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轮车上的博导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jx45 狂犬病、流感、结核病和人类遗传学科普园地。 提供根治 “狂犬病恐惧症” 的灵丹妙药。 奉献在中国彻底消除狂犬病的锦囊妙计。

博文

非洲的新型狂犬病毒会对人类构成威胁吗? 精选

已有 4703 次阅读 2022-8-1 08:39 |个人分类:狂犬病防治|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非洲的新型狂犬病毒会对人类构成威胁吗? 

第三届国际蝙蝠传染病研讨会(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fectious Diseases of Bats)7月24 - 27日在美国科罗拉多(Colorado)州立大学举行(参见相关博文)。以下选介此次会议中的一篇论文,南非比勒陀利亚Pretoria大学Wanda Markotter博士报告关于非洲新型狂犬病毒的相关情况 

论文题目:

蝙蝠狂犬病从非洲的角度看丽沙病毒分类及其意义

Bats and rabies; An African perspective and implications for lyssavirus taxonomy 

论文作者:Wanda Markotter

作者单位

南非 比勒陀利亚大学 健康科学学院 医学病毒学系 病毒人畜共患病研究中心

Centre for Viral Zoonoses, Department of Medical Virology, Faculty of Health Sciences, University of Pretoria, South Africa 

背景

   丽沙病毒(lyssavirus在分类上属于单股负链病毒目弹状病毒科。在丽沙病毒属内,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ICTV确认了17种不同的丽沙病毒物种,蝙蝠是其中14种病毒的主要宿主。另有两种待定的丽沙病毒物种。

  狂犬病毒是一种原型 prototype病毒,是唯一一种在世界范围内陆生食肉动物和美洲的蝙蝠稳定存在丽沙病毒(在东半球的蝙蝠中都不存在原型狂犬病毒)。另一蝙蝠丽沙病毒(狂犬病相关丽沙病毒)存在于美洲以外的地区(即东半球)。它们具有独特的地理分布和与特定蝙蝠物种的关联,很少跨物种传播给其他动物和人类,即它们只导致终端 dead-end感染。近年来,由于监测的增加,所报告丽沙病毒的多样性有所增加。

  有较多的丽沙病毒属的病毒是在非洲发现的,主要有:

  1)杜文黑基(Duvenhage)丽沙病毒(DUVV),属于遗传谱系12拉各斯(Lagos)蝙蝠丽沙病毒(LBV)3希莫尼(Shimoni)蝙蝠丽沙病毒(SHIBV)4莫科拉(Mokola )丽沙病毒(MOKV)。以上3种病毒都属于遗传谱系2。5)伊科马(Ikoma)丽沙病毒(IKOV),属于遗传谱系3

  目前的狂犬病预防用疫苗等生物制品缺乏针对遗传谱系2和3成员的保护能力。因此对这些病毒的流行趋势和发展规律值得特别关注。

方法

  2004年以来,一直在南非对蝙蝠中的丽沙病毒感染进行被动监测。针对从蝙蝠脑样本中提取的部分保守的病毒基因组核蛋白基因进行实时广谱丽沙病毒逆转录酶PCR检测。提交的样本来自蝙蝠收养者、蝙蝠生物学家、国家博物馆、公众、国家狂犬病参考实验室和研究计划,代表了45种以上的蝙蝠,包括食果性和食虫性蝙蝠。对额外的基因组区域进行测序,进一步确定阳性样本的分类位置。

结果

  在南非的蝙蝠物种中发现了新的杜文黑基(Duvenhage 拉各斯Lagos蝙蝠病毒感染与新的储存宿主有关。此外,我们还发现了两种新的丽沙病毒物种;马特罗Matlo蝙蝠丽沙病毒阿拉文Aravan丽沙病毒。这些病毒与以前只在欧亚大陆发现的已知的丽沙病毒有关,扩大了多样性。

结论

由于发病率低和监测不充分,在蝙蝠中对丽沙病毒RNA进行分子检测仍然是罕见和零星的。血清学证据表明丽沙病毒的分布范围更广,多样性甚至更高,已知的丽沙病毒的发病率被低估了,而若干种新的丽沙病毒物种尚发现。然而,总体来讲病例仍然十分罕见,只有不到1%的蝙蝠被感染,并通过被感染的唾液传播病毒。据报道,丽沙病毒多样性的增加目前丽沙病毒物种分类鉴定的指导方针提出了挑战丽沙病毒的多样性重新进行评估

相关博文

第三届国际蝙蝠传染病研讨会简介 2022-07-28

狂犬病毒的分类  2020-9-1  

非洲的丽沙病毒 2021-9-1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4-1349549.html

上一篇:狂犬病毒从蝙蝠向食肉动物的宿主转移
下一篇:纪念国际著名狂犬病专家迪茨肖尔德教授
收藏 IP: 76.33.21.*| 热度|

1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0: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