益,签订婚前协议、同居协议的意义,遗嘱的问题,分手后财产分割,孩子的归属抚养问题等等,他们也提供了一个可以供大家免费参考的合同分析的法律服务网站,十分实用。讲座是瑞典语的,但是华联的工作人员给提供翻译服务——尽管我发现在场的华人绝大多数瑞典语都十分流利,但是有这样的翻译服务还是值得称道,因为这样的翻译服务对于新来人员毫无疑问是必要的。


   顺带说一下,瑞典华人联合会,是在瑞典定居的华人业余创办的,华联的工作人员都有自己的日常工作,只能在周末开展活动。从我接触到的华联人来看,他们都有高学历背景,以医生,工程师,大学的研究人员居多,说是瑞典华人精英的代表不算过分。从华联人的年龄分布来看,50岁左右的中年人居多,像我这样的30岁左右的年轻人比较少——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年龄段的关心社会工作的数量有限所致?华联的工作,都是义务不带收入的,全凭自愿。而华联的活动经费,是从瑞典政府在社会文化活动专项的财政预算中申请得到的。

   今天这个法律讲座,是华联旗下的妇女协会举办的。而就在大概一个月前,和华联关系密切,一直在讨论是否加入正式华联的瑞典华人医生协会在华联的帮助下,也在新星中文学校为在斯德哥尔摩的华人举办了一个普及瑞典社区医疗体系的讲座,传授给大家在瑞典如何看病找医生,尤其是在语言受限的情况下,在网络上如何预约医生的经验。

   华人医生协会的主席亲自演示如何利用瑞典的公共医疗服务网页,甚至把整个流程的重要内容都翻译成了汉语,制作成了文档,打印散发给听众,并且该文档也会上传到网站上。这些工作,当然,都是利用医生工作之余的时间完成的。因为当日话筒音量小的缘故,在问答的环节,她也总是很注意把提问者的问题重复一遍,以方便在后面坐着的人听清楚问题是什么,十分贴心。

   虽然我接触华联的时间并不太长,但是从这两次和华联相关的讲座活动中,我都能感受到他们十分用心地在做事,真心地在为瑞典华人移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充满人文关怀的温情。这让我产生了日后要加入华联,为瑞典的华人做一些事情的愿望。我还想,在中国大陆,各种有着类似人文理念的NGO,如果能够有机会成长起来,为各地各个NGO关注的群体提供一些帮助,中国该是多么充满温情的社会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03-736398.html

上一篇:USA的华人应该针对播出儿童高喊杀光中国人的节目做个回应吧?
下一篇:有趣的跨文化同形词闹的笑话
收藏 IP: 213.103.216.*| 热度|

17 武夷山 杨正瓴 唐凌峰 陈希章 王春艳 曹聪 李宇斌 谢蜀生 罗帆 王善勇 朱义峰 王恪铭 贺乐 汪晓军 tuner xuexiyanjiu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02: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