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专题的目录:
一、术语
二、分类
三、病毒粒子结构
四、基因组
五、生命周期
六、流行病学
七、临床特点
八、致病性
九、诊断
十、治疗
十一、预防
十二、结论
七、临床特点(Clinical Features)
人和动物的狂犬病通常分为两种典型形式:狂暴型(通常也称为脑病型)和麻痹型。发展为这两种形式的决定因素尚不清楚,虽然经常报告与早期的某些特定症状相关,但通常只能在出现涉及神经系统的症状后才能定义病例属于哪种形式。潜伏期变化很大,尽管大多数患者在暴露后20至90天出现症状,甚至有报告宣称存在潜伏期达14至19年之间的极端病例,但此类报告都不能排除二次感染的可能性。无论如何,感染后的潜伏期显然会因一系列因素而有很大差异。由于病毒的嗜神经性,那些高度受神经支配的咬伤/感染部位(如面部和手部)的感染比受神经支配程度较低部位的感染相比,可缩短潜伏期或加快疾病进展。除此之外,感染部位周围组织中容纳性受体的存在/缺失会影响病毒的进入和传播,从而延长潜伏期。感染病毒的剂量也在确定潜伏期方面起作用,免疫状态和受感染者的年龄也起作用。当然,儿科病例的潜伏期比成人短,可能是由于他们的身材较小。
暴露于其他丽沙病毒后的潜伏期的定义非常不明确,因为暴露时间往往难以确定。特别是人们认识到,蝙蝠咬伤可能完全未被注意到,导致来源神秘的狂犬病病例。1例人感染EBLV-1(欧洲蝙蝠丽沙病毒1型)的潜伏期为45天。此外,曾有一名蝙蝠管理者感染EBLV-2(欧洲蝙蝠丽沙病毒2型)的病例,报告有19周的潜伏期,然而,该患者另有其他记录在案的蝙蝠咬伤史,这可能使潜伏期的确定复杂化。据报道,DUVV(杜文黑基蝙蝠丽沙病毒)感染的潜伏期约为4周,而ABLV(澳大利亚蝙蝠丽沙病毒)的潜伏期可能要长得多,1998年报告的一个病例在暴露于蝙蝠20个月后出现临床疾病。在翼手目宿主中,已描述了拖延更久的前驱症状,例证是某个驯化中心的一只蝙蝠在被接收9个月后出现临床疾病,经检测EBLV-2呈阳性。
从人的角度来看,最初的症状是病毒在咬伤部位的神经元的背根神经节中开始复制。这些症状包括疼痛、感觉异常和瘙痒,然后发展到涉及神经系统的阶段,通常具有更明显的临床症状。狂犬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短暂性躁动、多涎和恐水,而麻痹性疾病表现为肌肉无力导致瘫痪。无论如何,这两种形式都会导致昏迷和死亡,一旦出现临床症状,没有任何治疗方法可以阻止疾病的进展。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Encyclopedia of Virology,Edition 4th,Authors Dennis Bamford and Mark Zuckerman,Published 23rd February 2021,Copyright © 2021 Elsevier Ltd.
相关博文:
《病毒学百科全书》:狂犬病(专题)(1) 2023-01-16
《病毒学百科全书》:狂犬病(专题)(2) 2023-01-17
《病毒学百科全书》:狂犬病(专题)(3) 2023-01-19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2: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